【摘 要】追求提高語文學科素養(yǎng),不可忽略了對“雙基教學”的落實;追求學生個性化閱讀,不可忽略了教師在教學中的點睛作用;追求群文閱讀教學,不可忽略了對課文深層資源的充分利用。
【關鍵詞】教學思考;語文素養(yǎng);個性閱讀;群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91-0024-03
【作者簡介】陳玉中,江蘇省射陽縣第二中學(江蘇射陽,224300)副校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前段時間,因工作需要,筆者在射陽縣三所初中校的九年級學生中進行了一次現(xiàn)代文閱讀能力調(diào)研測試。測試的結(jié)果基本正常,人均得分率接近60%。但其中有一道要求考生“歸納小說主題思想”的題,測試結(jié)果讓人很意外。在隨機抽取的100個樣本中,只有兩名學生勉強得1分,人均得分率僅為0.02%。
面對這樣一組數(shù)據(jù),作為一名從事中學語文教學與研究四十多年的老教師,感到很是意外!第一反應是試題命制有問題嗎?肯定不是!從題型來說,這是一道傳統(tǒng)型的“簡答題”,考生應該是非常熟悉的;就考點而言,它考查的是對作品“主題思想”的把握,這是主干知識、基本能力,屬于“應知應會”的范疇。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難不成我們的語文教學又出了什么問題?這不禁引發(fā)了筆者對當下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杞人之思。
一、追求提高語文學科素養(yǎng),不可忽略了對“雙基教學”的落實
“核心素養(yǎng)”是推進語文課程改革之本,“語文素養(yǎng)”是實施語文教學的不懈追求,是每個語文人都應該牢固把握的基本理念。但是,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如何科學地關注“核心素養(yǎng)”,如何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上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是需要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線的語文教師做一番深究細研,力求掌握其精神實質(zhì)及操作要領的。否則,稍有不慎就會使教學行為走樣。
然而,在當下基層學校的語文課堂上,這樣的教師并不少見——他們往往為了貫徹新課程的理念,追求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出統(tǒng)編新教材的特色,竭盡教學模式翻新之能,視傳統(tǒng)“雙基教學”為落伍。于是乎,在這些教師的語文課上,要求學生工工整整寫字、認認真真讀書、規(guī)規(guī)矩矩作業(yè)等基本要求被忽視了,正音正字、釋詞積累、劃分段落、概括大意、歸納主題等基本能力被摒棄了,代之以諸如對話訪談、情景表演、繪畫編報、專題研討、展示報告等名目繁多的活動。不可否認,這樣的課堂教學對提高學生學科素養(yǎng),乃至綜合素質(zhì)都是十分有益的。但是,我們不能陶醉于課堂熱鬧的表象,而要敏銳地發(fā)現(xiàn)其背后存在的不足,即對語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以至語文學習習慣的淡化甚或忽視。其實,重視“語文雙基”教學與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之間是不矛盾的,“語文雙基”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在語文課程中,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都是以語言的建構(gòu)與運用為基礎,并在學生個體言語經(jīng)驗發(fā)展過程中得以實現(xiàn)的?!盵1]
為此,我們要正確理解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內(nèi)涵與外延,弄清語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與語文學科素養(yǎng)之間的關系,堅持“雙基先行”的原則,做到在落實“雙基教學”的前提下,再進行以語文實踐活動為載體的教學;“雙基教學”要突出以學生自學為主,重在積累,貴在運用,切忌教師包辦代替。教學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或查閱相關資料,撰寫讀書筆記;也可以由教師設計好作業(yè)題,供學生在閱讀課文時作答。當然,對學生的自學情況,必須做到有布置、必檢查。大力倡導同學之間相互交流、組長檢查的“自治管理”方式,著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值得注意的是:在要求學生自學的過程中務必要強化“劃分段落層次,并概括大意”和“歸納主題(中心)思想”等基本能力的訓練。因為這些基本能力,是接下來進行深度閱讀的“鑰匙”,恰恰又是學生在自學中常常會“懈怠”的方面。
二、追求學生個性化閱讀,不可忽略了教師在教學中的點睛作用
“個性化閱讀”是新課程所大力倡導的。它以有利于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鉆研文本、思考理解作品、獲得獨特感受體驗而為語文教師所普遍接受。它一方面,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適合不同學生需要的閱讀材料,另一方面強調(diào)重視學生個體獨特的閱讀感受、體驗和理解。在實際教學中,對于前者,主要指在安排課外閱讀或課內(nèi)拓展延伸性閱讀時,無論是閱讀材料的提供,或閱讀任務的布置,還是閱讀要求的確定,都要盡可能地考慮每一個學生的閱讀基礎,做出適合不同學生需要的配置。對于后者,則強調(diào)課文得讓學生自己讀,并要求在閱讀過程中根據(jù)自己的實際需要積累語知、理清文脈、歸納主題、品鑒特色、獲得理解和感悟。
值得注意的是,讓學生自主閱讀文本,并不等于“信馬由韁”。相反,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教師在課前,根據(jù)自己對學情的了解做好充分地預設;在課中,要切實履行好“指導、引領和點撥”的職責;在課后,要積極為學生搭建質(zhì)疑互釋、交流討論、展示評價等活動的平臺。尤其是對學生在自主閱讀中獲得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要重視,但決不能遷就與迎合。一般來說,教師應采取的正確態(tài)度和做法是:對待學生那些思考不夠成熟,表述不夠流暢的感受,要耐心聽取,并適時地予以啟發(fā)或點撥;對待學生出現(xiàn)偏差或錯誤的理解,要敏銳捕捉關鍵信息,即時地予以指導或矯正;對待學生各抒己見的不同看法,要即時地進行評價,以明確高下優(yōu)劣之分。
然而,在當下很多教師的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不加甄別地給予肯定和贊揚的現(xiàn)象不在少數(shù)。甚至有些教師還提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的看法,殊不知,每個讀者心中都有屬于自己的“哈姆萊特”不假,但是由于讀者的學識修養(yǎng)、閱歷視野、審美傾向等因素的差異,使得這些“哈姆萊特”之間客觀上存在著高下優(yōu)劣的區(qū)別。為此,指導、引領和點撥學生在閱讀交流的過程中,明確最能切合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體現(xiàn)原著審美傾向的那一個“哈姆萊特”,便成為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