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凱暄(蘇州大學,江蘇 蘇州 215000)
湘西少數(shù)民族多為苗族人。苗族服飾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受地理和歷史背景影響的苗族人民,過著傳統(tǒng)的生活習俗。當?shù)赜芯渲V語,“苗族住在山上,漢流落街頭”,可以大致說明他們的生活分布狀態(tài),反映湘西苗族的地理環(huán)境和對山區(qū)事物的認識,直接影響他們的審美觀和世界觀。
歷史上,苗族先民為躲避戰(zhàn)亂遷徙至黔東南,形成了現(xiàn)今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地。在被迫南遷的過程中,苗族婦女為紀念故土的奇花異草和珍禽異獸,用針線將動植物紋樣繡制在本民族的服飾之上,世代相傳,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苗族服飾。同時,黔東南苗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造就了苗族服飾多元化的特征,形成了“一里不同俗,十里不同服”的現(xiàn)狀。苗族服飾紋樣與苗族服飾一起發(fā)展而來,苗族婦女運用紋樣記載苗族的人文風貌與生產(chǎn)勞作的全部內容,反映了苗族人民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形成了如今中國服飾史上的活化石。千變萬化的圖案紋飾,不僅是對苗族濃郁的習俗風尚以及古老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延續(xù),同時也表現(xiàn)了苗族婦女強烈的民族意識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展示了苗族人民的高度智慧和非凡創(chuàng)造力。
苗族刺繡是中國民間藝術寶庫中一朵具有吸引力和民族特色的奇葩。苗族民間藝術是最重要、最流行的服飾裝飾手法。湘西的苗族刺繡是用針和釘在各種織物上,如絲綢、棉花、毛織物或彩色織物上,形成裝飾圖案的一種方法。在他們的刺繡中,有著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
湘繡是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技藝之一,有蘇繡、蜀繡、粵繡,被稱為中國四大名繡。湘繡傳統(tǒng)上有72種針法。分為平繡、織繡、網(wǎng)繡、新繡、結繡五大類以及后期繼續(xù)完善發(fā)展的鬅毛針和亂針繡等針法。擅長繡花線繡絨,麂皮絨花朵刺繡現(xiàn)實,有著“繡花能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運行,誰就能繡生動”的美譽。
苗繡,苗族的刺繡簡稱苗繡。苗繡不同于湘繡、蜀繡、蘇繡,它以民族風格濃厚、造型獨特夸張、色彩豐富而著稱。苗繡是相當知名的民族文化遺產(chǎn),它排在“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以其精湛的刺繡技藝和璀璨奪目的銀飾,被公認為是最精美的刺繡品之一,很多作品都非常熟練,造型奇特,富有想象力,強烈的色彩,簡約的風格特點。
苗族婦女不畫草圖,都是靠自己天生的悟性、嫻熟的技藝和非凡的記憶力,數(shù)底布上的挑繡經(jīng)緯線。她們依靠對女性的自然理解,嫻熟的技巧和非凡的記憶,一個個個別的局部圖形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飽滿明亮的刺繡,實現(xiàn)了和諧完美的畫面,簡潔大方。對稱,飽滿,光亮,苗繡是最美麗的地方,就像梅苗刺繡最精致的對稱美,充滿美感和華麗的美感。所謂對稱美,就是上下左右的圖形、色彩、空間,是否完全對稱的要求;所謂的充滿美感,就是整個刺繡不留空白;所謂的美感,就是大膽的色彩,紅綠相間,鮮艷奪目。
苗繡技法豐富多樣,不同地域的苗繡有不同的技法。不同的技術來形成不同風格的紋飾。展望湘西苗族刺繡技藝。粗平刺繡。采花、堆繡、掛毯、鎖繡、斷線繡、釘繡七種。縐繡、散繡、堆繡是苗木服裝中的特色刺繡方法,縐繡上衣壓花,裝飾效果奇特大方、巧奪天工、獨樹一幟,與蘇繡、湘繡一樣聞名遐邇,是中國著名的地方刺繡之一。
土家族婚姻習俗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據(jù)史載,唐宋以降,有“同姓為婚,婚嫁不用轎,背負新人,男女混雜”的婚姻現(xiàn)象,“改土歸流”后始行父母之命、媒約之言,并用花轎迎接。其過程是出嫁前有“哭嫁”,迎親時有“攔門”“找莫華”“搶蒙帕”“攔轎斷煞”“踏門檻”“過七星燈”“搶床”等習俗。其中依然還隱含著原始的族內婚、搶婚的遺跡。
芬蘭人類學家書斯特馬克認為,古代人類的婚姻更多地受到經(jīng)濟的制約,其實質是“實利婚姻”,而不是愛情婚姻。湘西土家族舊時的婚姻形式也確實證明了這“以歌為媒”的婚姻時代以外,無論是血緣婚、對偶婚、坐床婚、還骨種、扁擔婚,還是指腹為婚、包辦婚姻、搶婚、入贅婚等形式,都屬“實利婚姻”的性質。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愛情婚姻才真正成為土家族人婚姻的主要形式。下為土家族婚姻形式表:
序號 形式名稱 形式內容1 血緣婚土家族血緣婚是原始會的一種婚煙形態(tài),屬于群婚的最初階段,指同輩男女可以互為夫妻,禁止不同輩分之間的男女通婚。2 對偶婚對偶婚是母系氏族晚期的一種氏族外婚制的形態(tài),是在走訪婚的基礎上演變來的。特點是一男一女的不穩(wěn)定結合,從妻居佳,屬男子出嫁,夫妻關系不固,易分離?!案臍w流”之前,土家族還殘余有此婚煙形態(tài)。3 坐婚床坐婚床又叫轉房婚。流行于1949年以前,其內容主要指兄亡弟未婚。弟可收嫂為己婦;或弟亡兄未婚,可收弟媳為己婦,俗稱這種現(xiàn)象為“坐床”,但“坐床”須兩廂情愿,若一方不愿,則可外嫁或另娶,但女方必須守孝三年,且要付婆家“贖身錢”,擺“滿堂酒”,自己陪嫁物品外。不能帶走婆家任何財物:若有兒女,一般只準帶女不準帶兒。4 搶婚搶婚又名“搶掠婚”“搶劫婚”“掠奪婚”。是人類最早的娶婚形式。私有制在單偶婚產(chǎn)生中起著決定作用,由氏族外暴力掠奪婦女,是單偶婚的最早來源。5 還骨種姑舅表婚和填房婚謂之“還骨種”,1949年以前,土家族地區(qū)比較普遍,有“姑家女伸手取,舅家要隔河叫”之說。6 扁擔婚 扁擔婚,指兄弟姊妹子女間通婚,俗稱“對開親”,或“扁擔親”,這是原始族婚所遺存的婚俗。7 交換婚 交換婚,是兩家互換姊妹為妻,或互換女兒為媳的婚姻。多因家庭貧窮而為。8 指腹為婚指腹為婚,又稱胎婚,是封建社會父母包辦婚姻形式之一,通常是兩家女主人同時懷孕商議為胎兒訂婚,如產(chǎn)后為一男一女即結為夫妻;如是兩男兩女則結為義兄弟或干姐妹。9 入贅婚 入贅婚,即“招養(yǎng)女婿”“上門婚”。多以女家無嗣或缺勞力所為。
婚姻儀式,即婚姻過程的一種儀式習俗。在“改土歸流”前,土家族的年輕男女的婚姻是自由的。改土歸流以后,官府規(guī)定男女婚嫁不得“以歌為媒”,須請媒證,坐花轎迎娶。于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成了一種常見的婚姻結合的手段,并形成了一整套新的婚姻儀式習俗。下為土家族婚姻儀式流程表:
序號 名稱儀式 內容1 以歌為媒 青年男女平時相遇,可對心上人以歌傳情,若對方有意,則山歌互答。2 打樣媒 人作媒,先請青年男女暗中觀察對象,這種暗中觀察即名“打樣”。3 說媒 正式聘請媒人前往女方家說媒,一般都要三次登門說媒。4 認親 女方家長同意后,男方備辦酒禮,前往女方家舉行定親儀式。5 討紅庚 討紅庚男方請媒人去女方家,討取女子生辰八字,以測試兩人八字是否相合。6 拜年男方備辦豐盛酒禮前往女方家拜年,若有帶尾巴的豬腿,則意在表示明年結婚之意。若女方同意,則留下此聘禮;若不同意,則退回豬尾巴。7 擇日期 男方請先生擇定結婚日期,女方則開始備辦嫁妝。8 哭嫁 自定好結婚日期后,女子便開始哭嫁,哭嫁時間,長短不一。9 過禮與戴花 婚前一天為戴花,再前一天為過禮,過禮時男方須送各種禮品給女家。
10 接親 婚禮前一天,男方接親隊伍帶上火把、花轎、彩禮等前往女家迎親。11 擋門 當男方迎親隊伍進寨,女方在大門前設置方桌攔門,雙方對歌說理。12 找摸米 迎親當晚,村里女子在迎親人中尋“摸米”,并以在摸米臉上抹黑為樂。13 發(fā)轎 婚禮凌晨,親兄弟背上盛裝新娘上花轎,女方長輩拋灑筷子祝福新娘。14 茅山宴 花轎前行,摸米備酒席于路側,以備新娘親友攔轎誤時。15 攔斬斷煞 花轎進男方大門,男方請巫師舉行斷煞辟邪儀式。16 踩七星燈 新娘下轎進堂屋,先在門檻上蹬三腳,再跨過七星燈以辟邪。17 拜天地、父母 婚禮儀式中,新郎新娘拜天地、父母等。18 搶床 儀式結束,新郎新娘直奔洞房,爭搶床頭,先坐上者掌管家務。19 洗和氣臉 新郎新娘入座后,須同一臉盆洗臉,名曰“洗和氣臉”。20 交杯酒 新郎新娘共喝交杯酒、吃糯米飯和豬肝,以示同甘共苦,幸福同享。21 婚宴 男方備辦豐盛酒席,宴請各方賓客。22 鬧新房 入夜,山寨男女老少前來婚禮之家,鬧新房,有越鬧越發(fā)的習俗。23 吃茶 新婚第二天早晨,新郎新娘給長輩敬茶,長輩將打賞茶錢。24 三朝回門 在新婚第三天早晨,新郎新娘須回娘家看望女方父母。25 回婆家 在探望以后,新郎新娘即回婆家,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
時代在變化和發(fā)展,許多傳統(tǒng)技術、手工藝和特色文化以及民族習俗正在消失。該地區(qū)或國家的許多獨特風俗習慣和文化已逐漸變得單一。無論哪個國家或地區(qū),文化多樣性都很重要,但是,土家族的“哭嫁”受到現(xiàn)代文明和思想的影響,繼承的范圍非常有限。除了一些傳統(tǒng)的土家族聚居區(qū)外,在許多土家族的婚姻習俗中很難找到“求婚”。
盡管這種婚姻之風并不流行,但是結婚儀式使結婚儀式變得獨特??藜薷璧膬热萃ǔJ窃诟嬖V父母父母的育兒風度,兄弟姐妹之間的深厚友誼以及告別的痛苦,或者表達他們對未來生活的關注。除了要結婚的女孩以外,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和家人還應該唱歌。
“哭嫁歌”不僅消除了當時男女經(jīng)濟地位的不平等,而且表明了婦女在失去經(jīng)濟地位和權利后的失望和不滿。隨著父權制和私有制的誕生,婦女逐漸失去了繼承和傳承宗族香火的權利。這從根本上決定了婦女的地位低下,逐漸使婦女墮落為男人的附庸,甚至成為男人的“財產(chǎn)”。婦女被無情地排除在家庭之外,與家庭利益無關。土家族的弱者無法面對強大的封建勢力。只有充分利用這種合法的哭泣機會,她才在情感上發(fā)泄,詛咒和強烈指責。
苗族婚俗與其他民族婚俗一樣,經(jīng)歷了自己的原始時代,而婚姻形式也大多是“實利婚姻”的產(chǎn)物,只有少數(shù)勇敢者,敢于沖破種種婚姻的枷鎖,成就美麗的愛情傳說,也成為湘西苗族婚俗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序號 內容 說明1 搶婚“搶”有兩層含意,其一是相戀過程中,女方因病,請巫師測后,男方到女方家里要將其女接過來治病,女家父母想不通而導致“搶”;二是男女雙方的婚戀已經(jīng)瓜熟蒂落,女方父母仍不肯女兒嫁給對方,男方派岀勸婚團到女方去勸說灺的父母,女方父母無言可對,男方就理直氣壯地把戀人“搶走”。2 半路婚 即妻子死后,男子一般會娶一寡婦,稱半路新娘。這樣的婚禮非常簡樸,男女雙方吃頓飯就算完婚。3 偷親苗族社會中,舅家的兒子對姑家女兒有著迎娶的優(yōu)先權。但在“清明歌會”“趕邊邊場”中產(chǎn)生了感情的有情人,為了反抗和抵制這種習俗,便執(zhí)行偷親:新郎伴郎在夜深人靜時迎娶新娘,并做到不讓女方父母和舅家知道,故謂之“偷”。4 借婚當男女雙方已商定好了良辰吉日,而男方家中突然出了意外事故,家中缺了當家理事的人。男方提出要女方提前過門女方父母答應了,雙方不請客送禮,女方來到男家操特家務,并同居。借婚最多一年半載,期限一到,女方回到娘家,原定日子一到,再正式迎娶。5 試婚湘西苗族的試婚習俗,古老而又原始,帶有濃厚的原始婚俗色彩,男女同居一段時間,共同生活在一起。在試婚階段,主要是考驗雙方愛情是否忠貞以及女子的生育能力。6 奔婚又稱“補婚酒”,苗族過去“奔婚”習俗,即男女自有戀愛后,女方私自跑到男方家里,待生下小孩后,方才補辦“婚酒”。
生育是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決定著族群、部落的延續(xù)與繁衍,因而世界各地都十分重視。但由于歷史上土家族、苗族生活十分艱難,醫(yī)療條件極差,故舊時新生嬰兒存活率很低,為了應對這一挑戰(zhàn),湘西土家族、苗族采取了一種比較保守的形式。在他們看來,嬰兒存活率低是因為妖魅作祟,于是便通過種種孕婦禁忌、生育禁忌,盡可能地不得罪妖魅,以提升嬰兒的存活率,從而形成了一整套嚴格、縝密的生育禮儀習俗。
懷孕是家庭添丁之喜的序曲,是家族的一大喜事,人們對此非常重視,并由此而生成了一系列的慶生禮儀。如安胎、催生、驅胎毒、孕婦禁忌、孕婦保健等。嬰兒誕生后,也有更為復雜的禮儀儀式,如“踩生”“報喜”“三朝取名”“拜干爹”“燒胎”“打胎”“化解兇煞”“祭神”,立“擋箭牌”,戴“護身符咒”等。下為誕生禮儀儀式表:
序號 內容 說明1 抓周嬰兒滿一周歲,外公外婆將送的米粑、文房四寶及玩具放在地上,讓孩子自己看抓取,以及預測孩子的聰明才智,若先抓筆,就預示著孩子將來是塊讀書的材料。2 治小兒“夜哭癥”小孩通宵啼哭,求醫(yī)問藥不見效,有的父母用紅紙寫上“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夜哭郎,過路君子念一遍,一覺睡到大天光”的祖?zhèn)髻收Z,貼在路口古樹上,“樹神”就會匯聚眾人“一念”之力,讓患“夜哭癥”的孩子自然痊愈。3 退關煞 小孩在成長時會遇到很多生存難關,如高坡關、水關、火關、樹關、山神關、白虎關、草鬼關。4 糖食果品、雞蛋、雞肉女兒懷孕了,產(chǎn)前十來天,娘家送來了糖食果品、雞蛋、公雞給女兒吃,這叫產(chǎn)前催生。
即求子習俗。舊時凡婚后兩三年未有生育或多年來都只生女孩的夫婦,往往會舉行求子儀式。這類儀式一般有好幾種不同的表現(xiàn)方式:一是去寺觀世音菩薩送子娘娘神前許愿;二是請?zhí)莠敾蛎缋纤鞠騼裨S愿;三是請巫師行搭子孫橋的方式巫術;四是行偷瓜送子習俗等。這種對生兒子的渴求,表現(xiàn)出人們重男輕女的思想。求嗣許愿是湘西苗族向儺神祈求得子謝神的古老習俗,是在苗寨法師巴代扎主持下的一種莊重的法事活動。當苗族求嗣就要向儺神許愿,一旦得子定當酬謝,從不食言。而酬謝還愿則是主家的喜事,不僅要雙豬雙羊等酬謝,鄉(xiāng)親和親戚還來賀喜做客。主家在家中設儺堂,至少有三十六堂法事,足足做滿兩天一夜,基本是圍繞酬謝儺神,保佑主家來日平安等,娛人娛神,神秘又喜慶。
民俗文化體現(xiàn)了苗族人民在歷史文化的長期積累沉淀下而形成的獨特的審美觀念。苗族傳統(tǒng)服飾紋樣生動豐富,寓意深刻雋永,它不僅僅是少數(shù)民族的一種傳統(tǒng)手工藝,這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chǎn)。苗族服飾是傳播苗族歷史文化的載體,體現(xiàn)了苗族人民深厚的民族信仰和審美觀念。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去挖掘和傳承。民俗,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這些獨具魅力的婚嫁習俗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是湘西土家族、苗族婚育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和人文文化的結晶。通過這些民俗文化,我們不僅能了解到湘西苗族、土家族多姿多彩的生活,還能引發(fā)我們對湘西苗族、土家族的命運發(fā)展的思考。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身上有著傳承和發(fā)揚中國民俗文化與中國民俗藝術的責任與義務。面對現(xiàn)階段我國民俗藝術產(chǎn)業(yè)布局混亂、產(chǎn)業(yè)創(chuàng)意力量薄弱分散、民俗藝術產(chǎn)業(yè)化發(fā)展與可持續(xù)發(fā)展面臨巨大挑戰(zhàn)的現(xiàn)實情況,我們“看老鄉(xiāng)”民俗文化工作團隊想努力為之貢獻一份力量,讓民族文化以及民族藝術產(chǎn)業(yè)在全國乃至世界各地興起,扭轉早前傳統(tǒng)意義上的展演制銷模式以及“文藝搭臺,經(jīng)貿唱戲”的簡單框架,展現(xiàn)出民俗藝術的藝術魅力,顯現(xiàn)出一定的規(guī)模化發(fā)展與自覺性追求,讓后輩們以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關愛自己的家鄉(xiāng)、熱愛自己的文化。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身上有著傳承和發(fā)揚中國民俗文化與中國民俗藝術的責任與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