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汝林
摘 要? 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關鍵在于語文要素的落實。不同的年級,不同的文體,落實語文要素的途徑各不相同。以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小古文《精衛(wèi)填?!芬徽n為例,從明確語文要素的關鍵點,到聚焦語用著力點,再從朗讀語用、表達語用、情感語用三個言語實踐,為落實語文要素提供一些實踐和思考。
關鍵詞 語用實踐 語文要素 朗讀語用 表達語用 情感語用
統(tǒng)編教材語文課程的定位是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1]。統(tǒng)編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在每一個單元的導語中都明確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給教學確定了目標,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要求。大家都知道要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生的言語實踐,落實語文要素。如何通過學生的言語實踐,讓語文要素落實到課堂中?不同的文體,采用的教學策略不一樣,落實語文要素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下面以筆者執(zhí)教的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小古文《精衛(wèi)填海》一課為例,談談小古文教學中落實語文要素的一些實踐和思考。
一、明確語文要素關鍵點
第四單元的語文要素有兩點:一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二是感受神話中神奇的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2]。簡簡單單的兩句話,言簡意賅,內(nèi)含豐富。
1.了解和把握
本單元是神話故事單元,四篇課文都是按照事情的發(fā)展順序來寫的。課文結構完整,條理清楚,非常具有代表性。想要了解課文結構,理清課文脈絡,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帶領學生去品讀課文,知道事情的發(fā)展順序,再教給抓起因、經(jīng)過、結果的方法,這樣學生才能真正了解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了解之后才能將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串聯(lián)成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才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2.感受
生動形象的文本語言,需要學生通過言語實踐活動去品味、去咀嚼、去發(fā)現(xiàn),同時要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進行對比。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動形象,感受到神奇的想象,感受到鮮明的人物形象,繼而為本單元的習作“展開想象,寫一個故事”奠定基礎。
兩個關鍵點是緊密聯(lián)系的。如果說“了解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是前提,那么“感受神話中神奇的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就是遞進,是深化。兩個關鍵點殊途同歸,最終的語言實踐,都指向本單元的習作“展開想象,編一個故事”。
二、聚焦語用著力點
《精衛(wèi)填?!愤@篇小古文很短,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故事充滿神奇的想象,寥寥幾筆,精衛(wèi)的形象躍然紙上。感悟和體驗是語用教學的核心環(huán)節(jié)[3]。單單靠課文中的語言去落實語文要素,肯定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教師充分挖掘文本及文本背后的資源,聚焦語用著力點。
1.聚焦于朗讀語用
課文只有兩句話,第一句話“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女娃,她的身份為上古部落首領炎帝的小女兒。第二句話交代了事情的起因是“女娃游于東海”,經(jīng)過是“溺而不返,故為精衛(wèi)”,結果是“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鑒于小古文短小精悍的特點,應通過對文本多種形式的朗讀、感悟和體驗,讓學生了解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2.聚焦于表達語用
《精衛(wèi)填?!氛Z言簡潔精煉,單靠課本中的語言,學生很難深刻地感受到神話中神奇的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若引導學生對文本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對文本進行豐富地擴充,再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便能充分地感受到精衛(wèi)填海的神奇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
3.聚焦于情感語用
《精衛(wèi)填?!烦鲎浴渡胶=?jīng)》,是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遺產(chǎn)之一。精衛(wèi)填海表現(xiàn)出的是古代勞動人民不畏艱難、不屈不撓、勇于抗爭的精神,這也是中華民族代代傳承的民族精神。對祖國文化的自信、對民族精神的傳承、對祖國的熱愛,這一系列的情感語用,須通過多種形式帶領學生去感悟和體驗。
三、言語實踐中落實語用細節(jié)
1.三讀文本,理清文章脈絡
《精衛(wèi)填?!肥俏难晕?,文本包含著大量的單音節(jié)詞,與現(xiàn)代漢語差異極大。要讓學生了解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必須讓學生讀懂讀通課文,理解課文的意思,理解之后才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一讀文本,讀準字音。讓學生帶著對課題的疑問“精衛(wèi)是誰?為什么要填海?怎樣填海?”自讀課文,邊讀邊圈畫不認識的生字、新詞,多讀幾次。隨后指名學生讀課文,重點指導“少、溺、銜、堙”的讀音,把課文讀準確,初步感受文本的大意。
二讀文本,讀出語感。首先引導學生借助注釋或插圖讀好句子的停頓,如“溺\而不返”,“常銜\西山之木石”,再次由教師示范讀,最后通過齊讀、男女對讀、師生對讀、小組接力讀等多種方式的朗讀,熟讀成誦,讀出古文的語感,進一步感受文本的意思。
三讀文本,讀懂意思。通過讓學生復習之前理解古文的方法后,遷移到本文學習,再讀文本,疏通文意。通過自主學習、小組交流、全班匯報、教師解惑等方式,充分了解文本每一句話的意思。學生再自主閱讀,能夠用自己的話說出古文的意思。了解了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對于篇幅短小的此文來說,也就等于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將古文讀準確、讀流利、讀懂意思,掌握朗讀古文的節(jié)奏和語感,也是一項重要的語言能力。通過三讀文本,熟讀成誦,讀懂文意,理清文章脈絡,了解起因、經(jīng)過、結果,把握主要內(nèi)容,就是要讓學生掌握這種能力,并且能將這種能力遷移到新的古文學習中。
2.三講故事,提升表達能力
感受神話中神奇的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單靠文本的理解感悟是難見成效的。這需要學生將文本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需要在一次次的故事講述中感受神奇的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講述故事,落實語言表達,同時不斷提升語言表達能力,感受神奇的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因此,筆者設計了三講故事環(huán)節(jié)。
一講故事,感受神奇。學生在初讀課文之后,就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和以往的閱讀經(jīng)驗來講述故事。講述完后,可以問學生哪個地方最神奇?接著追問原因。學生回答,一般來說,人死了就什么都沒有了??膳匏篮髤s變成了精衛(wèi)鳥,所以我感覺很神奇。通過一講,一問,一答,既能讓學生感受到神話中的神奇想象,又能了解學生的語言品質(zhì),為接下表達能力的提升做鋪墊。
二講故事,感受鮮明。待學生理解古文意思之后,讓學生再來講一講《精衛(wèi)填?!返墓适隆Vv述完后,引導學生分析“常銜”蘊含的特點(學生回答不怕困難、堅持、勇敢等)。這一次講述故事,是在讀懂、讀通課文的基礎上進行的。相比第一次講述故事,這一次講述有了明確的要求,講述要求更有條理、更清晰、更流利,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鍛煉和提升,初步感受女娃鮮明的人物形象。
三講故事,品味鮮明。為了讓學生把故事講生動,同時深刻領悟到精衛(wèi)的形象,可設計如下問題:如果你是精衛(wèi)?想一想你要填的大海是什么樣的?你會遇到什么樣天氣?你還會遇到什么樣的困難?你是怎么想的?你又準備怎么做?還可設計如下句式:大海波浪滔天,我毫不屈服,依然常銜_________;哪怕寒風刺骨,我也毫不畏懼,依然常銜_________;一日復一日,我不放棄,依然常銜_________。通過提出問題、角色變換、句子練習等方式,將故事“添枝加葉”后再一次講述故事,既能讓學生深刻地感受神話中神奇的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又幫助學生提升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的表達更生動,不斷提升語言品質(zhì)。
用自己的語言,三次講述故事,層層深入,學生感興趣,有激情,故事越講越生動,對神話中神奇的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感受越來越深刻,語言表達能力越來越強,課后練習“用自己的話講述精衛(wèi)填海的故事”也落到實處。
3.三悟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其重要文章《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堅實根基[4]。《山海經(jīng)》是中國燦爛的文化遺產(chǎn)之一,通過《精衛(wèi)填海》讓學生感悟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培養(yǎng)愛國愛黨的情感,堅定文化自信,落實情感語用。
初悟民族文化,了解文化燦爛。在給學生介紹《精衛(wèi)填?!烦鲎浴渡胶=?jīng)》時,可比較同一時期的中外發(fā)展情況:先秦時候,歐洲那一片荒蠻之地,只有希臘有文明,美國更是只有像野人一樣的原始部落。中國的祖先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明,產(chǎn)生了諸子百家,諸子有孔子、老子、韓非子、墨子等,百家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史稱“百家爭鳴”。對于祖國燦爛的文化遺產(chǎn),學生不由自主地發(fā)出歡呼聲,并且振臂高呼為祖國的燦爛文化感到驕傲和自豪。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學生初步了解和感受了燦爛的民族文化,落實了情感語用。
再悟民族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為了感悟精衛(wèi)形象,筆者設計追問:如果你是精衛(wèi),你可能會遇到什么樣的大海?可能會遇到什么樣的天氣困難?一日復一日,一年又一年,你不累嗎?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做的?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角色扮演和層層深入的問題,讓學生感悟精衛(wèi)的形象。學生回答這是不怕困難的精衛(wèi),這是堅韌執(zhí)著的精衛(wèi),這是不屈不撓的精衛(wèi)。在此基礎上,再次追問:你學到了精衛(wèi)的什么精神?學生回答:學到了精衛(wèi)不畏艱難、勇敢、堅韌執(zhí)著等精神。趁熱打鐵,繼續(xù)追問:生活中哪些事需要這種精神?學生回答:學習時要有精衛(wèi)填海的精神,做作業(yè)時要有精衛(wèi)填海的精神,上興趣班要有精衛(wèi)填海的精神,等等。如果感悟精衛(wèi)形象、理解精衛(wèi)精神是基本的情感語用,那么從精衛(wèi)身上學到什么精神,運用這種精神就是文化自信的建立、情感語用的升華。
三悟民族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精衛(wèi)填海表現(xiàn)出的是古代勞動人民不屈不撓、勇于抗爭的精神,這樣的精神我們中華民族代代傳承。為了讓學生理解這種精神,可通過展示大禹治水、愚公移山、抗戰(zhàn)勝利、發(fā)明原子彈、建成港珠澳大橋等圖片,來展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勇于抗爭的民族精神。展示祖國七十周年華誕晚會圖片,告訴學生祖國之所以強大,我們之所以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因為中國共產(chǎn)黨有精衛(wèi)一樣的精神。她不畏艱難險阻,建立了新中國,并帶領新中國戰(zhàn)勝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讓我們的祖國變得越來越強大。引導學生體會祖國強大背后的深層原因,從而堅定文化自信,由此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并繼續(xù)傳承精衛(wèi)填海的民族精神,深化情感語用。
三次感悟,學生不僅感悟到了精衛(wèi)不屈不撓、勇于抗爭的民族精神,將這種精神內(nèi)化為自己的精神追求,還從這種精神中領悟到祖國強大、人民生活幸福的根本原因,培植愛國情感。三次感悟,將情感語用層層深入,不斷升華,堅定文化自信。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教是為了不教。雖然小古文離現(xiàn)代漢語甚遠,但我們只要在教學中落實“讀、講、悟”,在小古文教學中授之以漁,就能去繁為簡,化難為易,讓小古文與現(xiàn)代漢語的距離不再遙遠,讓學生感受小古文言語現(xiàn)象,掌握小古文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從而落實語文要素,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 [S] .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12.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 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上冊 [M]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 劉仁增 . 語用:開啟語文教學新門 [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4] 習近平 . 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J] . 求是,2019(12).
[責任編輯:王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