殳俏
直到現(xiàn)在,小孩和外國人提問說:“餛飩和餃子到底有什么區(qū)別?”這樣的問題還是會把我難倒。同樣是薄皮包餡的食物,對中國人來說,眼睛一掃,是餛飩還是餃子,便在心中有了答案。但要一句話做個總結,這實在是個不可能的任務。方皮或圓皮?有褶或沒褶?皮厚或皮?。筐W多或餡少?對折或不折?更何況餃中還分水餃、蒸餃、煎餃,餛飩里又有云吞、抄手、扁肉。
我生長于餛飩為主導的南方,現(xiàn)在則居住在餃子為主導的北方,按照個人的感覺,餛飩和餃子最大的區(qū)別還是在氣質上——餛飩風流婉約些,餃子憨厚壯碩些,兩者分屬女性和男性兩種氣質。就算餛飩在南方,有大餛飩和小餛飩之分,但那也只能看作是熟女和小蘿莉的區(qū)分。個頭再大的菜肉大餛飩,比起普通身材的豬肉白菜水餃,仍透著一絲柔美之氣,抵不過餃子那份鼓鼓囊囊的雄渾之氣。
而餛飩皮和餃子皮也對應著這兩種氣質,口感迥然不同。餛飩皮講究的是輕薄飄逸,像是姑娘家的裙裝一般,要柔軟,要透光。江南有種小餛飩名為“縐紗餛飩”,吃的重點就在于飄飄欲仙的餛飩皮,有如縐紗一般在鮮美的餛飩湯中輕舞飛揚,最迷人的莫過于餛飩皮混合著湯汁,滑入口中的那一瞬間輕盈活潑的感覺,而其中包的一點點純?yōu)樘狨r味的肉餡,倒是基本上都可以忽略不計了。而餃子皮講究的則是恰到好處的韌勁,其厚薄也要掌握得當,不能厚到?jīng)]有嚼頭,也不能薄到失去了骨架。在我的理解中,餃子皮就像一位將軍的上好制服一樣,要硬挺,但又要舒適,這其中微妙而復雜的度的拿捏,確實值得興師動眾一番。所以北方人一包餃子,全家都得參與,面到底得搟到什么境界,餡料的咸淡調制得如何,這都得讓長輩說了算。
如果說世界上還有另一個民族的人,如中國人一般對餛飩和餃子這兩樣東西有著說不完的愛恨情愁,那就是意大利人了。在意大利,有名叫“Tortelli”和“Ravioli”的兩種包餡食物,前者像我們的餛飩,后者像我們的餃子。但實際上,這兩個詞也相互通用了好幾百年。雖然意大利人一眼就能分辨出,方形的、鼓鼓囊囊的是他們的餃子,有個對折的是他們的餛飩,但在很多地方, Tortelli也會變成方形,Ravioli也可能心血來潮地被對折。從技術上來說,Ravioli是重餡料的,因為這個詞的意思便是“里頭包的東西”。時至今日,你還能吃到“裸餃”,也就是沒有皮的Ravioli,那看上去就像是一顆一顆的丸子。而Tortelli則更重視面皮本身,因為它在意大利文里的意思便是“餅皮”。
有意大利人說,意大利餛飩里大多包肉餡,而意大利餃子則多素餡,但據(jù)我觀察,顯然這是個有失公允的說法。因為在歐洲,那些包著乳酪、蘑菇、防風草根或番紅花的意大利小餛飩顯然正大行其道,而在美國,你甚至可以吃到龍蝦肉餡的巨大的意大利方餃。當然,這些對傳統(tǒng)食品的顛覆并不能改變我的口味——我最喜歡的意大利餛飩,依然是包著帕爾瑪火腿的秀氣的Tortelli,它們能依稀讓我想起我家鄉(xiāng)玲瓏的鮮肉小餛飩。
而我最喜歡的意大利餃子,則是澆汁為牛油和蜂蜜的大個兒的南瓜方餃,餡料是烤過的南瓜攪和了帕馬臣干酪,還加了少許的肉桂和番紅花。咬一口這松軟厚實的方餃,滿嘴都會充盈著甜蜜的秋意。據(jù)說,還有一種比Tortelli更為迷你的小餛飩,被稱為“愛神肚臍”的,是意大利餛飩派人士的心頭好。傳說這種小餛飩雖被命名為“愛神肚臍”,實則卻是一位與某面點師傅有染的已婚婦女的肚臍。面點師傅由于將這肚臍模仿得太逼真,竟然當場被當事人的老公認了出來,暴打和追殺之后,流傳千古的則是這形狀曖昧的小餛飩,不說這餛飩風流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