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立足文本,以孔乙己晚年幾次到酒店喝酒,怎樣的“使人快活”(人們鄙薄他,嘲笑他)的生活片段作為探析角度,緊扣其中的“三笑”,從小說的藝術(shù)技法對主題人物性格作細致分析與詮釋。
關(guān)鍵詞:小說;藝術(shù)技法;孔乙己;主題人物性格
在1919年4月出版的《新青年》第六卷第四號上發(fā)表了魯迅寫的小說《孔乙己》。發(fā)表時篇末有作者的附記:“這一篇很拙的小說,還是去年冬天做成的。那時的意思,單在描寫社會上的或一種生活,請讀者看看……”。你可以看到,魯迅為讀者提供了社會上某一類人的一生,而不僅僅是個人的、平庸的、平凡的單身。但是從文本表面看,這部只有2800字左右的短篇小說,直接描述了主人公孔乙己晚年生活的片斷。場景、事件和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都不是很復雜。這里如何用精練的語言來表現(xiàn)“某種生活”?魯迅充分理解并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了小說的藝術(shù)手法,只寫瞬間,但仍以整豹的面貌來傳遞精神。
一
讀《孔乙己》,我們會發(fā)現(xiàn)魯迅選擇了一個非常巧妙的敘事角度來講述“我”十二歲當學徒時的生活細節(jié)。這為整個世界定下了休閑的基調(diào)。通過“我”尷尬復雜的處境,為核心人物孔乙己的出現(xiàn)做了充分的準備,并告訴人們孔乙己生活在什么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復雜。才12歲時,“我”離開了學校,開始謀生,這說明那個國家的貧困是多么普遍。這份工作很難做,一個小孩要面對的情況是多么的困難和復雜:經(jīng)銷商的老板要“我”欺騙顧客,在酒里羼水買給顧客。而顧客買酒時防賊一樣防著“我”。“他們往往要親眼看著黃酒從壇子里舀出,看過壺子底里有水沒有,又親看將壺子放在熱水里,然后放心?!倍翌櫩驼J為他是商人的幫兇。所以呢“店主是一張兇悍的臉”,客戶“沒有好嗓門,讓人活潑不得”。就這樣一份讓人在店主、顧客兩頭受氣的工作,還是因為舉薦人的面子大,“我”才沒有補辭退。
孔乙己的人生經(jīng)歷和生活狀況,是通過“我”的觀察和“我”聽別人背后議論呈現(xiàn)出來的。到魯鎮(zhèn)鎮(zhèn)口的咸亨酒店喝酒的人,穿長衫(有錢人)的都是到店里坐著喝的,只有穿短衣的(勞動人民)才在柜臺外面站著喝。而孔乙已是唯一個穿著長衫而站在柜臺外喝酒的人。但其真名其實并不可考,孔乙己只是人們給他取的一個綽號。原意是“孔乙己大師”,意思是“孔子是古代最受尊敬的偉人”,有人謊稱“孔乙己大人”,這本身就含有嘲諷的意思。讀者可以合理地想象,孔乙己一定有家室。他的父母和幾個兄弟負責農(nóng)業(yè)。他善良,溫順,不與人爭吵。也許吧家里過去衣食無憂,只讓孔乙己專心學習,希望他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但他屢試不中,連個秀才都沒有考上??婆e制度廢除后,他年歲已長,更是沒有了希望。年輕時,他只專注于“讀經(jīng)”,養(yǎng)成了心不在焉、無法適應任何生活方式的習慣,他“活得很窮”。中年和老年,他的父母都離開了,他的哥哥也從未分開過。如果孔乙己一個人,除非他在乞討,他怎么能活下去?沒有妻子,否則臟衣服和舊衣服就得洗一洗再補一補他。魯迅在《十四年的“讀經(jīng)”》一文中分析了兩類“讀經(jīng)”的人:一類是“真心主張讀經(jīng)的蠢牛”,另一類是“闊人”“聰明人”。他們讀經(jīng)的目的不在于傳道或弘揚文化傳統(tǒng),而是為了“學而優(yōu)則仕”,在于“敷衍,偷生,獻媚,弄權(quán),自私,然而能夠假借大義,竊取美名”,在于不擇手段獲取自己的實際利益??滓壹菏恰氨颗!?。他不會耍花招,也不會獲得權(quán)力。
二
在小說中,孔乙己是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出場的:“孔乙己是唯一一個喝酒穿長衫的人?!?/p>
一般而言,在魯鎮(zhèn)“穿長衫”的客人是州學生。他們有一定的經(jīng)濟實力,在旅館里花錢更多。他們可以“走在店旁的房子里,要酒菜,坐下來慢慢喝”,孔乙己心里知道自己沒有其他“長衫”那樣的實力和尊嚴,只好站在柜臺前如打工的“短衣幫”一樣打招呼喝酒。不過因為“臟兮兮”的長衫和優(yōu)雅刺耳的語言,“短衣幫”并不認他為同類,而是視他為嘲笑的對象。至于他那件“似乎十多年沒修好也沒洗過”的“長衫”,他為什么總是穿著呢?在這一點上,大多數(shù)從一開始就談到孔乙己的人都認為孔乙己“總是不能放下一個學者的架子”,“自以為高人一等”,有的評論員甚至認為“在孔乙己的自我評價中,他是國家和社會不可缺少的一個‘君子”。這一點是值得商榷的。在封建社會,有“關(guān)心國事、家事、世事、萬物”的知識分子和學者,但孔乙己不屬于這一類類別。如果孔乙己可以思考國家和社會的問題,又有著“國家和社會不可或缺的君子”這樣的珍貴情感和心態(tài),怎么會陷入這樣的悲慘境地,或者陷入這樣的困境。他沒法脫下他的“長衫”,因為他窮;“好像十多年沒洗過了”,是由于他不能改變的穿衣習慣造成的。他穿這件“長衫”是為了炫耀,為了自豪,為了自夸,為了對自己有信心。風暴中的趙啟業(yè)也穿著“御藍竹衣”展示自己的風采。但孔乙己的“長衫”從未讓他在觀眾面前贏得任何正面價值。相反,他一再遭到嘲笑、嘲笑和鄙視。連孔乙己心里都清楚。他也習慣于讓人發(fā)笑,也習慣了這個?!笆俊迸c“君子”只是心靈創(chuàng)造的個人情感與幻覺,越是“士”,越是被人們?nèi)⌒εc鄙視。那個“學者的架子”只是一種誤解評論。這些虛幻的話語,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無用的,它們只能作為一個笑話。飲酒者、旁觀者、孔乙己的親屬,甚至孔乙己本人,對孔乙己“發(fā)財”都沒有希望,總之,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一種活生生的“廢物”。
三
核心人物孔乙己一出現(xiàn),就將小說的整個情節(jié)推向了高潮——這也是小說藝術(shù)處理的獨特之美。這個高潮的情節(jié)圍繞著“微笑”這個詞展開,這個“微笑”真的很給力!這種對“微笑”的描述實際上描述了孔乙己生命的價值,這是孔乙己從小到大幾十年的生命中獲得的,除了生命之外沒有別的價值。那個高潮的第一句是直接描寫人物的動作和表情。
“孔乙己一到店里,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p>
這句話突兀而詭異,讓人感到驚愕和興奮,正是因為作者對人物的“深入了解”,才能夠像這樣“激蕩”,成為一次沖擊很特別的。飲酒者中有各種各樣的人:有的風趣狹隘,有的和藹可親,有的活潑開朗,有的內(nèi)向,有的甚至覺得枯燥乏味無聊。但是不管怎樣,孔乙己一出現(xiàn),在場的人立刻都被喚醒,全神貫注,表情一致,統(tǒng)一而迅速的行動,大家似乎都注意到了孔乙己真有趣。所有的飲酒者都習慣于取笑孔乙己,這已經(jīng)成為他們每天都要學習的“功課”。因此,他們的動作和表情是如此連貫、快速和熱情,仿佛他們被作為一個整體通了電!喝酒的人很幸運。在他們辛苦工作之后喝點酒??滓壹旱某霈F(xiàn)讓觀眾興奮和欣慰。不過飲酒者那幸福隨意的微笑,是對孔乙己最心碎、最殘酷的玩笑和殺戮!看,在第二次笑的高潮處,酒徒們指出:“孔乙己,你臉上又長了一道疤!”你一定又偷別人的東西了!”我們應該知道,“男盜女娼”歷來為世人所輕賤。當面取笑孔乙己偷東西,是笑著踐踏他的人格。喝了幾口酒后,又有人笑著問:“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這充分說明孔乙己一生讀過不少書,但收效甚微。他的文章很差,他進不了學校,考不起功名。從古至今,道德和文章是知識分子的安身立命之本,是知識分子,是人生的價值和尊嚴。不過道德和文章是絕對重要的重要的??椿氐剿麄兊纳钪?,中國知識分子只要認為他們的道德和文章是可持續(xù)的,他們就會自我感覺良好,即使生活再艱難,他們也能心平氣和——飲酒者的笑聲是針對孔乙己的,孔乙己是書生中最失敗的一類。對孔乙己來說,這是一次徹底的毀滅性打擊!他怎么能不馬上“臉紅,額頭上的靜脈爆裂”,“馬上看上去頹廢不安,臉上有一層灰白”?孔乙己又麻木不仁又蠢了。當它觸及最痛苦的地方時,它仍然是悲傷和幻滅的。
四
在小說的結(jié)尾,作者寫到了孔乙己的死。細心的讀者一定會看到,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不公平案件!人們說:“他總是偷東西?!薄岸∨e人的房子。”“他偷了嗎?”是的,孔乙己一直在學習,別的什么也沒做。晚年,由于饑餓或嗜酒,他偷了東西,什么也做不了,“丁舉人家丟了一些貴重物品,但一個人沒能破案,就陷害了孔某。義記二孔乙己身體虛弱,力量單一,動作緩慢。他沒有同謀。他怎么能從丁舉人的家偷東西呢?他們讓他“先寫服辯,后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边@種“寫辯服辯”意味著這是一個美麗的戰(zhàn)斗故事。如果孔乙己偷了別人的東西,他會坦白承認的,正如他公開向酒徒承認“偷書”是“書生的事”一樣,丁舉人被打成這樣,他也不承認,因為他沒有偷。丁舉人的家人無法獲得任何證據(jù)證實孔乙己的盜竊行為。他感到內(nèi)疚,又擔心孔乙己的親戚鄰居來調(diào)查,于是逼著孔乙己寫下“答辯書”年邁體弱的孔乙己被無辜毆打,他再次出現(xiàn)在咸亨酒店是用手爬行來的,他還是來喝酒,雖然他無力償還仍欠著酒店的十九文酒錢,但這次是用四文現(xiàn)錢買酒??滓壹罕淮驓埩耍讶顼L中蠟燭,但他卻一句怨恨的話也說不出來。他身體和精神的麻木不仁是對“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钡姆粗S。誰料到從小就強迫孩子“讀經(jīng)”的方法在中國古代文明中是獨一無二的,最終“讓”每個人都像孔乙己。這個國家已經(jīng)衰落了很長一段時間。長此以往,我們能取得什么進步!
魯迅寫《孔乙己》這個吃人的故事,是為了喚起中國人的自我意識,希望每一個同胞都能獨立自主、自強不息,起來做人,為自己的未來而奮斗??滓壹旱谋瘧K一生,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下層知識分子的嚴重毒害,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另一方面也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一般群眾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tài),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tài)炎涼,使讀者從一個側(cè)面認識封建社會的腐朽與黑暗。
作者簡介:張成(1972-),男,湖北紅安人,武昌理工學院教師,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
參考文獻:
〔1〕郁達夫.郁達夫全集:第3卷[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2〕魯迅.魯迅書信全集:上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
〔3〕魯迅.魯迅書信全集:上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
〔4〕魯迅.魯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5〕魯迅.魯迅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6〕魯迅.魯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7〕魯迅.魯迅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8〕魯迅.魯迅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9〕魯迅.魯迅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10〕錢理群.解讀語文:孔乙己敘述者的選擇[J].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