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雄
前段時間,“肖戰(zhàn)粉絲舉報事件”在網絡上掀起軒然大波。原本以為只是一場網絡口水戰(zhàn),不料事態(tài)愈演愈烈,最終失控。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偶像文化已成為青少年文化的流行,青少年期離不開偶像。
偶像崇拜: 青少年社會化必經的心理歷程
青少年將他人或團體當作崇拜的對象,期望自己也能成為對方,或將對方視為學習的目標,以享有對方的尊榮,借以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與慰藉,同時減少挫折帶來的痛苦。青少年偶像崇拜雖然包含著一定的價值內容,但偶像崇拜的基本特點主要是對外部形象的欣賞與模仿。青少年崇拜的對象往往都具有鮮明的、能夠同青少年心理傾向相共鳴的外部形象特征。從這個意義上說,“形象性”是青少年偶像崇拜最重要的特征。青少年被那些具有外在完美性和力量性的形象所吸引,也被這些形象所感染,最終在他們的行為中以某種形象模仿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偶像崇拜能夠產生超越現(xiàn)實和自我的情感體驗,它排斥現(xiàn)實生活內容,使青少年迷戀或向往遠離現(xiàn)實的人格形象和生活方式。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發(fā)展過程中必然經歷的心理歷程,其內容和方式可能隨文化背景和個體差異而有所變化。青少年偶像崇拜與其心理成熟過程密切相關,是特指伴隨現(xiàn)代青少年發(fā)展過程,并反映其文化心理和行為方式的一種特殊的文化心理現(xiàn)象。如暴力崇拜在一定程度上是這一年齡段特有的沖動性和攻擊性情緒特征的表現(xiàn)。偶像崇拜不同于宗教文化意義上的那種反映人類對超自然力的恐懼、敬畏、忍耐與服從的精神文化心態(tài),而應當被視為一種年齡性的或階段性的發(fā)展現(xiàn)象。偶像崇拜盡管存在個體差異和多樣化特征,但就整體而言具有一定的選擇傾向,其共性的文化特征是流行性、青春性和情感性。它以強烈的情感色彩感染和支配著青少年的內心世界,使他們被所崇拜的偶像深深吸引,并產生情感的依賴與共鳴。
00后偶像崇拜的新特點、新趨勢、新問題
每一代青少年都有屬于自己的青春偶像。20世紀,60年代是一段英雄輩出的激情歲月,當時年輕人心目中的英雄偶像是雷鋒、王進喜;70年代,除了繼承60年代已有的偶像之外,全國有2000萬知青響應號召上山下鄉(xiāng),金訓華等成為青年人學習的時代楷模;80年代,中國社會開始從單一走向多元,當時青少年的偶像有張海迪、中國女排、朦朧詩人、港臺明星;90年代初期作為流行時代的文化符號,當時青少年的標志偶像有羅大佑、崔健、周星馳、王菲等;90年代中期,社會文化進入一個顛覆傳統(tǒng)與精英主義、消解一切深度和意義的“無厘頭”時代。直至2005年中國大陸“超女熱”出現(xiàn),有人認為“海選”表明青少年偶像開始進入平民化時代。
2018年上海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一項關于“你心目中最崇拜偶像”的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00后一代青少年的青春偶像,比前幾代青年更趨于多樣性、選擇性與個性化,呈現(xiàn)出一些新特點、新趨勢——
第一,習近平和毛澤東、鄧小平、周恩來四位政治領袖,作為00后青少年學生“心目中最崇拜偶像”,高居前位。這反映出上述四位領袖人物在當代青少年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折射了當代青少年對中國改革開放40余年來取得成就的積極認同和對當代偉大人物之崇敬心理。
第二,馬云、錢學森、雷鋒、袁隆平、魯迅、愛因斯坦,位列青少年最崇拜偶像的前15位。這透視了當代青少年對偶像崇拜心理呈現(xiàn)出“當代性、杰出性、標志性”的偏愛特征。這也比較符合00后青少年多元、開放的道德審美取向與偶像接受心理。
第三,流行音樂歌手、當紅影星、著名球星、網紅藝人依然是00后青少年最追捧的青春偶像群體,入選人數(shù)、比例都較大,占入選前100位偶像人物的30%。王源、易烊千璽、華晨宇、王俊凱、李易峰以及鹿晗等,均受到00后青少年大力追捧。這反映出青少年女生更容易成為一些男星偶像的粉絲,她們對男星偶像追捧之狂熱,也明顯超過青少年男生對偶像的熱愛程度。
第四,相對而言,思想先驅、民族英雄、英模人物等入選比例偏低。合計要比入選的歌手、影星、球星、網紅藝人明顯偏低(20%:30%)。例如:在位列前100位之00后青少年偶像中,雖然不少青少年提及孔子、馬克思、岳飛、屈原、邱少云、董存瑞、楊利偉……但與年輕的流行音樂歌手、當紅影星、著名球星、網紅藝人相比,票選與排列相對靠后。
第五,入選當代青少年“心目中最崇拜偶像”前50位中,著名科學家占比仍偏少,僅8位(錢學森、袁隆平、霍金、愛因斯坦、愛迪生、居里夫人、陳景潤、牛頓);著名作家、詩人僅入選4位(蘇軾、冰心、李白、金庸);而當代杰出藝術家、音樂家入選更少(僅郎朗一人)。這可能與時下青少年熱衷追星、追求時尚及智能手機的普及有較大關系,這導致00后對“網紅”人物較為熟悉,而對其他各界各業(yè)的突出人物知之甚少。
同時,調查也暴露出青少年偶像崇拜的一些新問題——
問題一:00后一代對流行音樂歌手、當紅影星、著名球星、網紅藝人的追捧遠遠超過對民族英雄、科學家、勞模的崇拜,他們尤其偏愛時下偏陰柔審美風格的男歌手。這會致使00后一代男生缺乏陽剛之氣,過于追求陰柔審美傾向和“花式男”偶像。
問題二:00后一代過度依賴于通過智能手機獲得各種資訊,而市場經濟強調效率、重視流量,導致商業(yè)廣告、流行文化對00后的生活方式影響過大。這就致使00后容易跟著流行走,過于迷戀時尚、消費與物質,而缺乏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榜樣力量。
問題三:目前學校、家庭與社會“三位一體”的核心價值觀教育過于生硬,不符合00后的接受心理。主流文化缺乏對當代青少年喜歡的時代楷模與英雄人物的挖掘與傳播,00后只能從“二次元世界”中尋找虛擬青春偶像,這也是哈日族、哈韓族越來越多的重要原因。
問題四:網絡時代,偶像大多是被包裝出來的,00后青少年也參與了偶像生產、偶像商品消費的過程。流行偶像是青少年個性心理和媒介生產相互作用的結果,容易對青少年的價值觀念與認知方式產生影響。其負面效應是容易導致當代青少年模糊網絡與現(xiàn)實的區(qū)別,影響其社會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