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姝 劉惠軍 劉金鶴 劉淑琴 李忠芹
摘要? ? 本文介紹了樺甸市玉米主要蟲害的種類和發(fā)生規(guī)律,提出了適宜本地區(qū)的綜合防治方法,以期為降低蟲害危害、確保糧食生產(chǎn)安全提供參考。
關鍵詞? ? 玉米蟲害;發(fā)生規(guī)律;防治方法;吉林樺甸
中圖分類號? ? S435.13? ? ? ? 文獻標識碼? ?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20)07-0117-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樺甸市地處吉林省東南部,冬冷夏熱,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降水量748 mm,年平均氣溫3~5 ℃,5—9月≥10 ℃有效積溫為2 730 ℃,年日照時數(shù)2 379 h,無霜期為126 d,是吉林省春玉米主產(chǎn)區(qū)之一。地下害蟲、玉米螟、蚜蟲、粘蟲、雙斑螢葉甲是危害樺甸市玉米生產(chǎn)的主要害蟲。玉米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就是通過采取清除田間地頭的雜草、秋季滅茬與深耕、合理輪作等耕作措施,選用抗耐蟲品種,實施種子處理(包衣或拌種)、拔除病株,減少田間蟲源,利用赤眼蜂防螟、白僵菌封垛以及采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nóng)藥等一系列防治措施,實現(xiàn)節(jié)本增效、農(nóng)業(yè)增產(chǎn)、農(nóng)民增收。為了保障玉米生產(chǎn)安全,樺甸市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突出蟲害綠色防控與統(tǒng)防統(tǒng)治相融合,采取農(nóng)業(yè)、物理與生物方法,合理使用化學農(nóng)藥,確保玉米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
1? ? 地下害蟲
危害樺甸市玉米生產(chǎn)的地下害蟲種類主要有金針蟲、地老虎、螻蛄、蠐螬等。
1.1? ? 危害癥狀
地下害蟲主要以幼蟲取食玉米的種子、根部、幼苗等,造成缺苗斷壟,不同程度地影響玉米產(chǎn)量[1]。
1.2? ? 防治方法
1.2.1? ? 種子包衣或拌種。防治地下害蟲選用含有噻蟲嗪、吡蟲啉、氯蟲苯甲酰胺、溴氰蟲酰胺等成分的藥劑包衣或拌種;或者用辛硫磷乳油1 000~1 500倍液拌種,堆悶3~4 h,待種子8成干時播種,可維持藥效25 d,達到防治螻蛄、蠐螬、金針蟲等地下害蟲的目的。
1.2.2? ? 撒施毒土。用5%殺蟲雙顆粒劑1.0~1.5 kg加細土15~25 kg拌勻,在玉米播種前開溝撒施,施藥后及時覆土[2]。
2? ? 玉米螟
玉米螟別名鉆心蟲、箭桿蟲,適合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發(fā)生。夏季氣溫較高,天敵寄生量少,有利于玉米螟的繁殖,危害較重。
2.1? ? 危害癥狀
在玉米心葉期,幼蟲取食葉肉或蛀食未展開的心葉,造成“花葉”;抽穗后鉆蛀莖稈,導致玉米雌穗發(fā)育受阻而減產(chǎn),蛀孔處易倒折;花粒期蛀食雌穗、嫩粒,造成籽粒缺損,導致玉米霉爛、品質(zhì)和產(chǎn)量下降。
2.2? ? 防治方法
2.2.1? ? 農(nóng)業(yè)防治。秸稈粉碎還田、深耕和播前滅茬以及清除田間、地頭、路邊的雜草及玉米秸稈,降低蟲源基數(shù)。
2.2.2? ? 物理防治。越冬代玉米螟成蟲羽化期,在村屯內(nèi)堆放秸稈的附近放置殺蟲燈、性誘劑或食誘劑誘殺成蟲,大面積連片防治效果最好[3]。
2.2.3? ? 生物防治。一是白僵菌封垛。越冬代玉米螟化蛹前,采用白僵菌統(tǒng)一封垛[4]。每1 m3秸稈用含孢子50~100億個/g白僵菌粉100 g,向垛內(nèi)噴撒并封垛,直至對面冒出白煙。二是赤眼蜂防螟。樺甸市每年從5月初開始調(diào)查,當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達20%時,后推10 d的田間玉米螟產(chǎn)卵初期或者當田間百株卵量1.0~1.5塊時(7月5—10日)放第1次蜂,間隔5~7 d再放第2次蜂。放蜂22.5萬頭/hm2,第1次放蜂10.5萬頭/hm2,第2次放蜂12萬頭/hm2。設放蜂點15個/hm2,在放蜂點附近選擇健壯玉米植株中上部1片葉片,將其半片葉片反向卷成筒狀,用別針將蜂卡別在圓筒內(nèi),避免雨水對蜂卡的沖淋和太陽直射;當使用放蜂器時,可直接將放蜂器夾在玉米植株葉腋處。使用赤眼蜂防螟時,各農(nóng)戶要聯(lián)合起來進行統(tǒng)防統(tǒng)治。
2.2.4? ? 化藥防治。在心葉末期噴灑蘇云金桿菌制劑或選用四氯蟲酰胺、氯蟲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藥劑噴施,以提高防治效果,蘇云金桿菌對低齡幼蟲的防治效果好,因而施用時間要提前2~3 d。在玉米抽雄前5~7 d,使用康寬150 mL/hm2,兌水450 kg/hm2,利用背負式噴霧器噴施玉米植株中上部,將幼蟲消滅在3齡前。
3? ? 粘蟲
粘蟲也稱行軍蟲、剃枝蟲,屬鱗翅目夜蛾科,是一種喜潮濕怕高溫和干旱的害蟲。當氣溫為19~25 ℃、相對濕度為50%~80%時,最有利于粘蟲發(fā)生。
3.1? ? 危害癥狀
粘蟲喜食禾本科作物和雜草,具有群集危害、暴食、雜食的特點。1、2齡幼蟲僅啃食葉肉,形成天窗;3齡以后幼蟲沿葉緣蠶食,形成缺刻;4~6齡為暴食階段,危害嚴重時會吃光大部葉片。
3.2? ? 防治方法
3.2.1? ? 生物防治。在粘蟲卵孵化初期噴施蘇云金桿菌制劑,注意臨近桑園的田塊不能使用。粘蟲3齡幼蟲可使用滅幼脲500 mL/hm2兌水300 kg/hm2均勻噴霧,防治效果好。
3.2.2? ? 化藥防治。粘蟲防治關鍵時期為幼蟲3齡前,4齡后進入暴食期,防治難度大。殺蟲劑選擇熏蒸、觸殺及內(nèi)吸的藥劑混用效果較好[4]。當玉米田蟲口密度達30頭/百株時,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1 000 mL/hm2或用20%氯蟲苯甲酰胺150 mL/hm2噴霧防治。2017年樺甸市7月底至8月初出現(xiàn)極端天氣,連續(xù)14 d以上持續(xù)高溫且降雨多于常年,高溫高濕的環(huán)境使沿江兩岸的二道甸子鎮(zhèn)和紅石鎮(zhèn)部分地塊出現(xiàn)粘蟲大暴發(fā),當?shù)刂脖2块T高度重視,組織無人機和小型飛機使用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50 g/hm2兌水開展統(tǒng)防統(tǒng)治,有效遏制了粘蟲的進一步危害。
3.2.3? ? 封鎖隔離。嚴重發(fā)生區(qū)域,在未受害或田內(nèi)幼蟲量少的地塊和某些幼蟲齡期較大、蟲量集中危害的地塊,實行挖溝、打藥帶。
4? ? 玉米蚜蟲
蚜蟲又稱膩蟲或蜜蟲,多屬于同翅目蚜科,為刺吸式口器害蟲。
4.1? ? 危害癥狀
以針狀刺吸口器吸食植株的汁液,使細胞受到破壞,生長失去平衡,葉片皺縮、卷曲、畸形,嚴重時植株停止生長,甚至全株萎蔫枯死。
4.2? ? 防治方法
4.2.1? ? 種子包衣或拌種。常發(fā)、重發(fā)區(qū)使用吡蟲啉、噻蟲嗪等種衣劑包衣。吡蟲啉具有內(nèi)吸性,持效期較長,拌種使用能較長時間防治玉米蚜蟲[5]。噻蟲嗪具有內(nèi)吸傳導性,種子處理后迅速內(nèi)吸傳導到植株各部位,可有效防治玉米苗期蚜蟲。
4.2.2? ? 化藥防治。玉米抽雄、盛發(fā)初期和蟲口密度高時可噴施25%吡蟲啉300~800倍液進行防治。
5? ? 雙斑螢葉甲
雙斑螢葉甲屬鞘翅目葉甲科,成蟲有群集性和弱趨光性,能短距離飛翔。高溫干燥、降水量少有利于雙斑螢葉甲發(fā)生。近幾年,雙斑螢葉甲在樺甸市有日趨嚴重的發(fā)生趨勢。
5.1? ? 危害癥狀
雙斑螢葉甲以成蟲于7—9月取食玉米植株的葉片、花絲和幼穗,造成玉米產(chǎn)量下降。
5.2? ? 防治措施
5.2.1? ? 農(nóng)業(yè)防治。田間、地頭雜草多的地塊發(fā)生嚴重時,要及時鏟除雜草,結合秋季深翻滅卵,以達到防治目的。
5.2.2? ? 生物防治。利用瓢蟲和蜘蛛等天敵防治雙斑螢葉甲。
5.2.3? ? 化藥防治。選擇高效低毒低風險的藥劑進行防治,如用25 g/L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0.3~0.4 L/hm2,重點噴施雌穗周圍,噴藥后間隔5~7 d再噴施1次。防治時,應注意在早晨或晚間雙斑螢葉甲不活躍時噴藥,同時要進行大面積統(tǒng)防統(tǒng)治。
6? ? 參考文獻
[1] 姚萬義.玉米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農(nóng)業(yè)科技與裝備,2011(8):10-12.
[2] 李少昆,楊祁峰,王永宏,等.北方旱作玉米田間種植手冊[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11:12.
[3] 孫艷梅,李莉,陳殿元,等.吉林玉米有害生物原色圖譜[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9.
[4] 方向前,曹文明,丁紹文,等.吉林省濕潤冷涼區(qū)玉米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高效生產(chǎn)制約因素及對策[J].中國種業(yè),2013(4):40-42.
[5] 王靜.玉米主要病蟲害的綜合防治策略研究[J].北京農(nóng)業(yè),2013(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