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建超
關于中國學者爭論不斷的“史上最小恐龍”事件,再次有了新的進展。3月19日,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已經將對“寬婭眼齒鳥(Oculudentavis khaungraae)為史上最小恐龍”論文的英文質疑文章提交給相關雜志進行同行評審,并同時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發(fā)布。
此外,質疑文章的作者稱,他們已經第一時間和在美國的“寬婭眼齒鳥”論文的通訊作者取得了聯系,通訊作者表示,他們曾經考慮與《自然》雜志的編輯協商撤稿。但據財新報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表示,她已經聯系了《自然》雜志的編輯并將勘誤,但期刊編輯認為無需撤稿,因為畢竟科學界經常犯錯,并且,對論文進行同行評議的評審員們也都認為這是鳥類?!跋惹暗腻e誤將由科學家們再糾正??茖W研究的過程就是這樣,我們提出假設,找到了新的數據,再提出新的假設”。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王敏表示,是否撤稿還仍未知,需要考慮多方因素。
據財新報道,論文作者之一鄒晶梅認為,質疑者的觀點無法成為確鑿的證據。比如,質疑者捉出鳥類存在眶前孔,而琥珀化石內的“眼齒鳥”并沒有眶前孔,因此認為其不是鳥。但鄒晶梅認為,鳥類也存在沒有眶前孔的情況,所以這一質疑并不成立。但英文質疑文章進一步指出,原論文作者報告了淚骨的存在,在鳥類中只要存在淚骨,眶前孔就不可能與眼眶融合而消失。他們根據cT掃描數據確定,淚骨確實存在,且緊貼上頜骨,這意味著“眼齒鳥”的淚骨并不是鳥類中的狀態(tài),且眶前孔不存在,這符合蜥蜴的特征。
在此次預印本的英文質疑文章內,除了重申了之前的諸多質疑,如眶前孔缺失、側生齒、系統發(fā)育分析僅在鳥類中進行外,在取得原論文原始CT掃描數據后還補充了重要的、從未在原論文中提及的新的解剖學證據,包括證實了方軛骨的缺失,與松果體感光有關的頂孔的存在,以及在腭骨和翼骨腹面存在齒列等。質疑者表示,這些重要解剖結構同樣從未在恐龍和鳥中發(fā)現過,但在蜥蜴中卻是十分常見的,進一步支持這件標本屬于某種蜥蜴。
3月12日,一篇關于“史上最小恐龍”的研究登上了《自然》雜志封面的文章。研究論文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和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恐龍研究院院長LuisChiappe等多位學者共同完成。論文作者在一塊約有9900萬年歷史的琥珀中發(fā)現了如蜂鳥一般大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其顱骨保存完整,喙后長度僅為7.1毫米。鑒于該標本形態(tài)特征與其他所有鳥類都不同,論文作者建立了新屬新種,并將其命名為寬婭眼齒鳥。
?bioRxiv是一個免費的在線檔案和分發(fā)服務,用于生命科學中未發(fā)表的預印本。通過在bioRxiv上發(fā)布預印本,作者能夠立即向科學界提供他們的發(fā)現,并在將稿件提交給期刊之前收到有關草稿的反饋
據論文描述,琥珀化石中“寬婭眼齒鳥”的頭骨長僅約14毫米,可見一巨大的眼窩,直徑約4毫米,盡管寬婭眼齒鳥體型很小,但它的牙齒比其他所有的古鳥類都多,上頜每側有18顆—23顆牙齒,齒骨每側有29顆—30顆牙齒,它還有著尖銳的喙部。從寬婭眼齒鳥的頭骨尺寸來看,它比蜂鳥還要小一些,是迄今發(fā)現的最小的古鳥類,可能代表了迄今為止最小的中生代恐龍。
但僅僅過了一天,該論文就遭到了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王維,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李志恒、王敏、易鴻宇、盧靜,以及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胡晗等多位同行的質疑。他們認為,“寬婭眼齒鳥”不是鳥,而更像蜥蜴。質疑者表示,將“寬婭眼齒鳥”歸到鳥或恐龍的篇幅極其有限,且“寬婭眼齒鳥”頭型的形狀,并非只有鳥類才有,與鳥類/恐龍親緣關系甚遠的爬行動物,也有嘴尖而長、鼻孔后移、大眼等頭型,比如蜥蜴中的鏟吻蜥、安樂蜥類等。因此,僅僅基于這些連續(xù)形狀的相似性,無法得出標本屬于鳥類/恐龍的結論。而且,“寬婭眼齒鳥”頭骨上并沒有眶前孔,也沒有眶前孔留下的任何痕跡,而所有的蜥蜴都沒有眶前孔。據此,質疑者認為,從這件標本沒有眶前孔來看,“寬婭眼齒鳥”更像是一種蜥蜴。
除了眶前孔,“具有側生齒”和“沒有方軛骨”,也是質疑者認為“寬婭眼齒鳥”更像蜥蜴的理由。根據論文內的圖文描述,琥珀中“寬婭眼齒鳥”上頜骨的牙齒明顯具有側生齒的特征,這在蜥蜴中很常見,但所有鳥類/恐龍的牙齒,都是長在頜骨齒槽里的槽生齒。在邢立達等學者論文的描述中,沒有看到“寬婭眼齒鳥”具有明顯方軛骨的特征。眼眶下后方的方軛骨是蜥蜴和鳥類/恐龍頭骨的一個重要區(qū)別,在進步的今鳥類中,方軛骨在軛骨支末端愈合在了一起,而蜥蜴則完全沒有方軛骨。在這一點上,“寬婭眼齒鳥”也更像是蜥蜴。
此外,蜥蜴才有的鞏膜骨特征在琥珀標本中十分明顯。據王維等學者的文章描述,盡管恐龍和鳥也有鞏膜環(huán),但每一片鞏膜骨的形狀都很簡單。在論文中的“寬婭眼齒鳥”頭骨中,每片鞏膜骨中段縮窄,整體呈勺狀,這種特征只在蜥蜴中發(fā)現過。基于以上疑點,質疑者認為,“寬婭眼齒鳥”不是鳥,而更像是蜥蜴。
質疑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王敏表示,生物學領域的眾多學者不缺乏與業(yè)內同行的觀點碰撞,對某一位學者的研究方法和結論提出自己的質疑或反駁十分正常,他們只為追求科學的真相。面對質疑,論文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表示,“新發(fā)現有爭議(很正常),我們建議對方在學術期刊上發(fā)表討論。”此外,邢立達也在個人微博上表示,“學術問題有自己的規(guī)范,我們建議有興趣參與討論的學者,按照學術流程來討論……由于保存的因素,大部分化石標本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我們期待在討論中進步?!?/p>
但質疑者認為,結合最新投稿評議文章,以及原論文的公開信息可見,這件標本在琥珀中保存非常完好,骨骼結構非常清晰,沒有太多變形。合作團隊的cT掃描技術過硬,掃描結果也非常清楚,形態(tài)特征分析本不易出現偏差。鄒晶梅表示,唯一能確鑿說明這一新物種不是鳥的證據,來自于一個新的樣本,這一樣本提供了顱后骨骼的數據,但關于新樣本的研究尚未經過同行評議且出版發(fā)表,因此暫且不能被正式當作支持該物種是蜥蜴而不是鳥的“科學依據”。
目前,英文質疑文章已經提交給相關雜志進行同行評審。質疑文章能否通過同行評審?“最小恐龍事件”的真相究竟是什么?讓我們期待兩支團隊的后續(xù)研究與學術觀點碰撞。(摘自美《深科技》)(編輯/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