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亮,密 森,張 欣
體能是運動員競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運動員在比賽中長時間、高效地發(fā)揮技戰(zhàn)術的基礎。籃球比賽規(guī)則的修改使比賽時間和攻防的回合數(shù)明顯增加,比賽的總得分數(shù)從20 世紀30 年代的20 分左右逐步增長到今天的100 分以上[1],運動員在比賽中承受的負荷也明顯提高,運動員在主動活動(不含罰球、暫停和界外球)時間內(nèi)平均移動4 500 m到5 800 m,在比賽總時間內(nèi)平均移動6 500 m 到7 500 m[2-4],因此也對運動員的體能水平提高出了更高的要求。當按后衛(wèi)、前鋒和中鋒進行位置劃分時,后衛(wèi)運動員在整場比賽的移動距離明顯高于前鋒和中鋒運動員[5];當按組織后衛(wèi)、得分后衛(wèi)、小前鋒、大前鋒和中鋒進行位置劃分時,組織后衛(wèi)和得分后衛(wèi)在整場比賽的移動距離高于小前鋒、大前鋒和中鋒[6];當按外線和內(nèi)線進行位置劃分時,外線運動員在整場比賽的移動距離明顯高于內(nèi)線運動員[7-8]。此外,籃球運動員要根據(jù)場上的情況完成各種高強度活動,平均每1~3 s 改變一次[7]。當按后衛(wèi)、前鋒和中鋒進行位置劃分時,后衛(wèi)運動員在比賽中完成各種動作的次數(shù)多于前鋒和中鋒運動員,其中的高強度運動(滑步、沖刺跑和運球跑)明顯多于前鋒和中鋒運動員,其中的低強度運動時間(走或站立)明顯少于前鋒和中鋒[9-10],因此說明不同位置的籃球運動員在比賽中承受的負荷明顯不同,當按照“內(nèi)線、外線”進行區(qū)分時可以較為明顯的區(qū)分不同位置運動員所承受的負荷,從而進行針對性的體能評價、診斷,以及符合不同位置運動員體能需求的訓練,即專位(position-specific)體能訓練。
與歐美籃球運動員相比,我國籃球運動員的體能水平亟待提高。我國優(yōu)秀U19 青年男子運動員在未來將會成為中國男籃的中堅力量,因此從現(xiàn)在起就要開始有針對性進行體能訓練、彌補“體能短板”。當前國內(nèi)還沒有從“內(nèi)線、外線”分類的角度,構建籃球運動員的專位體能評價與診斷體系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希望通過構建我國優(yōu)秀U19 籃球男子運動員內(nèi)、外線體能評價指標體系,進一步認識不同位置籃球運動員的體能特征,幫助教練員從定性和定量的角度認識不同位置運動員個體的體能現(xiàn)實狀態(tài),從而為制定符合運動員所在位置體能需求和自身個性化需求的體能訓練計劃提供科學的依據(jù),
以我國優(yōu)秀U19青年男子籃球運動員作為研究對象。將參加2018年全國(U19)青年籃球聯(lián)賽隊伍作為研究主體,根據(jù)研究需要,按內(nèi)線和外線兩大類進行體能指標的測試,共計測試92人,其中內(nèi)線38人,外線54人。
2.2.1 文獻法 通過中國知網(wǎng)、百度學術、Google Scholar、EBSCO SPORT Discus with Full Text、Research Gate、Web of Science作為檢索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分析和總結優(yōu)秀籃球運動員的體能特征和相關評價指標,為指標初選提供依據(jù)。
2.2.2 專家訪談法 就“不同位置籃球運動員的場上作用及體能需求”“籃球運動員體能的評價指標”等涉及本研究主題的問題,對從事籃球訓練、教學、管理、科研等方面的相關專家和教練員進行訪談,共訪談及問卷調(diào)查40 人,主要專家訪談名單見表1。
表1 主要訪談專家名單Table 1 List of key interview experts
2.2.3 問卷調(diào)查法 本研究在文獻整理和專家訪談的基礎上設計了專家調(diào)查問卷,共計發(fā)放了3 輪問卷。問卷經(jīng)效度和信度檢驗,相關系數(shù)為0.746 2,分半信度系數(shù)為0.843 8。針對回收的專家問卷進行效度檢驗,共計91.4%、88.6%和94.2%的專家認為問卷在結構效度、內(nèi)容效度和整體效度方面比較合理。
本研究運用專家德爾菲法進行指標篩選(“非常合理”為“5分”“比較合理”為“4分”“一般合理”為“3分”“比較不合理”為“2 分”“不合理”為“1 分”),計算每個指標的平均分值,保留平均分值≥4的指標,刪除平均分值≤3的指標。
2.2.4 測試法 本研究在確定測試對象和測試指標后開展赴各隊所在地進行測試。采用重測法評價測試的可靠性,預實驗1周后對同一批運動員進行重復測試,相關系數(shù)r=0.79-0.95。測試過程使用的主要測試儀器見表2。
2.2.5 邏輯分析法 對籃球運動員體能評價和診斷的理論與實踐進行綜合分析,探討籃球運動員體能訓練的理論基礎與規(guī)律。
2.2.6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應用SPSS統(tǒng)計軟件以主成分分析法進行指標體系優(yōu)化,再核算權重。使用EXCEL軟件處理單項評價、等級評價標準。
本研究通過查閱文獻和專家訪談,構成籃球運動員專位體能的初選指標庫,其中一級指標3項,二級指標11項,三級指標76項(見表3)。
表2 測試指標及測試儀器一覽表Table 2 List of Testing Indicators and Testing Instruments
通過三輪專家問卷,共篩選內(nèi)線運動員體能評價指標25項,包括身高、臂展、體重、克拖萊指數(shù)、最大攝氧量、4×17次折返跑、測試后即刻心率、測試1 min后恢復心率、1RM臥推、引體向上、100 kg蹲起、100 kg硬拉、原地起跳、5次原地起跳、立定跳遠、平板支撐、側平板支持、單腿臀橋支撐、自重單腿蹲起、5 m跑、10 m跑、3秒?yún)^(qū)靈敏測試、1 min單腳交替跳繩、YOYO間歇恢復測試1型、坐位體前屈;外線運動員體能評價指標29 項,包括身高、體重、克拖萊指數(shù)、最大攝氧量、4×17次折返跑、測試后即刻心率、測試1 min后恢復心率、1RM臥推、引體向上、100 kg蹲起、100 kg硬拉、原地起跳、5次原地起跳、立定跳遠、平板支撐、側平板支持、單腿臀橋支撐、自重單腿蹲起、5 m跑、5 m運球跑、10 m跑、10 m運球跑、20 m跑、20 m運球跑、T靈敏測試、3秒?yún)^(qū)靈敏測試、1 min單腳交替跳繩、YOYO間歇恢復測試1型、坐位體前屈。
本研究將專家篩選的指標進行了實地測試,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對身體形態(tài)、身體機能和運動素質(zhì)指標進行降維優(yōu)化,分析結果顯示內(nèi)線和外線運動員各項指標分析結果的KMO值都在0.7 以上,表明經(jīng)過篩選的指標適合做主成分分析。經(jīng)過主成分分析,保留累計貢獻較大的指標作為主成分,選擇因子載荷較大的指標作為代表性指標,并據(jù)此為該主成分進行命名。經(jīng)過主成分分析后,最終確立了內(nèi)線運動員體能評價指標10項,外線運動員體能評價指標11項(見表4、表5)。
表3 籃球運動員內(nèi)、外線體能評價體系的初選指標Table 3 Primary Index of Physical Fitness Evaluating System for Frontcount and Backcount Basketball Players
表4 內(nèi)線運動員體能指標主成分分析結果一覽表Table 4 List of Result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Physical Fitness Indicators of Frontcourt Athletes
表5 外線運動員體能指標主成分分析結果一覽表Table 5 List of Result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Physical Fitness Indicators of Backcourt Athletes
本研究采用《體育統(tǒng)計應用案例》[53]中介紹的因子分析法加歸一化處理計算出各個指標權重。首先,確認KMO值不小于0.5,且巴特萊特球度檢驗的X2檢驗統(tǒng)計量的顯著性概率小于0.01(具有相關性)才可以使用該因子分析方法。分析結果顯示KMO值為0.682和X2顯著性概率為0.000,均符合因子分析的要求(見表6)。
表6 內(nèi)線運動員體能評價指標體系的初始因子矩陣Table 6 Initial Factor Matrix of Physical Fitnes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Frontcourt Athletes
計算權重并進行歸一化處理。按照公式Ti=ai1/∑10k=1|ak1|+ai2/∑10k=1|ak2|+ai3/∑10k=1|ak4|+ai4/∑10k=1|ak4|進行計算,TI表示權重系數(shù);∑10k=1|ak1|表示第1個主因子的各原始變量初始因子載的和;ai1表示初始因子載荷?!?0k=1|ak1|=0.203+|-0.561|+0.602+|-0.498|+|-0.718|+0.312+0.544+0.621+|-0.696|+0.715=5.47;將T值進行歸一化處理后結果為:T1=T1/(T1+T2+T3+T4+T5+T6+T7+T8+T9+T10)=0.532/4=0.133(見表7)。
表7 內(nèi)線運動員體能指標評價體系與權重Table 7 Evaluation System and Weight of Physical Fitness Indicators for Frontcourt Athletes
外線運動員的分析結果顯示KMO值為0.708和X2顯著性概率為0.000,均符合因子分析的要求。按照上述步驟將外線運動員體能代表性指標的數(shù)據(jù)代入權重計算公式進行運算,得到外線運動員體能指標評價體系的權重(見表8)。
表8 外線運動員體能指標評價體系與權重Table 8 Evaluation System and Weight of Physical Fitness Indicators for Backcourt Athletes
本研究確定了我國優(yōu)秀U19男子籃球運動員內(nèi)、外線體能評價指標和權重。從三個一級指標所占的權重看,運動素質(zhì)指標所占的權重最大,說明運動素質(zhì)是籃球運動員體能結構的核心因素;從運動素質(zhì)內(nèi)各類指標的比重看,力量素質(zhì)的相關指標合計占比最大,說明力量是籃球運動員最重要的身體素質(zhì)。因此運動素質(zhì)訓練,特別是力量訓練,應該是籃球運動員體能訓練的主要內(nèi)容。
從不同位置運動員的體能指標權重所反映出的籃球運動員體能共性特征看,長度所占的指標權重最大,均超過11%,說明了長度對籃球運動員的重要性,但是代表長度的身高、臂展主要受先天遺傳因素的影響,后天訓練對增加身高、臂展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應該有目的的選拔身高、臂展出眾的青少年從事籃球運動,從而更好發(fā)揮其先天的長度優(yōu)勢;柔韌素質(zhì)(10%)、速度素質(zhì)(11%)和上肢力量(9%)都占據(jù)較大權重,說明籃球運動對速度、柔韌、上肢力量的要求具有共性,因此提高速度、柔韌和上肢力量是籃球運動員體能訓練的共同目標。
從不同位置運動員的體能指標權重所反映出的體能差異看,內(nèi)線運動員身體形態(tài)所占的權重明顯大于外線運動員,說明身體形態(tài)是區(qū)分籃球運動員位置的主要因素;外線運動員身體機能的權重明顯大于內(nèi)線運動員,說明外線運動員的有氧、無氧工作能力、反復沖刺能力和恢復能力更強,能夠承受更大的運動負荷,因此在體能訓練中外線運動員要安排相對更大的負荷。從單項指標權重的差異看,內(nèi)線和外線運動員的軀干(核心)力量(12.5%和6.5%)、下肢力量(10.3%和6.3%)、下肢爆發(fā)力(6.4%和10.6%)和充實度指標(10.5%和8%)的權重占比差異較大。內(nèi)線運動員的軀干(核心)力量、下肢力量和充實度的權重均超過10%,這三項指標都是內(nèi)線運動員進行身體對抗的體能基礎,說明充實大、下肢力量大、對抗能力強是優(yōu)秀內(nèi)線運動員的體能特征,因此軀干(核心)力量、下肢力量和增肌、增重是內(nèi)線運動員的訓練重點;而外線運動員的下肢爆發(fā)力的權重都超過10%,說明跳躍高度高是外線運動員的體能特征,因此下肢爆發(fā)力是外線運動員的訓練重點。
3.5.1 單項評價標準 為了認識和分析優(yōu)秀U19 男子籃球運動員內(nèi)、外線體能水平的差異,制定出可以量化和比較的統(tǒng)一評價標準,本研究采用了百分位計數(shù)法和20 分制的評分方法,即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對應20 分和0 分,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的得分按照累積百分95%、90%、85%對應19 分、18 分、17 分并因此類推,對每項入圍指標建立單項指標評分標準(見表9、表10)。3.5.2 等級評價標準 根據(jù)我國優(yōu)秀U19 男子籃球運動員內(nèi)、外線體能指標評分標準和權重,可以計算出各個運動員在二級指標、一級指標和綜合指標上的得分情況。二級指標得分計算公式為N=∑niWi(ni表示各項指標的得分,Wi表示各項指標的權重);一級指標得分為各一級指標未加權數(shù)值乘以其相對應的權重值,例如身體形態(tài)指標未加權得分為臂展+體重/身高×1000 的加總得分,身體形態(tài)指標的權重為各二級指標的權重之和;綜合分的計算公式為:綜合體能加權得分=身體形態(tài)加權得分+身體機能加權得分+運動素質(zhì)加權得分。依據(jù)上述步驟計算出不同位置運動員的體能綜合評分,然后采用百分位法構建了優(yōu)秀U19 男子籃球運動員內(nèi)、外線體能等級評價標準,分為了上等、中上等、中等、中下等、下等,共五級評價(見表11、表12)。
表9 內(nèi)線運動員體能指標單項評分標準Table 9 Scoring Criteria for Physical Fitness Indicators of Frontcourt Athletes
表10 外線運動員體能指標單項評分標準Table 10 Scoring Criteria for Physical Fitness Indicators of Backcourt Athletes
本研究選取天津榮鋼青年男子籃球隊的運動員為對象進行驗證,對評價體系的評分結果和教練員主觀打分結果進行相關性檢驗。具體驗證方法如下:由教練組共同選取5 名主力隊員和5名替補隊員(共包含4名內(nèi)線隊員和6名外線隊員);根據(jù)單項評分標準對10名運動員的測試成績進行打分,為教練員解釋清楚測試指標的具體內(nèi)容、權重和意義,然后獲得名3名教練員的打分結果并請教練組共同打分;將教練組的主觀打分結果取平均值后與測試的評分結果進行Kendall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10名運動員的測試評分結果與主觀打分結果相關系數(shù)為0.764,等級評價結果中有8個測試評分結果與主觀打分結果相同,匹配率達到80%,說明本研究所構建的體能評價體系的評價結果與教練員主觀判定結果一致性較高。
表11 內(nèi)線運動員體能單項、一級和綜合指標等級評價標準Table 11 Evaluation Criteria of Individual,F(xiàn)irst and Comprehensive Indicators for Frontcourt Athletes'Physical Fitness
表12 外線運動員體能單項、一級和綜合指標等級評價標準Table 12 Evaluation Criteria of Individual,F(xiàn)irst and Comprehensive Indicators for Backcourt Athletes'Physical Fitness
本研究構建了我國優(yōu)秀U19男子籃球運動員內(nèi)、外線體能評價體系,包括評價指標、指標權重及評價標準三個組成部分,并且根據(jù)體能結構模型的相關理論,建立了我國優(yōu)秀U19男子籃球運動員體能單項評價標準和等級評價標準。
本研究通過分析不同位置運動員的體能指標權重,發(fā)現(xiàn)不同位置籃球運動員體能的共性特征為:一級指標中運動素質(zhì)指標所占的權重最大,二級指標中長度所占的單個指標權重最大,力量素質(zhì)的合計權重最大;柔韌、速度、充實度和上肢力量的權重均較高;不同位置運動員體能的區(qū)別為:內(nèi)線運動員身體形態(tài)所占的權重明顯大于外線運動員,外線運動員身體機能的權重明顯大于內(nèi)線運動員,內(nèi)線運動員的軀干(核心)力量、下肢力量和充實度的權重相對較大,而外線運動員的下肢爆發(fā)力的權重相對較大。
建議教練員把身高作為劃分位置(“內(nèi)線”“外線”)的首要條件,把力量訓練作為體能訓練的重點,把改善柔韌、上肢力量,和增肌、增重作為不同位置運動員體能訓練的共同目標,重點加強外線運動員速度和爆發(fā)力的訓練,重點加強內(nèi)線運動員的下肢力量和軀干(核心)力量訓練,并根據(jù)運動員的體能評價結果,制定個性化的體能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