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靜
摘 要:我國基礎教育事業(yè)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已經(jīng)逐漸被摒棄。為了能夠更好的適應新時期下小學語文教學的發(fā)展,就需要對語文教學進行深化和改革,只有對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模式進行合理的調整,才能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的長遠發(fā)展。在全面改革的背景下,主題教學這一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也逐漸得到廣泛的應用,主題教學的應用能夠有效的彌補傳統(tǒng)小學語文教學的不足,同時還能深入的推動語文的高效發(fā)展,對語文教學效率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篇文章主要分析小學語文主題教學的實踐[1]。
關鍵詞:小學語文;主題實踐;教學策略
隨著我國小學語文改革的不斷貫徹和落實,主題教學這一新的教學方法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主題教學的應用,不僅推動了小學語文的改革,同時也有效的提升了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簡單來說主題教學就是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身心發(fā)展的實際情況,以主題的形式來開展課堂教學活動,這一教學方法的應用能夠有效的解決教學目標不明確以及教學思想、方法落后的情況,只有積極應用主題教學,才能有效的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才能真正的推動小學生的全面學習和發(fā)展[2]。
1 小學語文主題教學的內涵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事業(yè)的不斷深化主題教學最新型的教學方法,也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應用。如今,主題教學也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得到了應用,主題教學的應用有效推動了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有重要作用。簡單來說主題教學,就是將教學的主題與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進行緊密的聯(lián)系實際以教學內容為主,充分的滿足和迎合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以及認知規(guī)律,從而有效的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相比,其優(yōu)勢更加的突出,不僅能夠明確教學任務和目標,同時還能有效的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動力和熱情,對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有重要作用。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主題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需求,主題教學的應用和推廣,能夠讓小學語文徹底摒棄落后的教學模式,同時還能充分的發(fā)揮出語文教學的積極價值,有利于更好的整合課堂教學資源,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語文學習體系,對學生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以及身心的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
2 小學語文主題教學的實踐
2.1 小學語文教學主題教學的探索
探索階段主要分為幾個階段;一是課本之外的探索,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主要就是圍著課本里的內容展開來的,但是課本里的內容并不是唯一的資源,語文教師應該在教授課本里的內容基礎之上創(chuàng)新更多的教學資料,從而來實現(xiàn)課堂知識的進一步拓展;二是課堂以外的探索,小學生學習的范圍如果只僅僅滯留在相對局限的課堂上,這會很大程度的影響到學生今后的學習發(fā)展,教師應引導學生的學習范圍開展到課外,從而帶領學生們學會在大自然的及社會中不斷的探索;三是教師以外的探索,教師不僅僅是學生們學習知識的重要向導,同時還可以說是同小生們成長的心靈導師,作為語文教師來講,不僅僅要為小學生們傳遞有用的知識,還也需關注學生的心理發(fā)展。
2.2 合理整合教學資源
按主題內涵,人教版語文教材可分為略讀文及精讀文。其中,精讀文的主題涵義深刻,主題類型繁多,主題內容豐富,深受學生歡迎。因此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緊扣教學任務,采取“精讀文詳讀、略讀文通讀”的教學方法,例如:針對教材內精讀文章,教師可指導學生靈活應用學習技巧,通過質疑、評估、總結、推斷、分析及預測等方法,激發(fā)學習熱情,深入理解教材,以六年級小學語文為例,《山雨》的篇幅短小,結構緊湊,語言嚴謹,條理性強,但是部分詞匯過于生僻,阻礙學生理解文章主題。教師可指導學生詳讀全文,設計關鍵信息填空表格,有利于學生理解文章主題,掌握文章脈絡。
2.3 豐富語文教學內容
閱讀作為人文教育的基礎,不僅滿足現(xiàn)代語文的教學需求,還應該順應時代潮流,符合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要求,此類模式以人文教育為主體,鼓勵學生正確認識人的作用,發(fā)揮自身主觀能動性。主題教學的內容豐富,涉及范圍廣,有利于學生完成知識積累,進一步深入理解教學內容,提倡自主學習及分項評估。例如: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緊扣教學主題,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適度加大閱讀量,選擇適宜的閱讀材料,豐富語文教學內容,以六年級小學語文為例,《詹天佑》屬于歷史人物小傳,教師指導學生通讀全文后,適當引用現(xiàn)代史內容,進一步拓展教學范疇。
2.4 構建語文教學模式
主題教學屬于新型教學模式,是信息教學模式的發(fā)展方向,其教學理念突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限制,采取主題單元式教學方法,以知識體系為教學框架,形成動態(tài)教學流程。同時,該教學模式以教學主題為中心,貫穿教學過程始末。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指導學生通讀全文,確定文章主題;羊讀全文,體會文章內涵;增加主題相似的文章,豐富教學內容;且織一系列主題討論活動,鞏固教學成果。例如,《懷念母親》屬于日記體文章,教師指導學生通讀全文后,播放歌曲《我的中國心》,朗誦歌詞,組織一系列課堂討論,進一步加深學習印象。
2.5 形成教學評估體系
主題教學的課堂評估標準包括是否吸引學生、是否啟示學生、是否豐富教學內容及是否有利于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例如: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學生語文素質及價值觀的評估方法為總結性與形成性相結合。其中,形成性方法又可細分為分項測評及主題記錄;總結性方法為綜合測評。主題記錄指教師確定語文學習主題,及時記錄語文學習情況,涵蓋六個方面。分項測評貫穿語文教學實踐過程的始末,由不同的方面系統(tǒng)評估學生的語文能力,其評估內容為語文技巧。綜合測評,表現(xiàn)為語文知識考核,重視評估學生的語文知識應用能力。
3 結語
現(xiàn)階段,我國小學語文主題教學的系統(tǒng)還相對不全面,缺少規(guī)范化,小學語文的教學內容過于零散,碎片化跡象特別明顯,作為小學的語文教師來說,必須有效的把主題教學落入到實踐中,為改善我國小學生的語文總體水平奉獻出更多的力量[3]。
參考文獻
[1]韓靜.探究小學語文主題教學實踐[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7(7).
[2]梁紅梅.小學語文主題教學實踐探究[J].語文世界:小學生之窗,2015(12):25.
[3]郭巧珍.小學語文主題教學實踐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