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菊花
【中圖分類號】G76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1-0236-01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主張“生活而教育,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边@與美國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有相同之處。2016年頒布的《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明確要樹立核心素養(yǎng)課程理念,提出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對應的以生活為核心的7+5課程,培智課程培養(yǎng)最終目標是使學生能成為適應社會,殘而不廢的人??梢钥闯?,“生活”仍是培智學校教育的中心,“以生活為核心”仍是培智學校教育的基本思路。
筆者所在學校充分貫徹“以生活為核心”的理念,把培養(yǎng)學生生活適應能力作為教育教學的重點,先后學習借鑒天津河西區(qū)特殊教育學校、上海盧灣輔讀學校教學經(jīng)驗以及寧波達敏學校社區(qū)融合教學模式,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教學改革探索,但隨著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一些深層問題逐漸凸顯出來,表現(xiàn)為:封閉的教育教學環(huán)境限制了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的進一步聯(lián)系,使得教學目標無法真正落實;單一的班級授課制的教學組織形式限制了個別化教育理念的貫徹,使得教學實施流于形式;現(xiàn)有的以學科課程為主的分科教學,教學內容缺乏整合,使教學被肢解。根據(jù)《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的培智課程設置的目標就是培養(yǎng)學生“適應社會、適應生活”,按照“教學以解決生活問題為目標,注重學生生活經(jīng)驗,全面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的要求,我們以學科之間的融合為切入點,探索總結出了“生活核心、課程融合、相互支持”的培智學校課堂教學模式。
一、“生活核心、課程融合、相互支持”課堂教學模式的依據(jù)
1.《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課標明確提出,課程設置目的在于提高智力與發(fā)展性障礙兒童的獨立生活能力,促進其平等參與社會,使他們擁有尊嚴、獲得幸福、實現(xiàn)人生價值,為其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
2.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意義建構過程,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外在信息,是根據(jù)先前的認知結構積極主動地、有選擇地感知、加工外在信息,從而改變和重組原有的知識結構。在教學上,要注重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要注重在實際情境中進行教學,要注重協(xié)作學習,要注重提供充分的資源。
3.多元智能理論。多元智能理論指出,每個人所具備的智能不是均衡發(fā)展的,同樣的課堂教學方法不一定都適合所有的智障學生,為了能真正幫助學生獲得智能的發(fā)展,課堂教學中根據(jù)每位學生所具有的獨特智能來教學,對同一學習內容能用不同的智能切入來教。
4.“生活教育”理論。陶行知倡導“生活教育”理論,即“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不僅符合培智學校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智力發(fā)展水平,也能夠使學生在生活化的教育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在抽象知識與具體生活實際有效融合的過程中體現(xiàn)“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思想。
二、“生活核心、課程融合、相互支持”課堂教學模式基本框架
根據(jù)《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提出的以生活為核心的7+5課程,筆者學校在具體教學實踐中,結合開設學科,各科目以“生活為核心”,確定融合總目標,然后進行學科特點制定學科目標,各學科內容相互融合、支持,形成了各學科有效的融合支持模式。每堂課都要體現(xiàn)出融合教學目標、學科教學目標、個別化教學目標,將這種課堂教學模式總結為“生活核心、課程融合、相互支持”課堂教學模式(如圖所示)。
具體在學科課程實施過程中,先進行社會實踐(實踐感知),再進行課堂教學(課堂認知),最后進行社會體驗(生活體驗)。
三、“生活核心、課程融合、相互支持”課堂教學模式實踐體會
1.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生活核心、課程融合、相互支持”課堂教學模式,以生活為核心,以生活語文、生活數(shù)學、生活適應、唱游律動等課程為載體,實現(xiàn)了各學科的有機融合,打破了學科教學之間封閉的界線,課堂教學豐富多彩,師生互動明顯,課堂變得活躍,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增強了,學習效率有了明顯提高。特別是通過課程實施,有力地促進了學生適應生活、適應社會能力的提高。
2.轉變了教師的教學理念?!吧詈诵摹⒄n程融合、相互支持”課堂教學模式實踐,使教師教學逐步由“教”轉向“學”,教學目標更加重視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統(tǒng)一,關注到了學生的生活態(tài)度,以及適應生活、適應社會能力的提高,使學生養(yǎng)成了健康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成為了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公民,體現(xiàn)了“以生活為核心”的課程思想,轉變了教師教學理念。
3.實現(xiàn)了課程的融合支持?!吧詈诵摹⒄n程融合、相互支持”課堂教學模式,將課程統(tǒng)領起來,形成一個整體,如醫(yī)院就醫(yī),融合目標是知道就醫(yī)流程,學會看病。生活適應課側重怎樣掛號,怎樣說清楚病情等;生活語文側重認識各科室名稱,如何表達病情等;生活數(shù)學側重會付款等,這樣學科之間既相互支持,又各有側重,整合成了體系,更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提升生活適應能力。
當然,我們在運用“生活核心、課程融合、相互支持”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學科教學時,還存在對融合目標、學科目標把握不準,教師之間相互協(xié)作配合不到位,教學有隨意性等問題,這些問題還需要我們在實踐探索上更上一層樓,特別是通過學科教學,真正提升學生適應生活、適應社會的能力,仍是我們面臨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