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紅瓊
(重慶東華醫(yī)院,重慶 400000)
咳嗽屬于小兒患者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之一,其主要是由上氣道咳嗽綜合征、感染后咳嗽、咳嗽變異型哮喘等諸多原因導致的。常規(guī)抗生素、抗組胺藥物、鎮(zhèn)咳藥物等治療方法盡管可取得一定的臨床效果,但見效比較緩慢,治療周期長。祖國中醫(yī)指出,小兒咳嗽的常見病因為內(nèi)傷咳嗽、外邪入侵、先天稟賦不足等。依照中醫(yī)辨證思路進行治療,效果良好[1]。本文以我院收治的痰濕型小兒咳嗽患者66例作為實驗樣本,現(xiàn)作如下匯報:
以2017年3月~2018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痰濕型小兒咳嗽患者66例作為實驗樣本,均符合《咳嗽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的中醫(yī)診斷標準及《中國兒童咳嗽診斷與治療指南》的西醫(yī)診斷標準[2]。參照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患兒為33例。對照組男患兒19例,女患兒14例,患兒年齡3~12(7.4±2.3)歲;病程1~8(4.3±1.5)d;其中支氣管炎15例,肺炎8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0例;研究組男患兒21例,女患兒12例,患兒年齡4~13(7.5±2.4)歲;病程1~9(4.5±1.4)d;其中支氣管炎16例,肺炎9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8例。對兩組患兒的自然資料展開比較,組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可進行此次對比。
對照組: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按照體質量決定給藥量,20~40 mg/d·kg-1,3次/d,總劑量≤1g。按照1.2~1.6 mg/d·kg-1予以鹽酸氨溴索顆粒,治療時間為7 d。研究組:藥方組成如下:杏仁、厚樸、前胡各9 g,清半夏、紫蘇葉、枳殼、桔梗、僵蠶各6 g,茯苓、橘紅、蟬蛻、甘草分別為12 g、8 g、10 g、3 g。辯證加減:口干者加麥冬、玉竹;口苦者加柴胡、黃芩;痰多者加膽南星、瓜萎;食少納呆者加萊菔子、焦三仙,早晚各100 mL,1劑/d,治療時間為7 d。
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各項體征恢復正常,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95%以上,肺功能恢復正常為痊愈標準;臨床癥狀緩解,體征改善,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在70%以上,95%以內(nèi),肺功能基本恢復正常為好轉標準;臨床癥狀、體征變化不明顯,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介于30%~70%間,肺功能無變化為無效標準[3]。
全部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處理均運用SPSS 22.0軟件,以(%)描述治療總有效率,并予以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69.7%,其明顯比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93.9%低,組間相比較,具備顯著性差異(P<0.05),見下表所示。
中醫(yī)觀點中,小兒咳嗽與腎、肺脾等重要臟器存在極為密切的關系,外邪入侵導致濕熱邪毒嚴重損傷肺臟,再加上小兒患者先天稟賦不足、脾虛腎虧的影響,會導致咳嗽癥狀明顯加重。小兒咳嗽中醫(yī)辨證分型中,痰濕型最為常見,需遵照潤肺止咳、祛濕除熱的基本原則進行治療。半夏厚樸湯來源于《金匱要略》,其中的清半夏、厚樸分別具有燥濕化痰、燥濕除滿的作用,兩藥合用可發(fā)揮降逆平喘的功效;紫蘇葉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茯苓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在這一基礎上進行辯證加減,可起到化痰祛濕、調(diào)暢肺臟氣機的治療功效。杏蘇散來源于《溫病條辨》,其中的前胡、紫蘇葉可起到疏風散熱的功效;枳殼、桔??善鸬浇禋庑蔚淖饔茫恍尤什粌H潤燥止咳作用突出,且具有降利肺氣多的功效;桔梗、僵蠶分別可起到祛痰止咳、化痰散結的治療作用。蟬蛻能夠散風熱,也能夠治頑痰。半夏厚樸湯合杏蘇散辯證加減治療痰濕型小兒咳嗽,共奏健脾和胃、除熱清肺、化痰止咳的臨床效應[5]。
表1 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進行比較[n(%)]
由此次實驗結果可知,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與對照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間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從而可見,半夏厚樸湯合杏蘇散加減治療對改善痰濕型小兒咳嗽的臨床病癥,提高治療效果作用確切,具有在臨床中推廣和普及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