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璧如
行走在珠海的野外,想要達(dá)到“片葉不沾身”的境界,恐怕有些難度。從一片草叢穿行而出,偶然低下頭,卻發(fā)現(xiàn)不知何時襪子、褲腿、裙擺上沾上一枚枚黑色的小針,它們像倒鉤一樣牢牢地勾著衣服,需要彎下腰,一枚一枚地將它們拔出來,才能清除干凈。
也許你會好奇這些小針何時粘在衣服上,因為回頭望向自己走過路徑,并無異常,只見一片蒼翠綠意,以及一些嫩黃的野菊花……等一下,恭喜你發(fā)現(xiàn)了“罪魁禍?zhǔn)住?,這些嫩黃可愛的小花并不是沒有名字的野花,與此相反,它們還有一個頗為凌厲的名字——鬼針草。
“針如其名”的野外潛伏者
鬼針草(Bidens pilosa L.)這個名字,十分形象地描述了這些扎在衣服上的小針。不要以為這只是鬼針草“閑來無事”想要扎你一下,這些小針身上可肩負(fù)著播種的重大使命。從古至今,為了擺脫植株不能移動的束縛,在漫長的時光演變中,植物們進(jìn)行了很多的嘗試,它們有些借助微風(fēng)、流水進(jìn)行播種,有些努力開出鮮艷芬芳的花朵、結(jié)出甜蜜誘人的果子,讓動物吃掉果實后,再將不能消化的種子排出體外,在合適的土壤里生根發(fā)芽。鬼針草勾住人們衣服的“鬼針”,實際是它的瘦果,這是一類果皮和種皮緊密貼合在一起的果實,呈現(xiàn)帶棱的黑色扁條狀,頂端有三至四枚芒刺,如果遇到布或皮毛等物品,可以牢牢地攀附在上面,被不知情的旅者帶到遠(yuǎn)方,完成播種。
鬼針草也被稱為三葉鬼針草,這個“三葉”指的是鬼針草的三出復(fù)葉,它的葉和莖上常被極稀疏的短柔毛,這是它種加詞“pilosa”的由來,這在拉丁語中意為“體表被毛的”。鬼針草沒有舌狀花,只有筒狀盤花,星星點點的黃色被掩蓋在綠葉之中,讓它“泯然眾植”,從而悄無聲息地完成它的“播種大業(yè)”。相比之下,它的變種白花鬼針草(Bidens pilosa var. radiat),則更容易讓人留下印象。
就如它的名字一樣,白花鬼針草與鬼針草原變種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它多出了五至七枚白色的舌狀花,在野外,它常與原變種混生一處,但是它的白色舌狀花這個特征十分穩(wěn)定,極易區(qū)別。盧梭在《植物學(xué)通信》里寫道:“這種小花雖然看起來極其小巧雅致,可實際上它由兩三百朵花組成,其中每一朵花都是完整的?!边@種菊科植物的特點,也能在鬼針草身上尋找到驗證。就拿白花鬼針草來說,它中間酷似鵝黃花蕊的部分并不是“花蕊”,而是由無數(shù)個小小的單獨花朵凝聚而成。這是菊科植物常見的“頭狀花序”,它是無限花序的一種,由許多無柄小花密集著生于花序軸的頂部,聚成頭狀,雖然外形酷似一朵大花,實際上是由多花組成的花序,在黃花外沿一圈雪白并非花瓣,而是“裝飾”用的舌狀花。
遠(yuǎn)觀之,白花鬼針草小巧玲瓏,一朵朵小小的“野菊花”點綴在山野路徑邊,像是蒼翠天幕中一顆顆白色的星星,成為山野中一幕常見風(fēng)景。在珠海鳳凰山臨近東坑村處,還有一株高度約過兩米的白花鬼針草,要知道《中國植物志》中對鬼針草的描述是“高30-100厘米”,這株鬼針草顯然汲取了充足的營養(yǎng)。
果實中帶有尖銳倒刺并非鬼針草屬的植物獨有,蒼耳、牛蒡等菊科植物的果實也有這項特點。前不久網(wǎng)絡(luò)上流行一個“萌娃用蒼耳自制皇冠”的視頻,標(biāo)題雖然寫的是蒼耳,實際上為牛蒡,畫面中的小女孩不顧家人勸阻,認(rèn)真地用牛蒡一顆顆扎在頭發(fā)上做了一頂桂冠,但取下來時艱難無比,哭得上氣不接下氣。這類刺果啟迪了一次重要的發(fā)明——瑞士工程師喬治·德·梅斯特拉爾在休閑時喜歡牽著獵狗到遠(yuǎn)郊打獵,但是每次歸家,狗毛與衣服上總是粘滿刺果,摘取下來十分費(fèi)勁。梅斯特拉爾回到家里,對這種同樣一路跟隨他回家的刺果感到好奇,他用顯微鏡觀察,發(fā)現(xiàn)無數(shù)小鉤子鉤住了衣服的絨面與狗毛。他由此受到啟發(fā),十年間不斷試驗,最終找到了最為合適的尼龍材料,并發(fā)明了輕便的尼龍搭扣,它由尼龍鉤帶和尼龍絨帶兩部分組成,只需要鉤帶和絨帶復(fù)合起來略加輕壓,就能產(chǎn)生較大的扣合力和撕揭力。如今,尼龍搭扣早已深入生活,日常常見的鞋子、背包、帳篷、窗簾以及用來固定碎發(fā)的“魔術(shù)貼”,追根溯源,這些都來自于自然植物的啟發(fā)。
“外來入侵”與“土生土長”
鬼針草這個名字乍然聽起來十分“中國風(fēng)”,像是一種武俠小說里出現(xiàn)的暗器,加之它頗為“給點陽光就燦爛”,蓬勃生長、隨處可見,貫穿了許多人的童年記憶,所以大家的印象中,它和自己一樣是“本地人”。實際上,三葉鬼針草是一種入侵植物。在2014年,環(huán)境保護(hù)部與中國科學(xué)院聯(lián)合發(fā)布的《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第三批)》中,赫然出現(xiàn)了三葉鬼針草的名字。它的原產(chǎn)地是熱帶美洲,如今廣泛分布于于亞洲和美洲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qū),它最早于1857年在香港被報道,隨進(jìn)口農(nóng)作物和蔬菜帶入中國,由于瘦果冠毛芒刺狀具倒鉤,能夠附著于人畜和貨物攜帶到各處而傳播,日久天長,就形成了今日的規(guī)模。國內(nèi)有些地區(qū)如今將其稱為“大花咸豐草”,也許與鬼針草傳入中國時正值清朝咸豐年間有關(guān)。
可是翻閱古書,可以看到唐代陳藏器所著的《本草拾遺》上面記載:“生池畔,葉有椏,方莖,子作釵腳,著人衣如針。北人謂之鬼針,南人謂之鬼釵?!鼻宕摹吨参锩麑崍D考》中提到:“鬼針草,《本草拾遺》始著錄……今北地猶謂之鬼針”。而《本草綱目拾遺》(卷五·草部下)“鐵筅帚”名錄下記載:“結(jié)實似筅帚形,能刺人手,故又名千條針?!?/p>
既然三葉鬼針草是在1857年才進(jìn)入中國的外來入侵植物,那么早在唐代《本草拾遺》上就出現(xiàn)了“鬼針草”的身影,又是為什么?這是因為鬼針草屬下有許多形態(tài)與特征相近的種類,其中也有土生土長的“本地種”,這些書中所提及的很可能是指鬼針草屬下的另一種本土植物,金盞銀盤。
金盞銀盤(Bidens biternata (Lour.) Merr. et Sherff),是一種菊科鬼針草屬植物,同時也是三葉鬼針草或金盞銀盤的干燥全草,是一味中藥名。因此,有些人也會將鬼針草、尤其是白花鬼針草稱之為金盞銀盤,成為鬼針草那些數(shù)不盡的“針系”別名之外讓人眼前一亮的稱呼,它不僅凝練形象地概括了白花鬼針草的形態(tài),還帶著詩詞般的韻味,不再用“針”拒人于千里之外,反而像是可以在手上把玩的精致物件。不過金盞銀盤自身的外觀卻與這個名字有一些錯位,它的筒狀花和舌狀花都是黃色的,看起來更近似于“金盞金盤”。
鬼針草生命力旺盛,不僅在野外可以漫山遍野地盛開,還常生長于旱田、桑園、茶園和果園,影響作物產(chǎn)量,需要及時清除。不過,它也是一種民間常用草藥,有清熱解毒、散瘀活血的功效,主治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腫痛、急性闌尾炎、急性黃疸型肝炎、胃腸炎、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疼痛、瘧疾,外用治瘡癤、毒蛇咬傷、跌打腫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