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神經內科中風險評估預見性護理在患者安全管理方面能起到的具體作用。方法:選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接診的神經內科患者120人資料,根據入院時間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安全管理,研究組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開展預見性護理,對比兩組住院期間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和護理滿意度。結果:研究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6.67%,低于對照組的2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護理滿意度為98.33%,高于對照組的88.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神經內科患者開展基于風險評估的預見性護理,可以降低不良事件的發(fā)生風險,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關鍵詞】風險評估在神經內科安全管理的預見性護理
【中圖分類號】R872.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4-12-168-01
引言:
目前,神經內科應用預見性護理的相關報道較多,但基于風險評估角度開展的報道較少。本文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筆者所在醫(yī)院神經內科接診的患者120例,探討基于風險評估的預見性護理對神經內科患者安全管理的效果,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本院神經內科的120名病人資料,根據入院時間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60人。研究組男32例,女28例;年齡50~88歲,平均(65.23±10.58)歲;疾病類型:腦梗死22例,癲癇8例,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18例,帕金森2例,其他疾病10例。對照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51~89歲,平均(64.41±10.23)歲;疾病類型:腦梗死23例,癲癇7例,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15例,帕金森2例,其他疾病1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依靠常規(guī)的神經內科安全護理,主要有生命體征監(jiān)測、呼吸護理、體位護理、心理護理、健康教育和并發(fā)癥護理,以此展開工作。
1.2.2 研究組 借助于風險評估的預見性護理手段,在神經內科安全管理中展開工作,具體工作手段如下:
1.2.2.1 完善管理制度 建立住院患者風險評估制度、護理人員值班制度、檢查制度、高?;颊呓唤影嘀贫群透呶;颊呒覍侔踩逃贫?。
1.2.2.2 風險評估 在患者入院后4h,使用醫(yī)院自制的神經內科風險評估量表評價患者潛在的住院風險,包含常規(guī)資料、跌倒和墜床風險、藥物風險、燙傷和創(chuàng)傷風險、管道脫落風險、壓瘡風險。將評估結果分成高危、一般和無風險,根據不同的風險類型開展護理干預。
1.2.2.3 預見性護理措施 (1)藥物風險。由于患者可能存在認知功能缺陷,使用脫水劑、營養(yǎng)劑或電解質治療時,都容易造成液體滲出、靜脈炎等,輸液時應使用留置針。部分患者可出現錯服藥物情況,應加強藥物損害健康教育。(2)跌倒與墜床風險。從醫(yī)學診斷、步行狀態(tài)、使用藥物和認知狀態(tài)來分析患者的跌倒與墜床風險,參照Morse跌倒評估量表,若總分超過45分,需要在患者周邊懸掛跌倒和墜床警示牌,加強患者和家屬的健康教育,保證24h內都有人看護患者。(3)管道脫落風險。根據患者的意識狀態(tài)和導管分型來評估管道脫落風險,除了設置常規(guī)的警示牌和健康教育外,還要合理使用鎮(zhèn)靜劑,約束患者四肢活動。(4)建立緊急預案。對于經常出現跌倒、癲癇的患者,需要建立緊急預案,建立完善的科室制度,為開展預見性護理提供準確依據[1]。同時做好護理人員培訓,全面提高護理技術素養(yǎng)。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使用筆者所在醫(yī)院自制的護理服務滿意度調查量表調查患者的滿意度,從病房環(huán)境和設施、護理態(tài)度、溝通技巧、健康宣教、人文關懷5個方面進行評估,每個方面20分,總分100分。?74分為不滿意,75~89分為一般,°90分為滿意??倽M意=滿意+一般。(2)統計兩組住院期間不良事件發(fā)生率。
1.4 統計學處理
建立Excel數據庫,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3.0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對比
研究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6.67%,低于對照組的2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4.615,P<0.05)。
2.2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研究組護理滿意度為98.33%,高于對照組的88.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4.821,P<0.05)。
3 討論
近年來,由于人們就醫(yī)觀念的改變,促使護理方式發(fā)生變化。盡管常規(guī)護理能夠保證患者的康復效果,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預見性護理是指在患者出現不良事件前,通過有效的護理措施,分析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并開展干預,達到預防不良事件發(fā)生的目的。
神經內科患者多合并多種疾病,病情呈進行性發(fā)展。很多患者在入院時癥狀較輕,但隨著疾病進一步的發(fā)展,可能會出現意識障礙、認知功能障礙等情況。在充分考慮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風險評估,開展有差異性的護理干預措施有重要作用[2]。本研究開展基于風險評估的預見性護理措施,通過研究患者的個體資料,按照風險等級分成高危、一般風險和無風險,再配備不同的護理人員,不僅能夠實現人力資源的優(yōu)化,還可以保證預見性護理實施的可行性。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6.67%,低于對照組的20.00%;研究組護理滿意度為98.33%,高于對照組的88.33%,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基于風險評估的預見性護理,要求所有護理人員有足夠的風險意識,以患者為中心,根據自身的工作經驗和評估結果,注重細微之處的護理,并且在護理工作中不斷改進,以取得最佳的護理效果。本次的研究結果進一步證實基于風險評估的預見性護理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綜上所述,基于風險評估指導對神經內科患者開展預見性安全管理,可以降低不良事件的發(fā)生風險,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劉霞.探討預見性護理風險評估表在神經內科患者安全管理中的應用及效果[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21):173+177.
[2]林小云,張曉坤,徐靜.基于風險評估策略下的預見性護理對神經內科患者安全管理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8,15(08):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