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開,江華瓊,劉秀英,劉雙澤
(羅平縣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云南 羅平 655800)
薏仁(拉丁Semen Coicis,英文名Coix Seed)又名薏苡仁、薏米、薏珠子、米仁、六谷子等,屬“藥食”兩用之佳品,籽粒含淀粉,可供食用、釀酒、做糕點等,又是一種美容食品,常食可以保持人體皮膚光澤細膩,消除粉刺、雀斑、老年斑、妊娠斑、蝴蝶斑等,對脫屑、痤瘡、皸裂、皮膚粗糙等都有良好的修復和改善作用。薏仁在羅平縣種植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適宜生長在900—1800m海拔的地區(qū)。薏仁性喜溫暖濕潤氣候,怕干旱、耐肥,各類土壤均可種植,對鹽堿地、沼澤地的鹽害和潮濕的耐受性較強。加強薏仁的開發(fā)與利用,能為當地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致富提供有力保證[1]。
試驗地落實在羅平油菜花節(jié)主會場西側“七彩花海”基地內,計劃用地5畝,距縣城3公里.所選品比試驗地具有較強的區(qū)域代表性,地塊排灌良好、地勢和肥力均勻一致。標準化示范種植地塊前茬種植油菜,地塊排灌水良好、地勢和肥力均勻一致。
提供試驗品種5個:①本地主推品種(CK)、②本地白殼、③本地黑殼、④福建種白殼、⑤安薏1號。
試驗設5個處理,3次重復,隨機區(qū)組排列,品比試驗設5個處理,即本地主推品種(CK)、本地白殼、本地黑殼、福建種白殼、安薏1號,每個品種為一個處理,以當地種植品種為對照(CK)。試驗設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24m2,重復之間設1m走道,四周設保護行。
整地施基肥:上季作物收獲后,把地深耕后畝施生物有機肥1000kg 翻入土中。
種植前一天用沸水浸種15s,晾干待用,種植時用種子量0.4%的25%多菌靈拌種種植。
試驗于2019年5月9日播種,打塘點播,每塘4粒,同時以每畝施過磷酸鈣50kg稱量到小區(qū)施入塘內(每小區(qū)施過磷酸鈣1.8kg)。開展標準化示范種植3畝,種植密度統(tǒng)一按照每畝17786株,行距50cm,株距30cm種植。
試驗地小區(qū)面積24m2,長6.0m、寬4.0m,重復間走道1.0m,四周保護行不少于3行。每小區(qū)種植8行、每行種植20塘,每塘4粒,每小區(qū)種植640株。種植規(guī)格為行距50cm、株距30cm、種植深度10~20cm,畝種植密度17786株。
2.5.1 間苗定苗。因為今年蟲害較為嚴重,出苗后6月28日打殺蟲藥甲維氯氰、高效氯氟氰菊酯,6月20日幼苗長出2-3片真葉時,進行第一次間苗,拔除密生苗、病弱苗,7月2日定苗定苗,保證每小區(qū)留苗640株,同時施追肥每畝按15kg尿素,一個小區(qū)0.5kg[2]。
2.5.2 中耕除草和追肥。中耕除草2次。第一次6月21日進行,促使多分蘗;第二次7月29日進行,并結合追施鉀肥進行,每畝按15kg,一個小區(qū)0.5kg。于7月31日,被風吹到,請人用繩子綁倒了的薏仁。
3.1.1 生育期分析。薏仁最佳播種時間是5月上旬,本試驗是5月9日播種,其中本地主推品種(CK)、本地黑殼、本地白殼3個品種出苗、分蘗期、抽穗期、灌漿期、生育期一致,生育期為174d;安薏1號白殼出苗最好,出苗時莖稈為紅色,沒有分蘗、生育期為182d;福建種白殼,出苗時最矮,抽穗期、灌漿期最晚,生育期為205d,成熟較晚;
3.1.2 植株性狀分析。據觀察,田間整齊度都好,葉色都為綠色;本地種黑殼2號植株要矮點223cm,從高到低是本地白殼231厘米、福建種白殼230厘米、本地主推品種(CK)229cm、安薏1號白殼227厘米;本地黑殼有效穗數所占百分比最高是99.7%;穗長最長56cm。
3.1.3 產量分析及結論。通過試驗畝產量最高的是安薏1號466.7kg,依次是本地黑殼405.6kg,本地白殼種390.7kg、本地主推品種(CK)371.3kg、福建種白殼306.5kg。
通過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本試驗區(qū)組間差異不顯著,品種間差異達顯著水平(詳見表1、表2)。
表1 方差分析表
表2 多重比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