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煥靠
有人說,本世紀我們犯了兩個錯誤,就是人口和教育。正當眾人為中國教育頻頻號脈的時候,我重新閱讀盧梭的《愛彌兒》,也便有了一種新的感觸。
《愛彌兒》是18世紀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的一部充滿人類教育智慧的教育名著,也是一部蘊深邃哲理的文學名著?!稅蹚泝骸芬粫嬖V人們,我們出生時所沒有的東西,全部都由教育賜予我們,在一切有益于人類的事業(yè)中,教育人的事業(yè)是首要的。
盧梭說,我們栽培樹,使它長成一定的樣子,我們教育人,使他具有一定的才能。他通過愛彌兒和蘇菲的形象抒發(fā)自己的教育主張。他設想中的愛彌兒,乃是一個“身心調和發(fā)達的新人。他有運動員或農民的身手,又有哲學家的頭腦,身體健康,感覺靈敏,理性發(fā)達,良心暢旺,還具備勞動本領和謀生能力”,也是一個“有能、有知、有勇、有為”,具備“能創(chuàng)業(yè),能探險,能經商,能從政”的才干,這是一個理想中德才兼?zhèn)涞娜恕?/p>
盧梭認為,上帝創(chuàng)造萬物都是善的,但一經人手便變成邪惡的了。他的性善論始終與基督教的原罪論相搏斗。他主張教育與人的生命同時開始,從嬰兒初生起,就應該在他們的周圍筑起一道圍墻,防止兒童趨向邪惡。盧梭強調,尊重人權必須尊重童權,兒童是未成熟者,要把兒童當兒童看待,不能揠苗助長,因此有人把《愛彌兒》一書捧為“兒童的福音”。
“教育的客觀需要是教育的歸宿點,兒童的身心發(fā)展是教育的出發(fā)點,兩點之間構成了教育的過程?!边@是盧梭關于教育的精辟理念。他給教育找到了出發(fā)點,這個出發(fā)點就是就是兒童的身心來確定教育的目的,從而產生了“和社會需要做模型,生硬的鑄造兒童,餡兒童于消極被動的地位”的負面效應。
有人說現(xiàn)在的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可不少孩子仍說自己并不快樂。一位初中女生說,如果有來世,她再也不當學生了。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究其原因,與孩子的完整的天性被忽視、情感需求被壓制、獨立個性被扭曲有關 。
忽視個性化教育,就好像將每一個人的心靈都用同一種模子鑄成為同一樣式;經常以你的頭腦去指揮孩子的手,使孩子自己的頭腦變得沒有用處;高期望和強壓力使兒童失去童真和童趣,這一切難道不是教育的悲哀嗎?
人們只想到怎樣保護自己的孩子,這是遠遠不夠的。應該教育他們成人后怎樣保護自己;教他們要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們不要把豪華和貧窮看得太重;教他們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里或馬耳他的灼熱巖石上也能夠生活。你勞心費力的使他不至于死去,那是枉然的,他終歸是要死去的。問題不在于防他死去,而是教育他如何生活。這些都是盧梭關于教育的正確主張。
盧梭的教育主張還在于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和行為意識。應當特別注意的是,不可使還不喜歡讀書學習的學生對讀書產生厭惡的心情,不可使他嘗到讀書的苦味,以免他過了青年時期還覺得讀書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盧梭還認為,人生當中最危險的一段時間是從出生到12歲,在這段時間中,對于錯誤和惡習,如果不采取摧毀的手段的話,它們就會發(fā)芽滋張,待到它們扎下了深根,就永遠也拔不掉了。兒童時期如果沒有養(yǎng)成學習和思想的習慣,將會使他從此以后的一生都缺乏學習和思想的能力。
在道德教育方面,盧梭的著名訓誡是“絕不損害別人”。他認為人的一生做好事還是容易的,要做到絕不損害別人,則是偉大而艱難的。
《愛彌兒》里還有很多教育理念非常有前瞻性,不管社會如何進步,永不過時。而作為一名人民的教師,不應該停下學習的步伐,也有責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在德、智、體、美各方面全面發(fā)展,使他們未來能夠成為二十一世紀社會主義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