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博
摘 要:目的 探討對分課堂教學在臨床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將學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實驗組采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采用實驗考試和問卷調查形式評價教學效果。結果 實驗組實驗考核成績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P<0.05),問卷調查顯示新教學模式得到了學生肯定。結論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臨床分子生物學實驗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對分課堂;臨床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
臨床分子生物學是醫(yī)學檢驗專業(yè)最主要的專業(yè)課程之一,實驗教學是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tǒng)的實驗教學往往都讓學生按部就班地依照教師預先設計的實驗方案被動地進行學習與操作,導致學生不愿主動思考,影響教學效果。為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尋找一種能提高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教學模式來。對分課堂是近年來出現(xiàn)的一種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是指把課堂的時間一半分配給教師講授,一半分配給學生討論,主要包括:課堂講授、課后內化以及課堂討論三個過程。該教學模式注重先教后學,鼓勵學生自主性學習,能滿足學生自我學習的需求。因此,在臨床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引入了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擇本校2017級醫(yī)學檢驗技術專業(yè)學生為研究對象,分成2組:一組為對照組,48人,男生11人,女生27人;另一組為實驗組,49人,男生11人,女生28人。兩組學生的性別分布和已學課程平均成績無顯著差異(P﹥0.05),并且教學內容、教學時數以及授課教師均相同。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教學,即教師先按照實驗原理、操作步驟、注意事項及臨床意義的順序進行講解,然后學生按照設計方案方法完成實驗。實驗組采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其教學過程為:(1)課堂講授。教師通過精講讓學生了解實驗原理和實驗關鍵技術的知識框架與重點難點。(2)課后內化。以任務驅動學生課后自主學習,即教師在課堂講授后,設計一些實驗相關問題給學生,學生通過查閱文獻以及交流討論等方式完成這些問題解答,啟發(fā)學生思考,達到重要理論與技術要點等相關知識的梳理與內化的目的。(3)課堂討論。通過個人講授、分組討論以及小組競賽答題等方式檢查課后任務完成以及知識掌握情況,教師根據情況進行知識補充,使學生深入全面掌握實驗理論與操作技術重點。在此基礎上,學生進行實驗操作,獨立完成實驗,并在實驗結束后結合實驗結果分析實驗操作情況。
1.3效果評價
1.3.1 問卷調查
課程結束后,對實驗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包括包括一些閉合型問題和開放性問題,主要涉及學生對兩種教學方法的滿意度和評價等。
1.3.2實驗考試成績
對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進行實驗理論與實踐操作考核。
1.4 統(tǒng)計分析
應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考試平均成績以(±SD)表達,組間比較用t 檢驗,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分課堂教學問卷調查結果
實驗組學生發(fā)放調查問卷,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學生對于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了解,是否覺得該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習興趣,對實驗學習有幫助,有助于促進自學能力培養(yǎng),以及學生對該教學模式的滿意度。經統(tǒng)計,對以上調查內容認為是的人數百分比分別達到91.2%,92.4%,95.1%,90.2%,91.2%。
2.2 兩組學生考試成績比較
經比較,實驗組學生實驗理論與實驗操作成績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 討論
近年來,國內很多高校課程,包括部分醫(yī)學課程嘗試了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這些實踐研究認為該教學模式符合大學生個體認知心理規(guī)律,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及學習效果。我們在臨床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引入對分課堂模式。通過對考試成績分析發(fā)現(xiàn),對分課堂實施后學生的理論與實驗操作成績明顯高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P<0.05),這表明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能提高臨床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效果。該教學模式一方面通過課外內化和課堂討論過程加深對學生對實驗技能相關理論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激發(fā)了學生自我探索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問卷調查顯示學生對該教學模式接受度與認可度比較高,結合課外學習和課堂討論情況來看,學生參與興趣較大,實驗操作積極主動,教學滿意度高,表明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能激發(fā)學生學習主動性,從而提高實驗教學效果。
對分課堂教學在臨床分子生物實驗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課后內化過程監(jiān)控難,有的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等。因此需要根據課程特點與學生實際情況,進一步合理設計教學方案來解決這些問題。相信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對分課堂教學對臨床分子生物學實驗的教學效果將得到進一步證實。
[參考文獻]
[1]李彥,鄢仁晴,肖代敏.臨床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實驗教學改革探討[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8,36(19):100-103.
[2]趙夢媛.“對分課堂”:基于動機與認知理論的探究[J]. 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 2018,1:55-57.
[3]杜艷飛, 張學新.“對分課堂”:高校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實踐與思考[J].繼續(xù)教育研究, 2016,3:116-118.
[4]包本剛, 曾寶成, 石循忠.“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高校課堂教學中的實施及對策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2:122-124.
[5]董博,卜秀梅,宋艷麗,等.基于微課的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J].2019,33(17):3071-3073.
[6]趙士博,韋雨忻,馬漢俊,黃鎖義.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研討——以醫(yī)用化學為例[J].科技經濟導刊,2019,27(34):136-137.
[7]石玉琳,胡 靜,覃 惠. 基于“對分課堂”溫病學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究[J]. 時珍國醫(yī)國藥, 2018, 29 (2):440-443.
[8]熊偉,左紹遠,周靜華,孫美濤,梅雯,徐春萍.醫(yī)學檢驗專業(yè)臨床分子生物學檢驗課程的教學反思[J].基礎醫(yī)學教育,2016,18(10):828-832.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教學改革項目(基于信息化的對分課堂模式在臨床分子生物學教學中的研究,湘教通(2018) 802號)
(作者單位:長沙醫(yī)學院醫(yī)學檢驗學院,湖南 長沙 41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