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包公墓影壁
宋史第三百一十六卷列傳第七十五是這樣記載的,“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也”。“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wù)呓詰勚?,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童稚婦女亦知其名”。文中記載包拯在任開封知府時的政績,用前幾年合肥人常用語說,一是“大接訪”,二是“大拆違”。
1985年10月6日,合肥包公墓奠基紀念,右5為合肥市副市長吳翼,右4為市政府秘書長卓鶴群,右6為文物專家吳興漢,左4為程如峰,左5為本刊主編,左1為作者,其余為參加籌建委員會的市園林,外事等單位領(lǐng)導(dǎo)。
“大接訪”是說包拯改變過去上訪打官司不能直接至衙門大庭下的規(guī)定,打開正門,上訪者可直接到包大人辦公室前面陳,平民百姓不需打點衙役衙吏,京城于是盛傳“關(guān)節(jié)不到,有閻羅包老”。
“大拆違”是指京城惠民河被一些達官貴人建私家園林侵占,造成河道堵塞,包拯將其全部拆除。有不服的拿著偽造的土地證找包拯理論,哪曉得包拯干事認真,硬是帶人從地下挖出界碑,并奏請朝廷罷了這些人的官。
包拯清廉一世,知任端州時不但不拿公硯送禮,離任時還“不持一硯歸”。隨著地位不斷提高,卻不忘本,衣食用品仍如平民百姓時一樣,不僅自己以身作則,還嚴管家人后代,曾說后世子孫“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入大塋中”。包拯性格“峭直”,嫉惡如仇,不說假話取悅以人,正是由于打鐵自身硬,所以在擔任監(jiān)察御史和負責諫院時,敢于彈劾奏罷問題官員,甚至對宋仁宗提拔老丈人都敢當面力諫反對。閱讀宋史包拯列傳,感受的是滿滿的正能量。
包拯的事跡經(jīng)過史籍記載,百姓口口相傳及后世文學戲劇創(chuàng)作,一個帶著人民期盼的包青天形象在世代百姓心中扎下了根。
宋史記載包拯六十四歲去世,“贈禮部尚書,謚孝肅”。奇怪的是后世卻出現(xiàn)兩個包公墓,一個在合肥,另一個在河南鞏縣(今鞏義市)的宋陵內(nèi)。
鞏縣包公墓在河南府志鞏縣縣志中均有記載。
合肥的包公墓在明清兩朝的廬州府志和合肥縣志及相關(guān)古籍中也都有記載。南宋淮南西路(當時治所在廬州)官員林至于慶元五年(公元1199年)寫的《孝肅包公墓記》中記載說,百余年來,包公故土合肥經(jīng)歷戰(zhàn)火,子孫流離,故居已廢,成為民居,獨有廟祀尚存,離城十五里東村原(今屬大興鎮(zhèn))包公的墓已荒蕪,挑擔的放牧的來來往往。文中還記載了官府修繕后的包公墓圍墻有一百五十五步(古制六尺為一步)。嘉慶縣志記載了包拯父親包令儀墓在城東八里螺絲崗,包孝肅公墓在城東十五里古名東村原現(xiàn)名夏家崗,又名汪家圩,有子孫附葬。墓前神道碑是廬州最古的石刻碑文,剝蝕嚴重,只有篆額文可見。
清。香花墩志。宋林至孝肅包公墓記
1949年后,包公墓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3年,因合肥鋼鐵公司第二煉鋼廠擴建,經(jīng)當時的省革命委員會批準,省市文物部門對包拯及其親屬墓進行了發(fā)掘。當考古工作者挖開了歷代廬州府和包氏后人祭拜的包拯墓后,卻發(fā)現(xiàn)這并非包拯墓,而是包夫人董氏墓。真的包拯墓在哪里?正當考古工作者滿腹狐疑的時候,一位附近村里老人說,真正的包拯墓在旁邊的一片油菜地下,考古工作者經(jīng)探方勘查,發(fā)現(xiàn)下面有墓穴,經(jīng)發(fā)掘證實確為包拯墓。原來,包拯墓古代曾經(jīng)遭受過大掀頂式的破壞,專家分析應(yīng)與金兵南下有關(guān)。后世官府錯將包夫人董氏墓修繕后祭拜。
鞏義包公墓
1984年9月23日合肥晚報
批文影印件
這次發(fā)掘歷時了四個月,共清理了包拯墓及其夫人董氏墓,長子包繶與長媳崔氏合葬墓,次子包綬與次媳文氏合葬墓及長孫包永年墓。出土包拯墓志銘、部分遺骨及少量木俑。包拯墓志銘有三千多字,記載了包拯卒年及朝廷任命其女婿文效為保信軍節(jié)度推官護送靈柩葬于合肥的經(jīng)過。經(jīng)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對墓中出土的遺骨鑒定,與包拯的性別,年齡,年代吻合。
包拯墓發(fā)掘完畢后,由于時值文革期間,沒有復(fù)建。包拯及親屬遺骨由包氏后裔和省市文物部門參與發(fā)掘的專家吳興漢,程如峰等共同護送回原籍肥東縣文集大包村,后由包氏后裔偷偷草葬在村外的龍山腳下。原包拯墓也被廠房取代。地面再無留存。
1985年4月,為了合肥包公墓重建事宜,我隨時任合肥市副市長、著名園林專家吳翼利用在鄭州開會間隙考察了鞏縣(今鞏義市)包公墓。鞏縣宋代皇家陵園,有北宋七帝及皇室宗親功臣名將墓葬近千座。包公墓座落在宋真宗永定陵北面的大片麥田之間。封土堆尚存,約有二、三米高。封土前有一石碑,碑正面依稀可見有康熙皇帝寫的“宋丞相孝肅包公墓”幾字,背面“宋丞相包公墓碑記”內(nèi)容已無法辨認。墓前雖尚存三丶四個殘破石像生,但仍可看出當年享堂神道位置和規(guī)模。初步判斷應(yīng)為清康熙年間重修。
帶著為何會有兩個包公墓的疑問,當年我曾分別向鞏縣文管所所長付先生和合肥文物管理處包公研究專家、參與過發(fā)掘包公墓的程如峰先生請教過。程老先生的推論是比較有說服力的,根據(jù)記載,包拯于宋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五月在開封逝世,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八月葬于合肥縣公城鄉(xiāng)東村之原。從逝世到安葬,有一年多的時間,正是這個時間差,程老先生推測包拯應(yīng)先是安葬在鞏縣,之后靈柩遷移故鄉(xiāng)合肥,鞏縣的墓便作為衣冠塚保留了下來。
1984年9月23日,合肥晚報刊發(fā)了由記者趙泉撰文李明配照片的文章《包公遺骨偷葬記》,首次公開披露了包公遺骨從發(fā)掘后到偷偷安葬的全過程。引起了讀者的高度關(guān)注。
1984年9月25日,中共安徽省委書記黃璜給時任合肥市市長張大為批示一段話,要求考慮重建包公墓,遷安包公遺骨。合肥市政府隨即成立了由副市長吳翼領(lǐng)銜,園林、建筑、文物等方面領(lǐng)導(dǎo)、專家和包氏后裔代表參加的包拯墓籌建委員會。委托當時的南京工學院建筑系古典建筑專家潘谷西教授及其助手進行設(shè)計。
重建包公墓工程被合肥市人民政府列為1985年城市建設(shè)十五件大事之一。1985年10月6日奠基建設(shè),1986年4月4日舉行了包公遺骨遷安儀式,1987年10月1日,省暨合肥市正式舉行包公墓重建落成典禮。
重建的包公墓選址在風景秀麗的包河公園包公祠東邊的叢林內(nèi)。這里在北宋時曾是皇帝賜于包公的封地。墓區(qū)建筑以包拯墓發(fā)掘資料和《宋史·禮志》關(guān)于二品官葬制為依據(jù),按宋墓形制、風格、規(guī)模復(fù)建。包公墓園占地45畝,墓園主要建筑自西向東排列,首先是一長10.5米高4.2米的大型照壁,接著是高6.2米的子母雙石闕,神門為三開間二進深建筑,門額上方有時任國務(wù)委員谷牧題寫的“無畏無懼,剛正為民”的匾額。門內(nèi)神道兩側(cè)是石像生,有望柱、石虎、石羊、石文武吏,接著是五開間三進深的享堂,享堂后即是15米見方、6.3米高的“覆斗型”主墓體。墓內(nèi)有34米長甬道連接墓室。墓室內(nèi)有墓志銘和2.4米長的金絲楠木棺,棺內(nèi)安放有包公遺骨。神門享堂等建筑均按宋代風格木結(jié)構(gòu)。包公墓北側(cè)是附墓區(qū),遷安有包公夫人董氏及其子媳墓葬5座。
重建后的包公墓成為了合肥重要的文化旅游景點。
合肥包公墓神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