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斐
(山東省臨清市聊城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肝膽胰血管外科,山東 聊城 252600)
現(xiàn)階段,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數(shù)量日益增多。與此同時,臨床開始加強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治療的關注。從某種角度而言,擴張血管、維持血液暢通,是該疾病治療的核心。臨床認為,溶栓介入治療在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中的應用,能夠改善患者血管狹窄程度,提高治療效果[1]?;诖?,為了明確溶栓介入治療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作用,本研究展開探討。
選擇2018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收取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64例,將其作為對象,進行分析與探究。根據(jù)患者治療方法的差異,設置兩組,每組患者32例。觀察組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齡為48歲~82歲,平均年齡為(65.28±0.42)歲;病程為2個月~18個月,平均病程為(10.36±0.45)個月。對照組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齡為47歲~83歲,平均年齡為(65.34±0.57)歲;病程為2個月~19個月,平均病程為(10.89±0.43)個月。兩組資料差異有可比性(P>0.05)。
1.2.1 對照組為常規(guī)藥物治療。從患者病情狀態(tài)實際出發(fā),給予患者常規(guī)的降血糖和降血壓治療。
1.2.2 觀察組為溶栓介入治療。在常規(guī)藥物治療基礎上,給予患者溶栓介入治療。對患者行磁共振血管成像檢查,根據(jù)檢查結果評估患者血管的狹窄情況,選擇相對合理的入路方式。準備交換導絲、指引導管和J型超滑親水導絲等材料,其中交換導絲長度為260 cm,指引導管長度為55 cm。對患者側骨動脈實施逆行穿刺處理,將濃度為1.0 mg/kg的肝素靜脈注射到患者體內(nèi),在患者體內(nèi)緩慢植入超滑導絲和導管,經(jīng)過造影可明顯見導管在血管腔中,在確定狹窄程度、位置的基礎上,將超滑導絲更換為加強導絲,采用球囊對狹窄部位進行擴張,術后持續(xù)24 h監(jiān)測體征。
制定臨床效果判定標準:①顯效:血管狹窄程度不超過30%;②有效:血管狹窄程度超過30%但不超過50%;③無效:血管狹窄超過50%??傆行?(①+②)/(①+②+③)×100%。
使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對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使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合表1,觀察組與對照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明顯(P<0.05)。
表1 兩組治療有效率分析[n(%)]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臨床常見病癥[2]。該疾病是在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后,動脈閉塞導致肢體缺血。引起下肢動脈閉塞或是狹窄,從而引發(fā)肢體慢性缺血?;颊甙l(fā)病后,多會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畏寒、疲勞、血管狹窄等,對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有較大影響。因而,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展開合理治療是尤為必要的[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顯效率、總有效率分別為78.13%和96.8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1.88%和87.13%。此研究結果可證實,經(jīng)過治療后的觀察組,患者血管狹窄程度明顯改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分析原因,對照組僅采用常規(guī)降血糖、降血壓治療,而觀察組采用的是溶栓介入治療。治療期間,借助磁共振血管成像結果,掌握患者血管狹窄情況,將肝素以靜脈方式注入到患者體內(nèi)。肝素作為抗凝劑,無論在體內(nèi)還是體外,均具有抗凝血的作用。將此類藥物應用于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中,能夠維持血液體外循環(huán)暢通,從而改善血管狹窄。
綜上所述,溶栓介入治療在在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中的應用,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血管狹窄程度,提高疾病治療效果,應用效果和價值比較明顯。為此,日后對疾病加以治療時,可掌握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的治療需求,為患者實施溶栓介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