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風鳴 劉艷 朱曉富 楊丹 卓維 辛元堯 盧圣鄂 黃紅燕
摘要?延胡索藥用歷史悠久,是著名道地藥材“浙八味”之一,2015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收載紫堇屬植物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的干燥塊莖為正品延胡索藥材。由于歷史原因及各地用藥習慣差異,有多種延胡索類植物干燥塊莖也作延胡索藥材使用,造成品種混亂,影響用藥安全、有效。本文通過本草考證和文獻比較研究,對延胡索類藥材的歷史沿革、植物來源、資源與分布、化學成分、功效及應用進行系統(tǒng)整理和總結,以期為藥材鑒定及質量控制研究奠定基礎,同時為延胡索類藥用植物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延胡索;元胡;紫堇屬;中藥資源;分類鑒定;本草;生物堿;鎮(zhèn)痛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Medicinal Resources of Rhizoma Corydalis
REN Fengming, LIU Yan, ZHU Xiaofu, YANG Dan, ZHUO Wei, XIN Yuanyao,LU Shene, HUANG Hongyan
(Chongqing Institute of Medicinal Plant Cultivation,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on Characteristic Biological Resources of Sichuan and Chongqing Co-construction Lab, Chinese Medicine Breeding and Evalu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Chongqing, Chongqing 408435, China)
Abstract?The medicinal utility of Rhizoma Corydalis has a long history, which is one of the 8 famous genuine medicianl materials of “Zhebawei”.The dried tubers of Rhizoma Corydalis in the Chinese Pharmacopoeia (2015 edition ) was authentic crude drugs of Rhizoma Corydalis type.Because of the historical reasons and differences medication habits in various places, many dried tubers of Rhizoma Corydalis type were used as crude drugs of Rhizoma Corydalis, which caused confusion in varieties and affected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medication.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plant sources, resources and distribution, chemical composition, efficac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crude drugs of Rhizoma Corydalis type through herbal research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research, in order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identifica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study of medicinal material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rational use of Rhizoma Corydalis type medicinal plant resources.
Keywords?Corydalis yanhusuo; Yuanhu; Corydal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Class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Herbal; Alkaloid; Analgesic
中圖分類號:R282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0.05.010
延胡索又名“元胡”“延胡”,具有活血、利氣、止痛的功效,是著名的道地藥材“浙八味”之一,為歷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收載常用大宗藥材[1]。中國植物志記載以“延胡索”命名的植物有20余種[2],2015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收載紫堇屬植物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 W.T.Wang的干燥球莖為正品延胡索藥材[1]。由于歷史原因及各地用藥習慣差異,有東北延胡索、齒瓣延胡索、全葉延胡索等超過15種延胡索類植物的干燥球莖在不同地區(qū)作為延胡索藥材使用[1-3]。為此,我們將其統(tǒng)稱為延胡索類藥材。
研究表明,不同植物來源延胡索藥材化學成分種類及含量、主治功效具有一定差異[4-7]。而延胡索所在的紫堇屬是分類復雜的大屬,分類系統(tǒng)不完善,物種鑒定困難[8-12]。加之以干燥小塊莖入藥,藥用部位形態(tài)特征不顯著,同屬近緣種所產(chǎn)藥材性狀與其極為相似,代用及混偽現(xiàn)象十分嚴重[13-15]。延胡索多用于鎮(zhèn)痛(注射液)、麻醉(注射液)及心腦血管疾病[3,16],藥材使用的混亂給用藥安全性和有效性埋下巨大隱患,迫切需要對延胡索類藥材進行系統(tǒng)整理和評價,以溯本清源,去偽存真,保障用藥安全、有效。本研究通過對歷代本草和大量現(xiàn)代文獻資料進行考證和比較研究,對延胡索類藥材的歷史沿革、植物來源、資源與分布、化學特征、功效及應用等進行系統(tǒng)整理,以期為藥材鑒定、質量標準制定及質量控制研究奠定基礎,同時為延胡索類藥用植物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提供參考。
1?延胡索類藥材歷史沿革
延胡索為我國傳統(tǒng)中藥材,藥用歷史悠久。《本草拾遺》稱延胡索,又名延胡《雷公炮炙論》、玄胡索《濟生方》、元胡索《藥品化義》、元胡《中藥志》[17]。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延胡索藥材基原有所變化。從唐宋時期至明中葉時期的本草文獻所載延胡索為產(chǎn)自東北地區(qū)的齒瓣延胡索Corydalis turtschaninovii。唐《本草拾遺》記載延胡索“生奚國從安東道來”,奚國是我國古代游牧民族,在河北、遼寧、內蒙古交界地區(qū),安東道主要指今遼寧省,所記載區(qū)域正是東北地區(qū)延胡索(齒瓣延胡索)的主產(chǎn)地帶[18]。其后歷代直至明中葉的本草文獻均承襲以上記載,均未提及南方栽培延胡索。明中葉以后始有延胡索栽培應用的記載,如《句容縣志》中即記載有延胡索[19],《本草品匯精要》中稱延胡索以“鎮(zhèn)江為佳”[20],此時已逐漸開始采用南方栽培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 W.T.Wang作為延胡索的代用品。這一時期,茅山延胡索和新疆元胡作為西延胡索也開始流通[18]。清初,延胡索的種植地進一步南下至浙北及浙中,《本草述》中記載“今茅山上龍洞、仁和、筧橋亦種之”,仁和、筧橋在今浙江杭州[21]?!犊滴踔匦迻|陽縣志》中記載東陽有種,東陽在浙江中部。清以后的本草文獻就較少提及東北地區(qū)產(chǎn)的延胡索[18]。近代以來,延胡索主要在我國浙江地區(qū)大量栽培,作為浙產(chǎn)著名道地藥材“浙八味”之一而聞名于世。綜合歷代本草記載和現(xiàn)有文獻報道,有紫堇屬15種藥用植物的干燥塊莖作延胡索藥材使用,本文所指延胡索類藥材,是以2015版《藥典》收載正品延胡索為代表的10余種藥材的總稱。
2?延胡索類藥材資源
2.1?來源與分布
延胡索類藥材源自紫堇屬(Corydalis)植物,隸屬于罌粟科(Papaveraceae)荷包牡丹亞科(Fumarioideae)荷包牡丹族(Dicentreae)[2]。該屬全世界有41組400余種,廣布北溫帶地區(qū),其中6組具有塊莖。我國產(chǎn)39組298種,以西南地區(qū)分布最為集中,其中4組具有塊莖[2]。延胡索類藥材主要來源于該屬實心延胡索組(Sect.Pes-gallinaceus)、薯根延胡索組(Sect.Leonticoides)和疊生延胡索組(Sect.Duplotuber)3組具有塊莖的類群。見圖1。許翔鴻[18]對延胡索類藥材基原植物、分布及應用情況進行了梳理,我們將其整理如下。見表1。
野生延胡索類藥材主要分布在東北(遼寧)、華北(河北)、西北(新疆、內蒙古)和華東(浙江、江蘇、山東)地區(qū)[18,22-27]。殷軍等[22-24]對東北地區(qū)延胡索類藥材的研究顯示,東北延胡索及其近緣植物角瓣延胡索、全葉延胡索為主要藥用品種,主要分布在東北東部山區(qū)。祝晨蔯等[25]對新疆地區(qū)延胡索藥材資源進行了調查,發(fā)現(xiàn)該地區(qū)主要有灰綠延胡索、長距延胡索、對葉延胡索3種延胡索作為藥用,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地區(qū)的烏魯木齊、伊利、霍城等地。王興順等[26]對山東半島地區(qū)的延胡索藥材進行了調查,發(fā)現(xiàn)山東半島所產(chǎn)元胡(延胡索)原植物為齒瓣延胡索和全葉延胡索,主要分布在瀕臨渤海的青島、威海、煙臺等地。許翔鴻[18]對浙江金華、杭州、湖州地區(qū),江蘇南部地區(qū),安徽中、南部地區(qū),湖北大別山區(qū)和河南南部地區(qū)的野生延胡索資源進行了詳細調查。在上述地區(qū)僅發(fā)現(xiàn)11個野生延胡索種群,主要分布在江蘇、安徽,以及江西、河南。而傳統(tǒng)產(chǎn)區(qū)的浙江未采集到野生樣本,可見延胡索藥材的野生分布有縮小趨勢。
栽培延胡索始載于鎮(zhèn)江句容縣[19],后在浙江中部地區(qū)集中種植[18]。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尤其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地區(qū)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延胡索的產(chǎn)地亦隨之發(fā)生較大變遷,目前在浙江、江蘇、江西、安徽、湖北、重慶、陜西、四川、河北等地有大面積栽培[18]。
2.2?分類鑒定
延胡索類藥材所在的紫堇屬,是一個分類復雜的大屬。該屬許多種類形成種群復合體并明顯有網(wǎng)狀進化現(xiàn)象[2,18],分類極其困難。對于該屬屬下類群的劃分,多位學者開展了大量工作[8-12]。該屬地下器官的性狀較地上部分穩(wěn)定,往往作為劃分屬下類群的重要依據(jù)[18]。延胡索類藥材主要來自具有塊莖的幾個類群,因此較容易與其他非塊莖類群區(qū)分。然而,在同樣具有塊莖的延胡索類藥材內部,由于塊莖的特征(尤其是干燥后的藥材塊莖)不顯著,鑒定十分困難,是該屬分類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延胡索類藥材原植物形態(tài)變異幅度大,多個種之間存在性狀交叉重疊的現(xiàn)象,有些種一直存在分類學上的爭議[18,22-24]。許翔鴻[18]對延胡索類藥材基原植物進行了分類研究,并詳細闡述了延胡索、齒瓣延胡索、堇葉延胡索、東北延胡索的多型性導致分類上的困難及爭議。多位學者基于本草考證、形態(tài)學和顯微特征對延胡索類藥材進行鑒定。連文琰等[27]調查了延胡索、東北延胡索、全葉延胡索、夏天無等14種延胡索類藥材的市場應用,并針對學名混亂問題對有關種類進行了本草考證和形態(tài)學比較。虞清等[28]研究了延胡索、齒瓣延胡索、東北延胡索、全葉延胡索和土元胡塊莖粉末的顯微特征,發(fā)現(xiàn)通過粉末性狀能有效區(qū)分延胡索與其他延胡索藥材。殷軍等[22-24]對東北延胡索及其近緣植物齒瓣延胡索、全葉延胡索等進行了學名考證、顯微鑒定及花粉形態(tài)研究,將東北延胡索歸屬為Corydalis ambigua Cham.et Schlecht.var.amurensis Maxim.,同時變種下分設4個變型,將角瓣延胡索作為東北延胡索的一個變型處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植物志[2]目前還未采納這一處理,而將東北延胡索并入堇葉延胡索中。也有學者主要通過化學方法對延胡索類藥材進行了鑒定研究。于春艷等[14]采用紫外熒光檢查法及薄層色譜鑒別法對延胡索、零余子、夏天無進行鑒定,結果顯示能有效區(qū)分這幾種藥材。馬忠杰[29]進行了長距延胡索與偽品阿爾泰牡丹草、塊莖參、塊莖大戟的鑒定研究,發(fā)現(xiàn)長距延胡索盛花期所含延胡乙素量最高而與其他偽品相區(qū)別。汪群紅[30]對延胡索及其混偽品夏天無、東北延胡索、齒瓣延胡索、全葉延胡索化學成分分析表明,延胡索延胡索乙素含量較高,而混淆品中延胡索乙素含量甚微或幾乎不含,同時認為這些混淆品不能代替延胡索使用。這些基于形態(tài)特征、顯微特征和化學特征對延胡索類藥材的鑒定研究,只能針對有限的鑒定對象并高度依賴操作者的經(jīng)驗,往往不同的研究觀點不一致,致使有些種類的學名、分類地位和藥材基原長期沒有明確統(tǒng)一的觀點,導致藥材使用較為混亂,對臨床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構成威脅。
延胡索類藥材在應用中存在嚴重的代用、混偽現(xiàn)象,僅僅依靠傳統(tǒng)形態(tài)及化學方法很難加以解決,需要借助更有效的技術手段。多位研究者嘗試用不同的方法來對延胡索及其混偽品進行有效鑒定。許燦新[31]綜合采用TLC、IR、HPLC、DNA條形碼技術對延胡索及其混偽品齒瓣延胡索、全葉延胡索、東北延胡索、夏天無進行了鑒定研究,結果表明紅外光譜法可有效鑒別這幾種藥材,ITS2序列能夠成功區(qū)分延胡索與各種偽品,可作為延胡索的DNA條形碼。研究還建立了位點特異性PCR檢測方法,能有效鑒定延胡索藥材。王丹依等[32]利用DNA條形碼技術對6種紫堇屬植物進行了分子鑒定,結果顯示ITS2序列能夠準確鑒定延胡索、東北延胡索等6種紫堇屬植物。Jiang et al.[11]采用多個條形碼序列對紫堇屬延胡索、齒瓣延胡索、土元胡、小藥八旦子、角瓣延胡索、矮生延胡索、膠州延胡索、臨江延胡索、堇葉延胡索、長距元胡、夏天無等14種藥用植物進行了鑒定,結果顯示采用DNA條形碼能有效鑒定延胡索與其他混偽品藥材。筆者[12]對包括延胡索、夏天無等在內的28種紫堇屬植物開展了DNA條形碼研究,結果顯示通過ITS或ITS+matK組合序列能將延胡索和其他延胡索藥材區(qū)分開,但在延胡索類藥材內部鑒別能力較差。產(chǎn)清云等[15]建立了一種能鑒別延胡索、齒瓣延胡索和夏天無的位點特異性PCR法。這些新方法的應用,尤其DNA條形碼的應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延胡索藥材鑒定的準確性。但所涉及物種較少,采樣范圍較窄,方法可靠性仍存在疑問。且很多方法操作步驟繁瑣,不利于在實踐中推廣應用。鑒于延胡索藥材使用中的混亂現(xiàn)狀,迫切需要開發(fā)更加精準、快捷的藥材鑒定方法。
3?延胡索類藥材化學成分
3.1?延胡索類藥材主要化學成分
延胡索類藥材及其所在的紫堇屬植物以富含生物堿為主要特征[33-37]。由于延胡索為歷版藥典收載的正品藥材,臨床應用亦十分廣泛,對延胡索類藥材化學成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延胡索上。生物堿是延胡索的主要化學成分,按其水溶性不同可分為2類,即不溶或難溶于水的叔胺堿,約占總生物堿的0.65%;易溶于水的季胺堿,約占0.3%[33]。截至目前,已從延胡索中分離鑒定60余種生物堿和20余種非生物堿成分,包括原小檗堿類生物堿30余種、阿樸菲類生物堿近20余種、原阿片堿類生物堿4種、異喹啉類生物堿5種、其他生物堿10余種。此外,延胡索中還有糖類、甾體、有機酸、礦質元素等其他多種成分[3]??梢姡壳皩Α吨腥A人民共和國藥典》收載正品延胡索藥材的化學成分研究較為充分。
其他品種延胡索藥材化學成分相對延胡索研究較少,夏天無因作為藥典收載藥材被較多關注。夏天無主要含有生物堿成分,總生物堿含量在1.71%~2.88%。迄今為止已從夏天無中分離到30多種生物堿,多屬于芐基異喹啉類[4]。東北延胡索在歷史上曾被作為延胡索藥材的重要來源之一,有零星化學成分研究。目前,已從東北延胡索(藥材名白元胡)中,分離出12個生物堿成分,其中白元胡堿為其主要成分,約占總生物堿的50%[5]。李丹丹等從土元胡化中分離并鑒定了7個化合物,其中1個為新化合物,6個為首次從該植物中分離得到[39]。方起程等從全葉延胡索中分離鑒定包括普陀品在內的7個生物堿成分[40]。其他較常用的延胡索品種如齒瓣延胡索目前還未見系統(tǒng)的化學成分分離鑒定報道,傅小勇等通過HPLC檢測其含有延胡索中所含叔銨堿:(+)-四氫巴馬亭(Dl-tetrahydropalmatine,A),(+)-紫堇堿(D-corydaline,B);季銨堿:黃連堿(Coptisine,C),巴馬亭(Palmatine,D),去氫紫堇堿(Dehydrocorydaline,E)等主要生物堿成分[7]??傮w上,目前對延胡索化學成分的研究較全面,而對其他延胡索類藥材的化學成分研究還十分欠缺?;瘜W成分是藥材發(fā)揮藥效的物質基礎,因此,很有必要加強對這些品種的化學成分研究,以揭示其藥效物質基礎,為合理應用提供科學依據(jù)。
3.2?不同種類延胡索藥材的化學成分差異
不同種類延胡索藥材在化學成分上雖有一定共性,比如都含有大量生物堿成分,但總體上所含生物堿類型及含量具有較大差異。延胡索和齒瓣延胡索中均含有較高的總生物堿成分和延胡索乙素,兩者所含生物堿均為異喹啉林類,并以原小聚堿(Proloberberine)型和普魯托品(Prolopine)型為其共同成分。然而,延胡索中含有的以海罌粟堿(Glaucine)為主的阿撲菲型生物堿,在齒瓣延胡索中并不存在,而在齒瓣延胡索所含的紫堇靈(Coorynline)類生物堿卻不存在于延胡索中。同時,延胡索和齒瓣延胡索中的四氫原小聚堿型和普魯托品型生物堿含量也有明顯差別,特別是紫堇堿(Corydaline)和普魯托品(Protopine)在齒瓣延胡索中比延胡索中高很多。有學者提出,二者之間盡管在成分上有差異,但在主要成分上較為接近,認為齒瓣延胡索可替換延胡索入藥[7]。東北延胡索品質不如齒瓣延胡索,延胡索乙素和總生物堿含量均較齒瓣延胡索低,但也可以入藥,應視為類同品,可適當增加用量,以達到正品延胡索的療效[41]。土元胡的延胡索乙素含量較低,但總堿含量較高,與延胡索近似,被認為是劣等的延胡素[42]。而全葉延胡索無論是總生物堿還是延胡索乙素含量都低,入藥欠妥[43]。藥典品種夏天無與延胡索主要有效成分也都為生物堿類成分,但兩者差異較大,延胡索以原小檗堿型生物堿、原阿片堿型生物堿和阿樸啡類生物堿為主,而夏天無以苯酞異喹啉類生物堿、原阿片堿型生物堿和簡單異喹啉類生物堿為主[3-4,44]。按照藥用植物親緣學原理,2種藥用植物親緣關系越近,化學成分越相似,其藥效往往相近[45]。不同品種延胡索類藥材化學成分的差異,導致功效和用途上的差異。對這些品種化學成分及其與延胡索藥材差異的深入研究,對于其藥用價值及其用途的界定十分重要,而目前相關研究較為薄弱。
3.3?不同產(chǎn)地延胡索類藥材化學成分差異
目前延胡索類藥材主要靠人工栽培品供應,廣泛種植的品種主要是延胡索,其他品種因未進入藥典,未見大規(guī)模人工種植的報道。延胡索種植區(qū)域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西、江蘇、安徽、湖北、重慶、陜西、四川、河北等地[18]。各產(chǎn)地延胡索中延胡索甲素、延胡索乙素含量差別較大,浙江地區(qū)產(chǎn)的延胡索中甲素、乙素含量顯著高于其他省份,安徽其次,江蘇、河南含量較低[46]。羅利云等[47]采用高效液相同時測定產(chǎn)自浙江、陜西、江蘇、河北等地延胡索中延胡索乙素、原阿片堿、鹽酸小檗堿的含量,同時采用電位滴定法測定其總生物堿的含量,結果表明浙江磐安產(chǎn)地的有效成分最高,質量最好,作為延胡索的道地產(chǎn)區(qū)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同時陜西漢中產(chǎn)地延胡索有效成分含量也較高,在質量上也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張穎等[48]采用HPLC法測定產(chǎn)自安徽(蕪湖、宣城、寧國等地),浙江(東陽、磐安),江蘇宜興,陜西城固等地的延胡索藥材總生物堿、延胡索乙素、原阿片堿、去氫紫堇堿的含量,結果顯示與全國延胡索主產(chǎn)地浙江、陜西、江蘇等地比較,安徽產(chǎn)延胡索藥材中3種生物堿成分含量均相對較高。從以上研究可以看出,不同產(chǎn)地延胡索藥材化學成分具有一定差異,總體上,浙江產(chǎn)延胡索有效成分含量較高,為延胡索作為浙產(chǎn)道地藥材提供了科學依據(jù)。
此外,不同產(chǎn)地夏天無和土元胡質量差異也較大。鐘華等[49]通過對浙江、江西產(chǎn)夏天無進行含量測定,結果顯示不同產(chǎn)地藥材中延胡索乙素含量差異較大。李松濤等[50]對不同產(chǎn)地土元胡中原阿片堿含量測定比較發(fā)現(xiàn),其含量差異也較大。因此,目前的研究表明,同一品種不同產(chǎn)地延胡索類藥材化學成分含量差異較大,而引起這一差異的主要原因目前研究較少。有學者對不同產(chǎn)地浙產(chǎn)延胡索研究認為,其所含化合物含量和成分與其遺傳背景沒有顯著相關性,但由于該方面的研究資料較少,還無法得出可靠的結論。
4?延胡索類藥材資源利用
4.1?本草記載與歷史應用
延胡索類藥材最早記載于《本草拾遺》(公元739年)與《海藥本草》(約公元10世紀),其基原植物經(jīng)歷東北地區(qū)所產(chǎn)齒瓣延胡索Corydalis turtschaninovii到延胡索的轉變Corydalis yanhusuo W.T.Wang,歷代處方用名有延胡索、玄胡索、玄胡、元胡、延胡[51]等。本草記載延胡索可治療婦人月水不調,小腹痛,溫暖腰膝,破散癥瘕,破血等,主要用于破結血而止痛[52]?!侗静菥V目》有“玄胡索味苦微辛,氣溫,入手足太陰厥陰四經(jīng),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故專治一身上下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53],主要強調延胡索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另外,延胡索還有活血祛瘀、肝邪瘀滯之胃痛、氣血阻滯之痛[54]。追溯延胡索藥材的應用歷史,其炮制方法亦較為豐富,主要有炒制、醋炙、酒炒、鹽炒、醋煨等[55],不同的炮制方法其主治功效有一定差異。綜合各歷史階段和不同炮制方法的應用,都主要以活血祛瘀、行氣陣痛功效為主。
4.2?現(xiàn)代藥理研究及應用
當前延胡索類藥材的研究及應用以延胡索為主。2015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以“延胡索”為正名,基原植物為Corydalis yanhusuo W.T.Wang。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延胡索主要藥理作用為鎮(zhèn)靜、止痛,被譽為中草藥中的“嗎啡”[56]。其藥理作用與生物堿的氨基氮的性質密切相關,叔胺堿類生物堿多顯示鎮(zhèn)痛、鎮(zhèn)靜及安定作用,季按堿類生物堿在抗心肌缺血、減少心肌氧耗等方面具有顯著作用[57]?;谘雍魃飰A成分的多樣性,對內分泌系統(tǒng)和消化系統(tǒng)、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等皆有一定的藥理作用,可用于鎮(zhèn)痛、鎮(zhèn)靜、催眠、抗?jié)兒椭委煿谛牟 ⑿慕g痛等[38]。另有研究表明,延胡索中黃連堿、小檗堿、巴馬汀、二氫血根堿和去氫紫堇堿,多種成分聯(lián)合作用,通過影響PI3K、JAK、IKKβ、TNF-α等信號通路發(fā)揮抗炎作用[58]。此外,延胡索氯仿提取物對植物病原菌具有很好的抑菌活性,其中對葡萄白腐病菌的菌絲生長抑制率最高[59]。延胡索生物堿中的延胡索堿、延胡索乙素、小檗堿、黃連堿、巴馬仃還具有一定抗腫瘤作用[60]。
基于延胡索多種藥理活性,已開發(fā)多種中成藥和臨床配方。如含有延胡索及延胡索提取物的風濕痹痛膏、婦炎舒膠囊、金鈴子顆粒、加味佛手散等[61-64]。用于治療兒童哮喘的延胡索配穴位貼敷[65],針對絕經(jīng)后骨質疏松、盆腔炎、胃痛、消腫止痛等多種疾病的中藥復方[66-68],以及延胡索鎮(zhèn)痛牙膏,針對瘤胃內營養(yǎng)物質消化的延胡索酸及延胡索酸二鈉飼料添加劑等[69-72]。
其他延胡索類藥材在各地區(qū)作為延胡索的代用品使用,有研究顯示,作為延胡索代用品之一的東北延胡索,對溫度和化學刺激所致的疼痛反應具有鎮(zhèn)痛作用,同劑量的東北延胡索與延胡索均能增加離體兔心冠脈流流量、抑制心肌收縮力。齒瓣延胡索和全葉延胡索均含有延胡索乙素,顯示出良好的鎮(zhèn)痛作用[73]。由于非《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正品藥材,其他延胡索類藥材藥理研究極少見。而這些品種在部分地區(qū)的大量應用,對于用藥安全性構成潛在風險。
5?討論
中藥基原物種的正確性及準確鑒定對于用藥安全性和有效性至關重要[74-75]。延胡索類藥材藥用歷史悠久,正品延胡索藥材基原植物和主產(chǎn)地幾經(jīng)變遷,造成大量習用品及混偽品客觀存在。一些習用品曾在歷史上作為正品藥材使用(如齒瓣延胡索),在相應地區(qū)具有較長時間的用藥習慣(新疆元胡)[20],甚有以混偽品為“正品”的“正、偽”顛倒現(xiàn)象[18]。為保障延胡索藥材的安全有效應用,對其準確鑒定十分必要。紫堇屬是一個分類復雜的大屬,物種眾多,形態(tài)特征復雜多變,尤其以塊莖入藥,更加難以區(qū)分?;趥鹘y(tǒng)形態(tài)學對延胡索類藥材的鑒定,效果不甚理想[8,22-24,28]。而基于化學方法的鑒定,僅適用于少數(shù)品種,操作步驟也較為繁瑣[14,29-30]。以DNA條形碼為代表的分子方法對延胡索類藥材的鑒定展現(xiàn)出較大優(yōu)勢[11-12,31-32],但目前的研究還主要針對以延胡索為中心的少部分類群。DNA條形碼鑒定的準確性與采用量和采樣范圍密切相關[76-79]。鑒于延胡索類藥材的多樣性和紫堇屬物種鑒定的復雜性,排除不帶塊莖的品種,有必要充分采樣紫堇屬中具塊莖的類群,建立更加完善的鑒定體系,以提高鑒定的準確性。近年來,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及成本的下降,葉綠體基因組因在復雜類群的鑒定中展現(xiàn)出巨大的優(yōu)勢,其更長的DNA序列能提供更加豐富的變異位點,從而更加精準的鑒定物種[80-83]。而DNA探針技術為代表的快檢技術在遺傳疾病和病原微生物檢測中廣泛應用,并開始應用于中藥鑒定中[84]。有研究者采用DNA探針技術對延胡索及常見混偽品進行鑒定[31],該技術具有操作簡便,快速、專一性強的優(yōu)勢,方法建立后無需通過測序即可完成鑒定,簡化了鑒定流程并縮短了鑒定周期。延胡索基原復雜,習用品、混偽品眾多的現(xiàn)狀,應對延胡索類藥材進行詳細的本草考證和文獻梳理,以溯清基原。同時,鑒于中藥鑒定對精準性、及時性的要求,有必要在充分采樣的基礎上,結合葉綠體基因組鑒定的高準確性和DNA探針技術的快捷性,開發(fā)延胡索類藥材更加精準、快速的鑒定方法,以對其進行有效的鑒定及質量控制。
延胡索類藥材主要含生物堿成分[35-36,38]。在化學成分上不同種類延胡索藥材既具有一定共性,所含生物堿類型及含量有所差異,其功效亦有所不同,部分品種甚至有一定毒性[41]。一方面,一些品種與延胡索差異較小,如歷史上作為正品延胡索藥材使用的齒瓣延胡索,與延胡索一樣均具有較高含量的總生物堿、延胡索乙素,以及原小檗堿(Proloberberine)型和普魯托品(Prolopine)型異喹類生物堿。不同的是齒瓣延胡索中不含阿撲菲型生物堿,延胡索中不含有紫堇靈(Coorynline)類生物堿[7,18,41]。二者盡管在總成分上有差異,但在主要成分上十分接近,在歷史應用中用法也較為一致。這些在歷史應用和文獻報道中與延胡索化學成分和主治功效上雷同的品種,應通過系統(tǒng)的化學成分研究和嚴格的藥理活性及毒性評價,如果確與延胡索主要功效一致且毒性符合標準,建議納入延胡索的基原植物作為正品延胡索藥材使用。而一些與延胡索差異較大的品種,如全葉延胡索,無論其總生物堿還是延胡索乙素含量都較低,在歷史上作為延胡索藥材偽品使用[18,40]。對這些化學成分和主治功效迥異的品種,一方面應嚴格限制在市場上流通和作為延胡索藥材使用;另一方面,可通過進一步的化學成分研究,基于其化學成分篩選新的活性,找到其適宜的用途。目前除延胡索外的多個延胡索類藥材品種基礎研究較為薄弱,應加強對這些品種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為其納入延胡索基原或嚴格限制作為延胡索藥材使用提供充分的科學依據(jù),從而杜絕延胡索藥材品種混亂,保障用藥安全、有效。
種質資源及基因資源是重要的戰(zhàn)略資源[83,85],因延胡索自身的生物學特性和人類活動影響,其種質資源正面臨危機。野生延胡索多生長于落葉喬木或小喬木林下濕潤的、帶土的巖石叢中,腐質化的落葉為其生長提供充分營養(yǎng)。在早春時期大多植物尚未發(fā)芽之時破土而出,充分利用陽光形成優(yōu)勢群落[86]。在初夏時,喬木葉片的遮陰作用避免陽光的強烈直射,其球莖得以充分發(fā)育[87]。在野生狀態(tài)下,延胡索繁殖能力強,但由于只有母球莖會生根,其根系不發(fā)達,吸收水分能力差,不能適應強光照環(huán)境,而過弱的光照又不能滿足生長發(fā)育要求[86]。因此,對環(huán)境條件要求較為苛刻,其適應能力弱。這種“強的繁殖力與弱的適應力”維系著延胡索脆弱的生態(tài)平衡,而人類活動導致的環(huán)境變化正在打破這種脆弱的平衡。對森林的砍伐使野生延胡索的棲息地逐漸縮小,雜草和灌木的侵入,使其耐以生存的生境正逐漸消失。許翔鴻[18]調查顯示,野生延胡索居群已經(jīng)滅絕或處于滅絕的邊緣,對其種質資源多樣性的保護和研究已刻不容緩,然而,目前相關工作還十分匱乏。張紅葉[88]從基因水平和次生代謝物水平對浙產(chǎn)延胡索的遺傳多樣性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浙產(chǎn)延胡索具有較為豐富的遺傳多樣性。徐皓等[89]采用SSR分子標記分析了延胡索的遺傳多樣性,發(fā)現(xiàn)延胡索居群具有較高的遺傳多樣性,物種間遺傳分化程度高,基因流較弱,地理位置相近的種群親緣關系更近,并認為延胡索的保護應以就地保護為主。這些研究,為延胡索種質資源保護、優(yōu)良品種選育奠定基礎,但對于延胡索這樣應用廣、用量大的常用中藥品種,對其種質資源的保護和研究還明顯不足。延胡索類藥材種類豐富、分布廣、產(chǎn)地多,各地生態(tài)習性有所不同,不同品種、同一品種不同產(chǎn)地藥材在化學成分上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46-50]。生產(chǎn)中又多采用自繁自種,種質退化嚴重,導致產(chǎn)量不穩(wěn)定、質量參次不齊[18,86]。迫切需要加強對延胡索類藥材種質資源收集、整理、評價及遺傳多樣性研究,以期為延胡索類藥用植物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據(jù),為延胡索優(yōu)良品種選育及藥材品質提升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5:139.
[2]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委會.中國植物志(第三十二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475.
[3]馮自立,趙正棟,劉建欣.延胡索化學成分及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天然產(chǎn)物研究與開發(fā),2018,30(11):155-163.
[4]朱經(jīng)艷,孟兆青,丁崗,等.夏天無的研究進展[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2014,16(12):2713-2719.
[5]崔征.東北延胡索的化學成分及近緣植物的植物化學分類學[C].中國植物學會.中國植物學會七十五周年年會論文摘要匯編(1933-2008).中國植物學會:中國植物學會,2008:368-369.
[6]虞清,徐國鈞,金蓉鸞,等.中藥延胡索類研究Ⅰ.4種延胡索塊莖中生物堿的含量比較[J].中國藥科大學學報,1988,19(1):4-7.
[7]傅小勇,賀正全.延胡索分類的化學證據(jù)[J].云南植物研究,1989,11(2):193-197.
[8]吳征鎰,莊璇,蘇志云.論紫堇屬的系統(tǒng)演化與區(qū)系發(fā)生和區(qū)系分區(qū)的關系[J].云南植物研究,1996,18(3):241-267.
[9]Linden M,F(xiàn)ukuhara T.Rylander J,et al.Phylogeny and classification of Fumariaceae,with emphasis on Dicentra s.l.,based on the chloroplast gene rps16 intron[J].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1997,206:411-420.
[10]王英偉.紫堇屬的系統(tǒng)學研究[D].北京: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2006.
[11]Jiang L,Li MH,Zhao FX,et al.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and taxonomic implication of herbal species in genus Corydalis(Papaveraceae)[J].Molecules,2018,23(6):1393-1402.
[12]Ren FM,Wang YW,Xu ZC,et al.DNA barcoding of Corydalis,the most taxonomically complicated genus of Papaveraceae[J].Ecol Evol.2019(9):1934-1945.
[13]汪群紅.延胡索的生藥學鑒定[J].海峽藥學,2008,20(12):68-69.
[14]于春艷,邱世鑫,包晗,等.延胡索與常見偽品的快速鑒別方法[J].甘肅醫(yī)藥,2018,37(10):932-933.
[15]產(chǎn)清云,蔣露,程銘恩,等.位點特異性PCR鑒別延胡索、齒瓣延胡索和夏天無藥材[J].中國中藥雜志,2019,4(15):3261-3267.
[16]Wang L,Zhang Y,Wang Z,et al.2016.The antinociceptive properties of the Corydalis yanhusuo extract[J].PLoS ONE,11(9):e0162875.
[17]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643.
[18]許翔鴻.延胡索種質資源的研究[D].南京:中國藥科大學,2003.
[19]弘澹(1488-1505)句容縣志,寧渡天一閣藏版[M].卷之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12.
[20]劉文泰.本草品匯精要[M].卷十一.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2:341.
[21]劉若金.本草述[M].上海:上海萬有書局,1932,27.
[22]殷軍,崔征,刁桂芬,等.藥用資源東北延胡索及其近緣植物學名的考證[J].沈陽藥科大學學報,1998,15(3):157-231.
[23]殷軍,崔征,王維寧,等.藥用資源東北延胡索及其近緣植物的顯微鑒定[M].沈陽藥科大學學報,1999,16(3):157-231.
[24]殷軍,崔征.東北延胡索及其數(shù)種近緣植物花粉形態(tài)研究[J].沈陽藥科大學學報,2000,17(3):217-219,229.
[25]祝晨蔯,何宏賢,金蓉鶯.新疆藥用延胡索資源調查[J].植物資源與環(huán)境,1992,1(3):24-27.
[26]王興順,徐壽長,鄒彪.山東半島地區(qū)延胡索藥用資源調查及開發(fā)利用[J].山東中醫(yī)雜志.1992,11(6):39-40.
[27]連文琰,馮瑞芝,過立農,等.元胡(延胡索)類中藥的研究Ⅰ.本草考證及原植物鑒定[J].中國藥科大學學報,1986,17(6):21-23.
[28]虞清,徐國鈞,金蓉鸞,等.中藥延胡索類研究Ⅱ.5種延胡索植物塊莖的粉末顯微觀察[J].中國藥科大學學報,1988,19(1):48-51.
[29]馬忠杰.長距延胡索混淆品種鑒別和資源利用[J].中國中藥雜志,1996,21(11):649-650.
[30]汪群紅.延胡索的生藥學鑒定[J].海峽藥學,2008,20(12):68-69.
[31]許燦新.延胡索及其偽品的鑒別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6.
[32]王丹依,陳京,徐攀,等.ITS2序列作為DNA條形碼鑒定紫堇屬植物的有效性研究[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7,41(2):97-102.
[33]宋盼紅.紫堇屬植物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C].中華中醫(yī)藥學會.中華中醫(yī)藥學會中藥化學分會第九屆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一冊).中華中醫(yī)藥學會:中華中醫(yī)藥學會,2014:407-413.
[34]夏新華,王憲楷,趙同芳.紫堇屬植物生物堿成分的研究概況[J].中國藥學雜志,1992,27(8):460-464.
[35]張曉麗,曲揚,侯家鳴,等.延胡索的化學成分[J].沈陽藥科大學學報,2008,36(7):537-540.
[36]胡甜甜.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 W.T.Wang)的化學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D].沈陽:沈陽藥科大學,2009.
[37]尚偉慶,陳月梅,高小力,等.紫堇屬藏藥的化學與藥理學研究進展[J].中國中藥雜志,2014,39(7):1190-1198.
[38]唐逸豐.延胡索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研究概況[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8,10(23):144-146.
[39]李丹丹.土元胡化學成分研究[C].中國藥學會中藥和天然藥專業(yè)委員會.中藥與天然藥高峰論壇暨第十二屆全國中藥和天然藥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藥學會中藥和天然藥專業(yè)委員會:中國藥學會,2012:374-378.
[40]方起程,林茂,周金云,等.全緣葉元胡生物堿的化學研究[J].中國藥學雜志,1982,17(1):3-4.
[41]李樹殿,解捷.吉林省野生延胡索的研究[J].吉林農業(yè)大學學報,1980,2(4):52-61.
[42]彭廣芳,張素芹,馮寶麟,等.山東元胡質量的初步探討[J].中草藥,1981,12(7):19-20.
[43]馬書太,李久明.合理應用延胡索[J].山東中醫(yī)雜志,1998,18(7):33.
[44]廖惠平,歐陽輝,黃陸強,等.夏天無的化學成分研究[J].中草藥,2014,45(21):3067-3070.
[45]彭勇,姚霞,趙潤懷.肖培根院士藥用植物研究與學術思想探討[J].中國現(xiàn)代中藥,2013,15(9):821-823.
[46]陳璐.基于延胡索藥材品質的全國適宜性區(qū)劃研究[D].杭州:浙江中醫(yī)藥大學,2017.
[47]羅利云.不同產(chǎn)地延胡索有效成分的含量測定[J].臨床醫(yī)學工程,2011,18(10):128-130.
[48]張穎,龍全江,徐雪琴.不同產(chǎn)地延胡索中生物堿類成分的含量測定及質量分析[J].中藥材,2017,40(1):73-76.
[49]鐘華,向大雄,張杰.不同產(chǎn)地夏天無中延胡索乙素含量的薄層掃描法測定[J].湖南中醫(yī)雜志,2002,18(4):54.
[50]李松濤,張芳,楊洋.HPLC測定不同產(chǎn)地土元胡中原阿片堿含量[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14):139-141.
[51]李紫琳.《事林廣記》非漢源草本藥物類名物詞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8.
[52]張山雷.本草正義[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98.
[53]李時珍.本草綱目[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2:804.
[54]陳士鐸.本草新編[M].柳璇,宋白楊,校注.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1:158.
[55]李晶晶,張靜怡,賀愛琴,等.延胡索炮制方法和功能主治歷史沿革[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4,21(4):134-136.
[56]何曉鳳,張晶,張梅.延胡索化學成分、藥理活性及毒副作用研究進展[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17,51(11):97-100.
[57]譚程寧.差異蛋白質組研究延胡索活性單體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機制[D].重慶:重慶大學,2018.
[58]馬寧寧,李欣,金華,等.延胡索不同提取物抗炎作用的譜效關系及機制研究[J].中草藥,2019,50(10):2413-2419.
[59]申曉慧,張華,馮鵬,等.延胡索氯仿提取物對12種病原真菌的離體抑菌活性篩選[J].作物雜志,2013,29(6):56-59.
[60]萬莉,錢曉萍,劉寶瑞.延胡索生物堿化學成分及其抗腫瘤作用的研究進展[J].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12,20(5):1042-1044.
[61]李蕓,戴海蓉,楊秀娟,等.風濕痹痛膏質量控制研究[J].中獸醫(yī)醫(yī)藥雜志,2019,38(6):35-38.
[62]李穎.婦炎舒膠囊中多種成分的含量測定[J].中國藥師,2019,22(12):2313-2316.
[63]楊海燕,甘燦云.正交試驗法優(yōu)選金鈴子顆粒提取工藝[J].中國藥師,2019,22(12):2307-2309.
[64]尚芳紅,李攀紅,陳乾,等.加味佛手散在正常大鼠與子宮內膜異位癥大鼠體內的藥物代謝動力學比較[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9,34(12):5650-5655.
[65]常佳婧,孫建萍,高凌,等.基于數(shù)據(jù)挖掘研究穴位貼敷治療兒童哮喘的應用規(guī)律[J].中國民間療法,2019,27(3):18-20.
[66]李國祥.一種消腫止痛外用產(chǎn)品的配方[P].CN110585301A,2019-12-20.
[67]智信,王立鵬,陳輝文,等.左旋延胡索乙素在制備預防或治療絕經(jīng)后骨質疏松癥藥物中的應用[P].CN110478348A,2019-11-22.
[68]許自誠,魏玉輝,張煒,等.一種用于治療胃脹、胃沉重、打嗝、胃痛、胃炎的中藥組合物[P].CN110448662A,2019-11-15.
[69]盧凱玲,黃光偉,覃青云,等.兩種中草藥牙膏的鎮(zhèn)痛藥理作用研究[J].口腔護理用品工業(yè),2014,24(4):25-26.
[70]姜宇晨,張哲,石彩霞.體外法研究不同劑量延胡索酸二鈉對綿羊瘤胃發(fā)酵的影響[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9,40(11):31-34.
[71]王榮,文江南,王敏,等.延胡索酸對妊娠后期山羊營養(yǎng)物質表觀消化率、瘤胃揮發(fā)性脂肪酸含量、血清生化指標和繁殖性能的影響[J].動物營養(yǎng)學報,2019,31(2):850-857.
[72]呂艷秋,韓圣忠,李德允,等.日糧中添加不同水平延胡索酸對瘤胃內營養(yǎng)物質消化率的影響[J].吉林農業(yè),2019,26(18):58.
[73]尤春來,王義明.東北延胡索的藥理實驗研究[J].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86,6(11):675-676+646.
[74]陳士林.《中藥分子鑒定技術與應用》評價[J].中國中藥雜志,2017,42(5):1011.
[75]辛天怡,雷美艷,宋經(jīng)元.中藥材DNA條形碼鑒定研究進展[J].中國現(xiàn)代中藥,2015,17(2):170-176+184.
[76]Li DZ,Gao LM,Li HT,et al.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 large dataset indicates that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core barcode for seed plants[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11,108,19641-19646.
[77]Chen SL,Yao H,Han JP,et al.Validation of the ITS2 region as a novel DNA barcode for identifying medicinal plant species[J].PLoS One,2010,5(1):e8613.
[78]Yan LJ,Liu J,Mller M,et al.DNA barcoding of Rhododendron(Ericaceae),the largest Chinese plant genus in biodiversity hotspots of the Himalaya-Hengduan Mountains[J].Mol Ecol Resour,2015,15:932-944.
[79]Yuan Q J,Zhang B,Jiang D,et al.Identification of species and materia medica within Angelica L.(Umbelliferae)based on phylogeny inferred from DNA barcodes[J].Mol Ecol Resour,2015,15:358-371.
[80]Li QS,Li Y,Song JY,et al.High-accuracy de novo assembly and SNP detection of chloroplas genomes using a SMRT circular consensus sequencing strategy[J].New Phytologist,2014,204:1041-1049.
[81]Li XW,Yang Y,Henry RJ,et al.Plant DNA barcoding:from gene to genome[J].Biol Rev,2015,90:157-166.
[82]Li Y,Zhang Z,Yang J,et al.Complete chloroplast genome of seven Fritillaria species,variable DNA markers identification and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genus[J].PLoS ONE,2018,13(3):e0194613.
[83]Xin TY,et al.Trends in Herbgenomics[J].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2019,62(3):288-308.
[84]贠凱祎,向麗,王曉玥,等.基于便攜式和CFX96實時熒光PCR儀的冬蟲夏草及其混偽品鑒定研究[J].藥學學報,2019,54(4):746-752.
[85]宋經(jīng)元,徐志超,陳士林.本草基因組學專輯簡介[J].中國科學:生命科學,2018,48(4):349-351.
[86]許翔鴻,余國奠,王崢濤.野生延胡索種質資源現(xiàn)狀及其質量評價[J].中國中藥雜志,2004,29(5):19-21.
[87]許翔鴻,王崢濤,余國奠.光照對延胡索生長及生物堿積累影響的初步研究[J].中藥材,2004,27(11):804-805.
[88]張紅葉.浙江省栽培延胡索的基因和次生代謝物多樣性及其關系[D].溫州:溫州醫(yī)科大學,2010.
[89]徐皓,周天華,張智強,等.基于SSR分子標記的延胡索遺傳多樣性研究[J].西北植物學報,2018,38(6):1032-1038.
(2020-02-10收稿?責任編輯:徐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