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亮
孫艷玲,出身于滿族刺繡世家,跟著外祖母和母親學習滿族刺繡,為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滿族刺繡傳承人。她采用新技藝繡出的人物生動傳情,風景立體真實,花鳥風姿綽約。
2019年,渤海靺鞨繡第四代傳承人孫艷玲當選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在3月召開的“兩會”上,面對中外媒體,她身著色彩斑斕的滿族服裝一出現(xiàn),便引來大批中外記者圍觀。她自豪地說:“這是靺鞨繡,電視劇《延禧攻略》中魏瓔珞衣服上的刺繡,就是我們做的!”曾一度在唐代宮廷中盛行的靺鞨繡,距今已有1300多年,到了近代卻瀕臨失傳。孫艷玲帶著姥姥的囑托,對其進行挖掘、整理和改良。從視覺效果上看,南方刺繡小家碧玉像是中國畫,靺鞨繡更像油畫。通過參展,孫艷玲的產(chǎn)品目前已遠銷歐美、東南亞和中東,不少作品被美國、阿聯(lián)酋、加拿大等國藝術家收藏。如今她已授徒2萬余人,帶動10萬繡娘就業(yè)!
繼承衣缽,創(chuàng)新靺鞨繡針法
孫艷玲是滿族人,家住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她是渤海靺鞨繡的第四代傳承人。孫艷玲的外祖母做了一輩子靺鞨繡,技藝精湛,遠近聞名。受家庭熏陶,她從6歲起就開始跟著外祖母學刺繡。到中學畢業(yè)時,她已經(jīng)學會了各種針法,完成了大量靺鞨繡的繡品。
上大學時,孫艷玲學的是與靺鞨繡毫不相干的計算機專業(yè)。大三那年假期,姥姥含淚對她說:“你應該將家族傳承下來的技藝發(fā)揚光大,如果將來老祖宗留下來的靺鞨繡失傳了,那就太讓人痛心了!”聽了這話,孫艷玲深受觸動。孫艷玲后來了解到,靺鞨繡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其發(fā)源地為唐代渤海國都城上京龍泉府,就是現(xiàn)在以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為中心的滿族地區(qū)。與湘繡、蘇繡、蜀繡、粵繡這中國四大名繡相比,靺鞨繡既蘊含了南方山清水秀之韻味,又兼具東北粗獷質(zhì)樸的風情,它色彩瑰麗、大氣磅礴。靺鞨繡作為渤海國“國寶”,曾一度盛行于唐代宮廷,到了清代之后,它才漸漸變得默默無聞。近代,這門技藝已瀕臨失傳。
大學畢業(yè)后,懷著對靺鞨先人寶貴遺產(chǎn)的敬仰,帶著姥姥的囑托,孫艷玲在學習繼承靺鞨繡的基礎上,對靺鞨繡的史料進行挖掘、整理。她遍訪東北各地的博物館,查閱了大量歷史文獻資料,并且深入到民間搜集相關遺物和圖片。孫艷玲說,早期的渤海國靺鞨族針法被稱為“雞爪針”,針腳比較大,縫制冬季打獵時御寒的皮草特別結(jié)實,不易撕裂。隨著在皮革上一點點縫制花紋、姓氏,這種針法慢慢地演變成獨立的作品,最后變成了刺繡。但如果用這種古老針法做藝術品,疊加時三線交于一點,總是有一個死點,影響美觀。她深知,古老技藝只有創(chuàng)新發(fā)展才能不被時代所淘汰,因此她對靺鞨繡進行了改良,不僅豐富了傳統(tǒng)針法和技藝,還創(chuàng)造了“三角針”:針法由大到小,4-8層疊加,絲絲并股參色。羅列起來的“三角針”形態(tài)就像六棱形的交錯,這樣不僅死點會分散,還能使其呈現(xiàn)出極強的立體感,所刺繡出來的藝術作品細致精巧、色彩艷麗、景色逼真。
鉆研技藝,成為“國寶”級繡娘
2004年,孫艷玲偶然結(jié)識了到東北旅行的日本人山本先生,此人對中國書畫及刺繡都有所研究。當他看到孫艷玲的靺鞨繡作品時,對刺繡上姹紫嫣紅的色彩贊不絕口,尤其是它帶給人的強烈視覺沖擊,讓他頗感神奇,而且與日本繡品以及中國的蘇繡、粵繡等都不一樣,便詢問這其中到底有何奧秘。孫艷玲笑著向他解釋說,渤海靺鞨繡使用的是東北特產(chǎn)的柞蠶絲,與細膩柔美的桑蠶絲相比,幾乎是它的9~10倍,柞蠶絲的纖維粗,自然折光面積大,因而反光效果明顯。
“本身就帶有珠寶光澤的柞蠶絲,在染色后更顯艷麗,加上絲線顏色的飽和度高,繡出的作品色彩斑斕、形象逼真。再加上疊加的層數(shù)多,通過換線來展示明暗過渡,所以遠距離觀賞時,視覺沖擊力非常震撼?!睂O艷玲還對山本說,從視覺效果上看,南方刺繡小家碧玉,像是中國畫,渤海靺鞨繡看上去更像是油畫,對方聽了頻頻點頭。
最后山本激動地提出一個請求,說他的女兒即將出嫁,想請她親自為女兒繡一件帶有中國元素的和服嫁衣,孫艷玲答應了。原以為這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不料日本人做事一貫嚴謹,博學多識的山本對所繡圖案的色彩搭配、花樣設計等提出諸多看法,結(jié)果兩人先后溝通了3個月才把圖案確定下來。
孫艷玲說,從前都是姥姥拿繡樣來,她就按照畫好的樣子繡,從來沒想過這些復雜的問題。最終,當她把繡有花鳥風景的和服交給山本時,對方驚嘆不已,并拿給許多日本人傳看。雖然做這件和服嫁衣費了不少功夫,但通過和山本先生的這次交流,讓孫艷玲開始重新審視靺鞨繡,“原來,這里面還有這么多學問可以去探索研究?!睆拇?,她開始真正將靺鞨繡作為自己一生執(zhí)著的事業(yè)。
她經(jīng)常沉浸在繡制作品中,在板凳上一坐就是一天,旁人甚至不敢叫她吃午飯,生怕她分心分神。孫艷玲在繡制著名油畫大師李自健所畫的《母親》的過程中,深深被油畫中雙手合十的老母親慈祥、感恩的神情所感染,老母親額頭、臉頰盡染歲月風霜的皺紋十分難繡,但孫艷玲在心底發(fā)愿:“我一定要把母親的神韻繡出來。”這是技藝人向藝術人的挑戰(zhàn)!她端坐在《母親》前,仔細端詳,揣摩繡品構(gòu)圖、色彩、光感。一天繡制10個小時,連續(xù)7個月,終于完成了《母親》這件作品,該繡品后來斬獲業(yè)內(nèi)含金量最高的金鳳凰獎杯!
孫艷玲天生手快,又勤奮刻苦,她采用新技藝繡出的人物生動傳情,風景立體真實,花鳥風姿綽約,很快成長為名聞遐邇的“國寶”級繡娘。
辦校授徒,千年休礙繡遠銷海外
在室外展演時,靺鞨繡離觀眾雖有兩三米的距離,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色彩對比吸引了很多外國藝術家和時尚界人士等前來圍觀,被很多國外媒體譽為“刺繡中的油畫”。從此,中國渤海靺鞨繡在國外名聲大噪。
2005年,孫艷玲開始在自己開辦的職業(yè)技能培訓學校中,開展手工刺繡培訓,她決心將滿族靺鞨繡傳承下去。孫艷玲說,最初她的刺繡作品銷路很窄,帶的徒弟也因沒有出路而轉(zhuǎn)行謀生。2010年,她帶領團隊參展上海世博會,使?jié)M族刺繡登上大舞臺。其間,由7位繡娘歷經(jīng)6個月1440小時創(chuàng)作完成的《中國·雪鄉(xiāng)》,展出后引起轟動。當時不僅賣出不少繡品,還接到一批來自俄羅斯等國的訂單,這一年的銷售額突破1000萬元!此后,孫艷玲在黑龍江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刺繡培訓,培訓人員包括下崗失業(yè)群體、農(nóng)村剩余勞動力及殘疾人。
孫艷玲說,靺鞨繡的最大特點就是創(chuàng)意。由于她特別喜歡攝影,她的作品在選材上多是借鑒攝影作品,她拍攝了大量東北風土民情圖片,創(chuàng)作了很多原創(chuàng)作品,這種有東北地域特點的靺鞨繡特別受歡迎。
在2014年美國史密森民俗藝術節(jié)上,她特意去展示了渤海靺鞨繡。當時,由中國108位藝術家組成的展演隊伍,在白宮門前舉行了26天的展覽。孫艷玲帶去了4幅最能體現(xiàn)中國北方特色的冰雪題材繡品,其中一幅繡的是帶柵欄的東北民居,有一個華裔老者看后熱淚盈眶、泣涕不止。在和孫艷玲的交流中,他說自己是黑龍江人,看到這幅作品就想到了老家,如今回不去了,非常想念故土。
通過在世界各地參展,孫艷玲發(fā)現(xiàn),國外特別重視服飾、生活用品這些有實用性的東西,而不單單是買個裝飾品擺在家里。因此,她帶領團隊對靺鞨繡作品進行大膽創(chuàng)新與設計,推出包括家裝家紡、服飾掛件、旅游紀念品、商務禮品等一系列靺鞨繡的衍生品,這也讓靺鞨繡藝術更加接地氣了。
孫艷玲的家鄉(xiāng)牡丹江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鏡泊湖、雪鄉(xiāng)等知名景區(qū),每年都會吸引數(shù)以萬計的游客。為了讓更多人認識靺鞨繡這項古老的技藝,孫艷玲先后在牡丹江市區(qū)和鏡泊湖景區(qū)建立了兩座靺鞨繡博物館。幾年來,博物館的展品已從幾百件增加到數(shù)萬件。旅游旺季,每天到這里參觀的游客多達好幾千人。
2015年,渤海靺鞨繡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作為非遺第四代傳人的孫艷玲,更是信心倍增。2018年,她在深圳成立了滿族刺繡研究所,把傳統(tǒng)技藝與現(xiàn)代藝術相結(jié)合,打造非遺手工藝品牌。她的最終目標是依托深圳的技術人才資源,讓滿族刺繡走向世界。
如今,孫艷玲已授徒2萬多人,間接帶動10萬繡娘就業(yè)。她的公司僅靺鞨繡就有6大系列上千個品種,產(chǎn)品不但遍及國內(nèi)市場,還遠銷北美洲、歐洲、澳洲、東南亞和中東地區(qū),不少作品被美國、阿聯(lián)酋、加拿大等國的藝術品收藏家收藏。“沉寂”千年的靺鞨繡,如今終于再創(chuàng)輝煌,驚艷了世界!
(編輯 朱庭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