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的”是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除了作為結構助詞和語氣詞之外,“的”還有標明動作行為發(fā)生在過去且已然完成的作用,如“他是去年結的婚”中的“的”,我們認為是時體助詞。時體助詞“的”出現時,能夠凸顯句中的焦點信息,但并非任何形式的焦點信息都能用時體助詞“的”來凸顯;當焦點帶有某種已知信息的預設時,時體助詞“的”才會出現,這種預設來自上下文提示或雙方默認。我們根據文學作品和日常生活中的語料,探討了時體助詞“的”在句中的五種位置分布,并對其焦點標記功能進行分析。
關鍵詞:時體助詞“的” 分布 焦點標記功能
1.引言
虛詞“的”一直是語言學家研究的熱點問題,據《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用字總表》統(tǒng)計,“的”的使用頻率達24075674次,位列第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往研究集中在“的”作為結構助詞和語氣詞上,最早可追溯到黎錦煕的《新著國語文法》,他將表達語氣的“的”稱為助詞,表達意義的警確。朱德熙在《說“的”》中,認為“的1、的2、的3”都不是語氣詞,而是對已然行為動作加以區(qū)分性限制的語法標記。此后,學者們也將句中“的”視為結構助詞,尤其看作定語的標志,這類文獻也最多。
然而,在搜集日常生活及文學作品語料過程中,我們發(fā)現句尾“的”也不是僅表達語氣,句中“的”也不總是表修飾限制,“的”除作語氣詞和結構助詞之外還有用另一種用法,即時體助詞,在句中可以起到標記動作行為發(fā)生時間的作用。為了敘述方便,這里舉幾例說明(以下例句中,加下畫線“的”是本文的研究對象。本文除部分用以解釋問題的錯句以外,所有例句均來自BCC語料庫,特此說明):
例1.他故意問我什么時候結的婚。
例2.他在哪里上的學。
例3.*姐姐是去年臘月結婚。
例4.*我們明年畢的業(yè)/我們明年畢業(yè)的。
例1有“的”,表示結婚這一行為動作已然,去掉表未然;例2有“的”,表示“上學”已經過去,去掉表示動作仍在持續(xù);例3有“的”,時間狀語“去年臘月”和行為動作“結婚”的時體統(tǒng)一為過去時,句子成立;而例4中有“的”會使時間狀語與動作的時體相矛盾,去掉后表示行為動作尚未發(fā)生,句子成立。
因而,我們可以看出,時體助詞“的”出現時,句子表達行為動作發(fā)生在過去且已經完成。
2.時體助詞“的”的分布
刑福義(1996)和張斌(2000)認為時體助詞“的”應放在動賓之間、離合詞內部。刑福義認為將“他上午買的票”中的“上午”去掉,也能知道“買票”這一行為已經發(fā)生;但去掉“的”,句子會變得意猶未盡。我們認為,時體助詞是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時間的助詞,主要用來說明動作在何時發(fā)生以及當時產生的變化等情況。時體助詞“的”表達的是動作的已然完成義,在句中具體分布如下:
2.1用于句末動詞之后
當一個句子末尾有動詞并以“的”結尾時,往往表示動作過去和完成,去掉“的”,則不能成立或明顯改變動作的時間和狀態(tài)。
(1)你們什么時候回來的?昨天后晌。
(2)那你怎么去紐約的?
(3)你是在巴黎剪的?
例(1)表示被問者現在已經回來了,從時間狀語“昨天后晌”也能看出;若去掉“的”,動作變?yōu)閷頃r,與答句的時間狀語相矛盾。例(2)去掉“的”會改變時體狀態(tài),例(3)則構成病句。
2.2用于動賓結構中間
時體助詞“的”除用于動詞后煞尾之外,也可以用于句中,即謂語動詞之后,名詞性賓語之前。
(4)毛娘舅在北京讀的大學。
(5)他是十二點三十分鎖的門。
(6)你晚飯吃的什么?我吃的肉。
當動賓結構中間用時體助詞“的”時,它前面必須要有表示時間、地點等成分出現,否則不成立。例(4)、例(5)動賓結構前的成分表示動作發(fā)生的地點、時間。這些成分其實就是句中動詞的狀語?!暗摹痹诖瞬槐硇揎椣拗疲潜砻鲃幼靼l(fā)生在過去的事實?!白x”不修飾限制“大學”,“的”前面帶上狀語后仍然不修飾限制后邊的動作:“十二點三十分鎖的”不修飾限制“門”。
2.3用于離合詞中間
離合詞是學界重點研究的對象,本文關注離合詞的“離”,即當其內部插入時體助詞“的”時的情況。典型的離合詞如“畢業(yè)”、“結婚”、“理發(fā)”、“洗澡”、“見面”等,分開時相當于述賓結構,因而其前面一般有表示時間、地點、方式的詞語。
(7)勤勤九月畢的業(yè)。
(8)在哪兒洗的澡。
(9)我似乎說過要給您講講我是怎樣結的婚。
我們假定句子傳達的信息都是正確的,“在哪兒洗的澡”表示現在已經洗完了,若去掉“的”則表示還沒有洗澡,動作行為是將來時。時體助詞“的”插在離合詞中間,所指的活動是過去發(fā)生的事情,去掉則表示將來的活動。
2.4用于主謂與名詞組成的偏正結構中間
時體助詞“的”用于主謂與名詞組成的偏正結構中間。具體來說,就是主語由指人的名詞或代詞充當,謂語由動詞充當的主謂與名詞組成偏正結構。
(10)沙瑪,至少我買的書都讀過。
(11)蔣夫人給我們吃了她做的點心和糖。
(12)這是我做的唯一一件好事。
時體助詞“的”放在主謂結構和名詞中間,組成偏正結構,“的”不單起修飾限定的作用,而且標明了動作的時體。在“我買的書”這一結構中,“我買的”修飾限制“書”,同時“的”表明買書這個動作發(fā)生在過去且已經完成。
2.5用于“是……的”結構中
“是……的”結構涉及的情況比較復雜,不同結構的差異焦點集中在“的”上。本文探討時體助詞“的”在該句式中的分布情況,對語氣詞“的”(如“我是愛你的”)和結構助詞“的”(如“他是賣菜的”)在該句式中分布不做考察。
(13)他是上星期一從這兒出發(fā)的。
(14)他是在大革命時候出生的。
上述兩例有“的”表示動作行為已經完成,若去掉“的”,去掉會導致語義不完整,變得意猶未盡。
3.時體助詞“的”的功能
時體助詞“的”的基本作用就是標明動作行為的時體屬性,有時體助詞“的”的句子,必定是指過去的情況。如果將“的”去掉,句子的時間屬性會發(fā)生改變。試比較:
(15)a.你晚飯吃的什么?
b.你晚飯吃什么?
(16)a.毛娘舅在北京讀的大學。
b.毛娘舅在北京讀大學。
不難發(fā)現,b句動作時體改變,時體助詞“的”不可省略,其基本的語法功能是標明動作過去完成的時體屬性。對于其功能,多數學者認為它僅有語用功能,代表學者有徐陽春(2006)。如前文論述,本文認為時體助詞“的”兼有表明時體的語法功能和標記焦點的語用功能。時體助詞“的”出現時,能凸顯句中的焦點信息,但并非任何焦點都可以凸顯,其焦點標記功能如下:
3.1凸顯其前面的已知“條件”
徐陽春(2006)認為“時體助詞“的”的語用功能是能夠凸顯前面的施事、條件、動作、狀態(tài)等成分,且“條件”是廣義的,指與動作行為有關的一切條件,如方式、時間、處所等。在句法層面,“條件”即句中的限制性狀語,如:
(17)李高成和秘書吳新剛一塊兒在家吃的飯。
(18)他是十一月去的。
(19)我按說明書做的手工。
以上三句,動詞前分別是表示地點、時間、方式的限制性狀語,時體助詞“的”在凸顯這些條件或施事時,預設是已知該動作已經發(fā)生,這個預設信息是由上下文提示或雙方默認的。我們若給以上三句加上問句,那么提問者已經知道“李和吳吃過了飯、他已經去了(輪船那里)、手工已經做了”的事實,有已知信息做預設,句中會出現時體助詞“的”,即時體助詞“的”能凸顯前面的已知條件。同時,語言遵循經濟原則,“的”出現時,其他時體標記可以省去。
(20)這規(guī)矩我先時就聽人說過,在前清就有了的。
(21)小眼睛露出一副精明相,就像掘開了的墳墓。
由于“的”凸顯動作的條件或施事,有動作行為已然發(fā)生的預設,因而可以將其他時體標記“了”或“過”省略,而且句子也更加簡潔通順。
3.2凸顯句中的對比焦點
所謂對比焦點,指句中是此非彼的信息。當句子強調普通焦點時,不用時體助詞“的”,當句子強調對比焦點時,必須用時體助詞“的”,且焦點信息常常被賦予強調重音。試看如下例句:
a.他上個月去了新疆。(普通焦點,重音在句尾“新疆”)
b.他上個月去的新疆。(時間狀語“上個月”為對比焦點,且被賦予重音)
c.他上個月去的(新疆)。(施事“他”為對比焦點,且被賦予重音)
d.他會去新疆。(普通焦點,重音在句尾“新疆”上面)
e.他會去新疆的。(對比焦點,賦予了施事“他”強調重音,但是這個施事不是已發(fā)生動作的施事,因此本句中的“的”不是時體助詞,而是語氣詞)
從上述例句的分析可以看出,當句子強調的是普通焦點時,時體助詞“的”沒有必要出現。因而,時體助詞“的”的語用功能是凸顯已知條件或施事,標記對比焦點。
4.余論
時體助詞“的”是漢語時體范疇的典型標記,句中有此“的”,則表示動作行為已然完成,且對動詞前面的時間、地點、方式等信息起強調作用。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文學作品及日常生活中的語料,對其在句中的位置分布進行描寫,并探討其語法意義和語用意義,認為“的”強調的焦點信息是有限制的,即“的”凸顯的是句子中的對比焦點。而對比焦點的強調是否還受到其他因素的限制,在今后將繼續(xù)研究。
參考文獻
[1]戴耀晶.現代漢語時體系統(tǒng)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龔千炎.現代漢語的時間系統(tǒng)[J].世界漢語教學.1994.
[3]齊滬揚,張誼生,陳昌來.現代漢語虛詞研究綜述[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4]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M].商務印書館.1999.
[5]徐陽春.虛詞“的”及其相關問題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6]朱德熙.語法講義[M].商務印書館.2003.
(作者介紹:朱麗,上海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二語習得及現代漢語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