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榮
近幾十年來,中國人均GDP飛速增長,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手頭可自由支配的余錢也越來越多。在滿足了自己基本的需求之后,人們開始選購更多、更優(yōu)質(zhì)的產(chǎn)品來豐富和充實自己的生活。但是,有調(diào)查研究發(fā)現(xiàn),居民幸福感并沒有隨著人均GDP的增長穩(wěn)步提升。主流的觀點認為能夠帶來幸福的東西是金錢所買不到的,但這種說法并不確切。近幾年,有學(xué)者提出,如果花錢并沒有使你感到更幸福,那可能是你消費的方式不對?;ㄥX能否提升幸福感取決于你選擇買什么,如何購買。為此,心理學(xué)家提出了幾條花錢提升幸福感的重要原則:
當有一筆額外收入時,有的人選擇能夠滿足自己精神需求,同時獲得不一樣體驗的消費;也有的人更傾向于把錢花在實打?qū)嵉奈锛稀_@其實是兩種不同的購買類型:物質(zhì)購買和體驗購買。物質(zhì)購買指的是消費者購買有形的、可保存的物質(zhì)產(chǎn)品,如家具、保溫杯、電視機等;而體驗購買指的是消費者通過購買獲得一個或一系列的生活體驗、如旅游、看電影、看話劇等。研究表明體驗購買要比物質(zhì)購買為消費者帶來更高的幸福感。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人們對體驗購買的期待要高于物質(zhì)購買;其次,當購買后不盡人意時,體驗購買更可能被重新往積極的方面解讀,而物品卻是實際的存在。也有人指出體驗購買是自我認同的一部分,并且能夠增加人際交往的機會,而這些方面都是幸福感的重要來源。
人具有社會屬性,社會關(guān)系的質(zhì)量是決定幸福與否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們?yōu)榱嗽鲞M與他人的聯(lián)系而做的任何事情幾乎都會提高我們的幸福感,包括為他人花錢。美國的一項調(diào)查研究表明,具有親社會行為屬性的消費,比如贈送禮物和給慈善機構(gòu)捐錢,要比個人消費帶來更多的幸福。然而,大部分人并不這么認為,Dunn等人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人都犯了情感預(yù)期錯誤:他們認為把錢花在自己身上會比花在別人身上更快樂。所以,追尋幸福的時候也要考慮把錢花在別人身上。
很多人習慣攢錢然后去買一個自己喜歡很久的大物品,比如說一輛跑車、一張前排的音樂會門票等。但是研究表明,當你的金錢十分有限的時候,多頻率地購買使你快樂的小件物品更能讓你感到幸福。當然購買大件物品并沒有錯,但是如果你想要變得更快樂,為何不多分配一些自己的金錢花在小件物品上呢?
1949年,一位名叫弗蘭克的商人在紐約的一家餐館吃飯,他當時身無分文只得由妻子來付錢,為此他感到巨大的羞辱,這一事件奠定了信用卡產(chǎn)業(yè)的基礎(chǔ)。今天,提前消費的概念被廣告商多次提及,我們對“花唄”或者“白條”的使用已經(jīng)司空見慣,這種“先消費,延遲支付”的模式使我們的生活和經(jīng)濟體系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革。
但是有人提出,這種轉(zhuǎn)變也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我們的幸福感。一方面,“先消費后付款”導(dǎo)致人們沉浸于當前的快樂,而不惜犧牲自己的未來——比如,債臺高筑、沒有為長遠規(guī)劃攢錢等。當這些情況發(fā)生時,生活盡毀。另一方面,“先消費,后付款”使我們更少地體驗到期待,而期待是很重要的幸福感的來源。
另外花錢時過分關(guān)注商品的屬性等也會損害我們的幸福感,而多參考他人的評價能使我們的消費更加滿意。
【參考文獻】
[1]余櫻,景奉杰,楊艷(2019).怎樣花錢更幸福?購買類型對幸福感的影響.心理科學(xué)進展.27(12),2133-2140.
[2]Dunn,E.W.,Gilbert,D.T.,&Wilson,T.D.(2011).If money doesnt make you happy,then you probably arent spending it right.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21(2),11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