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平
小王是我心理咨詢門診上的一位來訪者。他是一名大四的學生,和其他同學一樣,他也在面臨著求職面試。但在一次偶然獲得的面試機會中,他的表現(xiàn)讓自己產(chǎn)生了面試恐懼,并且發(fā)誓再也不參加面試了。于是帶著這樣的困擾,小王來到了心理咨詢室尋求解決辦法。
做了簡單的介紹后,我邀請小王詳細講述面試當天的情境。小王其實是帶著試試看的態(tài)度去參加當天的面試的,畢竟是人生第一次求職面試。他想要體驗—下,可以為以后的面試做準備。但是當他走進面試場地,面對陌生的環(huán)境,看到嚴肅的考官時,腦子里瞬間一片空白,心跳加快,出汗,腿抖得厲害,他拼命地想讓自己鎮(zhèn)定下來,但好像也沒什么幫助。面對考官的問題,感覺自己傻傻的,不知道如何回答。整個面試就像是走流程一般結(jié)束了。
回憶起這樣的場景,小王說:“當時的感覺糟透了,真恨不得有個地縫能讓自己鉆進去,我真的以后再也不想面試,再也不想體驗這種感覺了,但……如果我想找到工作就不得不面對這件事”。此刻,小王的臉上寫滿了痛苦和無奈。
首先我對小王在面試這件事中的困惑和無奈給予了支持和理解。同時引導他了解到自己在面試中“腦子里瞬間一片空白,心跳加快,出汗,腿抖得厲害”的一系列生理反應是焦慮情緒的表現(xiàn)。聽到這里,小王表示很困惑,回應道:“可是我并不焦慮啊,因為面試的結(jié)果對我并不重要?!?/p>
小王似乎還沒有能夠覺察到自己的焦慮情緒。所以需要向小王做心理教育,讓他了解什么是焦慮。焦慮是一種人們常見的情緒體驗,和高興、悲傷等其他情緒一樣,在不同情境下發(fā)揮著不同作用。焦慮像人類的警報鐘,當人們的自身安全受到威脅的時候,這個警報鐘就開始工作了,讓大腦的注意力可以集中處理當前問題,是戰(zhàn)斗還是逃跑,以便盡快行動解決問題。比如,你在面對一項新的工作、一個重要考試時,必然會出現(xiàn)焦慮擔憂的情緒,這是非常正常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因為適度的焦慮可以提升人們的注意力,讓人們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做好這份工作,度過這次重要的考試。所以適度的焦慮可以幫助我們適應環(huán)境。
小王聽到這里,松了一口氣:“原來焦慮的出現(xiàn)是正常的。我一直覺得如果我焦慮了,就代表我自己很無能,很糟糕。我不能接受面試中的自己。”
其實,他的這次面試是他第一次的體驗,是以前從未處理過的,所以出現(xiàn)焦慮情緒是非常正常的,他當時的一系列反應也都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他認為焦慮的出現(xiàn)是無能的,就是對焦慮情緒表現(xiàn)出了負面的次級評價反而可能會讓焦慮情緒更加強烈。
經(jīng)過幾次咨詢,小王可以正確看待焦慮的問題,但是始終認為自己是無能的,別人都比自己強。
根據(jù)小王的觀點,采用“支持證據(jù)和不支持證據(jù)”的方法和他一起討論。小王列舉了幾個事件中自己表現(xiàn)的窘態(tài),嘗試證明自己支持的觀點。是的,這幾件事對小王來說是一些做事失敗的經(jīng)歷,但是否就足以證明他是無能的人呢?當被問到這個問題時,小王有點頓住了,他發(fā)現(xiàn)自己認為的糟糕至極好像也沒有那么糟糕,自己也并不是老師和家長認為的差生、無能的人。“成為無能的人”好像也還需要很多條件,小王笑起來,說道:“我還沒有那么差,之前沒有注意過這些?!?/p>
另外,他提到自己在面試中的表現(xiàn),讓他感覺自己是一個無能的人。因為周圍其他人做的都很好,自己簡直無法接受,只能逃避,不想再次面對這樣的結(jié)果。接下來引導小王了解到自己在這件事中的想法行為模式。過往的生活經(jīng)歷和受教育經(jīng)歷讓他有著“不能失敗”的過高要求,以及在一次失敗后對自己評價為“我是無能的,我不如別人”,這些想法讓小王感到焦慮、羞恥和對失敗的強烈恐懼。然后在行為層面采取逃避的應對方式,可以不用再次經(jīng)歷那種糟糕的感覺。但這樣的應對也強化了“我很無能,我不如別人”的想法,也讓他一直處于對自己的批評和否定之中,喪失了驗證或者推翻自己主觀假設的機會。
與小王一起,采用各種方法嘗試松動“我是無能的”這一想法,并尋找替代性想法,并把這些替代性想法做成應對卡。
鼓勵小王積極投入新的面試中,即使出現(xiàn)跟上次一樣的想法和感受,沖破以往的想法,拿出自己的應對想法,努力嘗試保持注意力在參加面試的過程中,在新的行動中感受面試的過程,獲得新行為的思想和感受,找到自己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