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彬
在許多國人的印象里,非洲是原始、貧窮、混亂的代名詞。而在前往非洲經商的華人眼中,這是一片充滿商機和前景的希望之地,承載著他們的致富夢想。
這些華人遠渡重洋到達非洲,或是在當地開辦工廠,提供大量的就業(yè)崗位;或是銷售物美價廉的商品,改善人們的生活條件,因此成為非洲人民口中“最受歡迎的中國朋友”。“中國朋友”們聚居的“唐人街”,則往往成為當地治安最好、最熱鬧繁榮的商業(yè)街區(qū)。
南非位于非洲大陸的最南端,是非洲經濟最發(fā)達的國家,有“彩虹之國”的美譽。南非的華裔人口眾多,據官方統計,目前在南非的華人超過20萬,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內陸城市約翰內斯堡。
約翰內斯堡是南非最大的城市,因金礦而繁榮,是世界著名的“黃金之城”。在約翰內斯堡東城區(qū)靠近布魯瑪湖附近,有一條長約600米綠樹成蔭的街道,商鋪鱗次櫛比,往來人潮喧嚷,儼然一個熱鬧繁華的商業(yè)中心。值得一提的是,這里的商鋪都掛著中文招牌,街上的行人也大多是黑頭發(fā)黃皮膚,說著正宗流利的中文,幾乎令人忘記這里是非洲,而是置身于另一個半球外的中國。這里就是南非有名的約翰內斯堡唐人街(以下簡稱“約堡唐人街”),也是非洲第一條唐人街。
約堡唐人街原名西羅町大街,正式注冊于2005年。作為世界上最年輕的唐人街之一,雖然在名氣、發(fā)展程度、華人規(guī)模等各方面,約堡唐人街都無法和歐美國家的百年唐人街相提并論,但華人在南非拼搏的時間卻并不短,最早的南非華人社區(qū)甚至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
早期的南非華人大多來自香港和臺灣地區(qū),起初他們大多都在金伯利鉆石礦尋求財富,約堡金礦區(qū)被發(fā)現后,又紛紛前往約堡,在約堡市的西區(qū)聚居,形成了南非華人口中的“老唐人街”。這條街道長約200米,最多時有幾十家華人商鋪同時開張,但由于南非糟糕的治安環(huán)境,導致這條街上的華人商家和顧客經常被劫,許多店鋪往往不到晚上7點便會閉門歇業(yè),嚴重制約了這里的發(fā)展和繁榮。漸漸地,華人商家開始搬離“老唐人街”。1995年,約堡東城區(qū)的西羅町大街迎來了一家名為“秦老爹面館”的中式餐館,此后華人們陸續(xù)來到這里,他們買下街上的住宅和鋪面,開始重新經營。1997年末,中國大陸與南非正式建交,于是從1998年開始,大陸商人開始蜂擁而入,“新唐人街”迅速發(fā)展,如火如荼。隨著移民的增多,商鋪的種類、經營范圍也不斷擴大,從早期單一的餐廳、便利店,發(fā)展為酒店、茶樓、網吧、美容美發(fā)、大型連鎖超市、旅行社、通訊器材店、中藥房……與中國任何一條商業(yè)街沒有區(qū)別。
2005年底,西羅町大街被正式注冊為“唐人街”,也成為了整個約堡最繁華的商業(yè)街區(qū)之一,不僅南非人常來逛街購物,就連許多外國游客也將這條唐人街視為來約堡的必備打卡點。
除了繁榮的商業(yè)貿易,約堡唐人街也在不遺余力地傳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文化。與其他地區(qū)的海外華人一樣,約堡的華人認為牌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于是紛紛認繳出資,在唐人街修建了高大的牌樓,并將其視為唐人街的標志和一種精神寄托。此外,唐人街內隨處可見的關公像、財神爺、大紅燈籠、對聯,都是中國文化里重要的元素,逢年過節(jié),人們還會放鞭炮、煙花,舉辦傳統的舞龍、舞獅、歌舞表演等活動,節(jié)慶氛圍相當濃厚。
然而,約堡雖是整個南非最繁榮的城市,卻也是治安最差的城市,為了維護治安,唐人街成立了管委會,在街道的兩頭和中央建立了執(zhí)勤治安崗,并雇傭10余名荷槍實彈的保安,晝夜巡邏。這一舉措使得唐人街成為約堡治安最好的街區(qū)。隨著國力的不斷提升,海外華人的地位也不斷提升,南非政府相當重視約堡的華人街,與華人群體積極尋求合作,實現互利雙贏。
如今,漫步在約堡唐人街,只見車水馬龍、游人如織,林立的中英文招牌下,穿梭著不同膚色的面孔,空氣中彌漫著臭豆腐、烤肉串的味道,中國人來到這里,就像回家一樣放松和愜意。
毛里求斯是一個位于非洲大陸東南側的火山群島國家,距非洲大陸約2200公里,國土面積只有40余平方千米,人口不到130萬,是一個十足的袖珍小國。然而,毛里求斯卻是非洲僅有的三個“人類發(fā)展指數”為“高級別”的國家之一,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國民皆富,被稱為“非洲瑞士”。其首都路易港是一座始建于1735年的城市,得名于時任統治者法國路易國王。
路易港也有一條唐人街。這條唐人街由4個街區(qū)組成,地理位置極好,周圍既有高級寫字樓組成的金融中心,也有港口區(qū)整齊的西式市政大廳,再往前走,還能看到阿拉伯風情的清真寺、金碧輝煌的佛教寺廟掩映在高大的棕櫚樹林間。因此,這里也被認為是最能反映毛里求斯多元文化的商業(yè)區(qū)。穿梭于這條唐人街,能聽見最多的便是純正的客家方言,這是因為在毛里求斯的華人大多來自福建、廣東兩省,其中以廣東梅縣人尤多,所以當地流行客家話也就不足為奇了。
華人移民路易港的歷史相當久遠,根據歷史記載,華人最早來到毛里求斯是在17世紀中后期。為了躲避戰(zhàn)亂和饑荒,這批華人遠渡重洋來到這個印度洋小島,語言不通又無依無靠,他們只能當奴仆、下苦力,以謀得生存。經過長期的拼搏奮斗,有了一定的積累和本錢后,華人憑借長于經營經商的優(yōu)點,走街串巷,從最小的買賣一步步發(fā)展壯大,終于在異國他鄉(xiāng)站穩(wěn)腳跟。
路易港的唐人街離市中心不遠,這里是整個毛里求斯多民族文化氛圍的縮影。中文招牌、路牌、畫幅、廣告、油紙傘、關帝廟......這些既是唐人街的標志,也是海外華人心系祖國的精神象征。
那個時候,白人掌管著毛里求斯群島的政治和大宗生意,印巴人、黑人在工廠和碼頭充當苦力,而人數較少的華人則充當著零售商的角色。白天,華人商販們分散在路易港周圍的小城鎮(zhèn),經營著各自的小鋪面,晚上則趕回路易港的華人聚居地。唐人街就是這樣形成的。有趣的是,在那個種族隔閡,娛樂和社交活動都匱乏的年代,人們在夜晚下班后無處消遣,街頭燈火通明的華人店鋪則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社交場所。這些華人老板每天面對不同民族膚色的顧客,學會了用法語、英語和他們交流,也起到了一種民族之間溝通的作用。
如果說唐人街是華人生活和聚居的場所,那么華人社團,則是他們在海外團結互助的重要紐帶。
這些華人社團,早期多以廟宇的形式出現,而非洲最早的華人廟宇,正是位于路易港的關帝廟。這座關帝廟誕生于1842年,由當時的華僑領袖陸才新牽頭,聯合福建、廣東以及客家籍的華僑集資修建而成。此后,隨著華人社團增多,非洲其他地區(qū)也陸續(xù)建起了關帝廟,這些關帝廟以路易港的關帝廟為總廟,使其成為非洲華僑重要的祭祀場所。關帝廟代表著華人團體的血脈和宗族聯系,也有督促彼此團結互助、解救糾紛、維護權益等多項職能,其威望和作用至今無可取代。
在當地華人的記憶中,唐人街和關帝廟永遠是熱鬧繁華的,然而1999年的一場大火卻令唐人街受到重創(chuàng),再不復往日的繁榮。但當地華人并沒有放棄,一直在努力重振家園。20世紀初,隨著毛里求斯和中國大陸的聯系越發(fā)緊密,路易港唐人街的復興得到了巨大支持,整體的規(guī)劃和建設都在不斷改善。
發(fā)展至今,路易港唐人街一帶已成為整個城市最著名的商業(yè)旅游街,也是最具多元化氣息的商業(yè)區(qū)。來到街區(qū),映入眼簾的是寫有“唐人街”字樣的高大牌樓,走進擁擠的街道,純樸、熱鬧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五花八門的中文廣告令人目不暇接,中式餐廳的香味飄散在街頭,各種膚色、說著各國語言的顧客絡繹不絕。而一年一度的“唐人街美食節(jié)”和“新年龍節(jié)”活動,更是非洲最熱鬧的節(jié)日慶祝活動。
維多利亞湖位于東非高原上,是非洲最大的湖泊和世界上第二大淡水湖,被認為是非洲大陸的明珠。在維多利亞湖的北岸城市坎帕拉,有一群華人正在默默地拼搏,他們遠離故鄉(xiāng),不畏艱辛,只為在此實現他們的非洲夢、財富夢。
坎帕拉是烏干達的首都。不同于南非和毛里求斯,烏干達是世界最不發(fā)達國家之一,工業(yè)、經濟等各方面實力均較為薄弱,但這些都是華人眼中的“商機”。過去十多年來,隨著中國和非洲地區(qū)的合作深入,烏干達也獲得了中國工業(yè)巨頭們的大筆投資,幫助烏干達進行基礎設施建設;與此同時,進入烏干達的中國商人也越來越多,“Made in China”充斥著烏干達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烏干達并沒有正式注冊的唐人街,但其首都城市坎帕拉的威廉姆街,卻成為了華人聚居的“唐人街”。無論是來烏干達淘金的商人,還是來旅游的華人游客,幾乎都會選擇在這里落腳。走在威廉姆街上,除了往來喧嚷的游客,還能見到不少荷槍實彈的保安在街上來回巡邏,以維護當地治安。畢竟在經濟欠發(fā)達的東非地區(qū),像威廉姆街這樣繁華熱鬧的商業(yè)街并不算多。
起初,威廉姆街只是一條普通的街道,然而隨著華人商鋪的迅速增長,激烈的競爭使得原本的印度裔商人都選擇了離開,現在的烏干達人只要見到黑頭發(fā)黃皮膚的東亞面孔,就會說上一句“Nihao Chinese”或者“Nihao China”。
威廉姆街的華商屬浙江、福建籍居多,近年來,也有部分曾在東歐地區(qū)經商的河北、東北籍華商涌入。這些中國商人銷售著物美價廉的商品,包括帽子、皮鞋、箱包等,有的開著商鋪,走精品化銷售路線,有的則直接大規(guī)模批發(fā),甚至銷往烏干達鄰國如盧旺達、南蘇丹、剛果等。漸漸地,中國人越來越多,市場需求下,相應的生意也應運而生,專門的華人理發(fā)店、中式餐廳、小型超市……雖然規(guī)模不大,但生意都非常好。甚至還有一些華商為了節(jié)約本錢,不租門面,直接在家里開工,開餐廳的可以通過點外賣送餐,理發(fā)師也可以通過電話預定,直接上門服務。
在威廉姆街的華人群體中,來自福建的“豆腐大王”林建,是通過奮斗拼搏,“白手起家”的典型。林建的家就在威廉姆街附近,是一套三室兩廳的公寓。十余年前,林建在國內的生意失敗后,和妻子一起來到坎帕拉的中餐廳打工,一年365天,兩人每天要工作18個小時,極為辛苦。后來林建發(fā)現,烏干達的中國人越來越多,中餐廳也開了不少,有一道菜卻很難吃到,并且價格昂貴。這道菜就是豆腐。
林建意識到這是一個巨大的商機,便開始自己摸索和研究做豆腐的技術。在經歷無數次的失敗后,林建終于做出了鮮美滑嫩的豆腐。剛開始林建的豆腐并不好賣,于是他就免費配送,挨家挨戶給人品嘗。在林建的努力下,豆腐越做越好,生意也逐漸好轉,他將豆腐的價格定為人民幣12元/公斤,一天能賣出幾十公斤,幾家規(guī)模較大的中餐廳也成為了他的固定客戶。之后他的豆腐開始供不應求,連印度人、日本人和韓國人都競相購買,甚至被擺在了坎帕拉大型超市的貨架上。
豆腐賣火了,林建在非洲實現了他的“財富夢”,他的成功,為在海外拼搏的華人樹立了一個鼓舞人心的榜樣。在接受采訪時,林建說:“每個來非洲的中國人,只要肯腳踏實地去做事情,每個人都會贏,愛拼才會贏……”這是“豆腐林”的名言,更是他在異鄉(xiāng)奮斗的真實寫照。
非洲這片土地或許充斥著貧窮與混亂,但同樣也孕育著機遇和希望。只要勤勞肯干,這里又何嘗不是一片清新美麗的桃源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