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凌云
(泰興市人民醫(yī)院老年醫(yī)學科,江蘇泰興 225400)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中最為嚴重的, 近幾年,其發(fā)生率逐步升高,危害到了患者的生命[1]。心室重構是心力衰竭重要的病理生理機制,臨床中需要依據心室重構的特點對心力衰竭患者進行科學且高效的治療[2]。近幾年,臨床普遍應用血管緊張素轉換抑制劑改善心室重構,在常規(guī)藥物治療的前提下,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運動康復治療是臨床中極大的進展[3]。通過運動康復治療,可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并保障其生活質量,對患者盡早康復十分關鍵[4]。該研究選取該院2019 年2 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68 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分別采取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案,分析常規(guī)治療聯合運動康復方案的應用效果與價值,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接收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例68 例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確診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均獲得該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核與批準,患者及(或)家屬對該次研究一律知情同意;兩組患者均具備正常的語言表達能力與理解能力,且均表現出高度的治療積極性,能主動與醫(yī)務人員配合。排除標準:將伴有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癥、抑郁癥、雙相障礙、狂躁癥等患者排除;將合并嚴重心臟疾病、 肝臟疾病及腎臟疾病者排除;將距離該次治療前2 個月內使用過其他藥物治療者排除。
依據隨機分組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 觀察組,每組34 例。 對照組:男、女依次是6 例、8 例;年齡范圍62~76 歲,平均(69.13±4.97)歲。 觀察組:男、女依次是5 例、9 例;年齡范圍63~75 歲,平均(69.11±3.07)歲。 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治療: 基于患者擴張血管、利尿、吸氧等治療,同時借助血管緊張素轉換抑制劑改善心肌重構,并給予患者低糖、低脂食物等。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治療聯合運動康復方案:在第1~2 天,輔助患者進行床上翻身,并進行肢體活動,2 次/d; 在第3~4 天, 輔助患者在床上進行腳部、腳踝、膝關節(jié)的主動活動,2 次/d;在第5~6 天,輔助患者在床上進行胸部、肩部、上肢的運動,2 次/d;在第7~8 天,參照患者的情況,輔助其借用椅子進行下床訓練,單次30 min,1~2 次/d;在第9~10 天,引導患者下床,并對頸部、雙手、肩部進行活動,時間、程度均需要更為適中;在第11 天,輔助患者行走,單次100~200 m,2 次/d;在第12 天,把行走的距離加到500 m或是可以加爬一層樓梯;在第13~14 天,把行走的距離加到1 000 m,2 次/d;在第15 天,引導患者每天進行6 min 的步行,并逐步增大運動強度。 15 d 為1 個療程。
(1)各項心功能指標: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各項心功能指標, 借助超聲心動圖對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進行檢測;檢測B 型腦鈉肽(BNP)。 (2)6 min 步行距離: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6 min 步行距離,確?;颊咴跈z測的30 min前沒有進行劇烈的運動,之后再對其進行檢測;讓患者在安靜且沒有障礙的30 m 走道中,多次且迅速地行走,自主調節(jié)速度、呼吸,在6 min 后,對行走距離進行檢測。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各項心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各項心功能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治療前, 觀察組患者的6 min 步行距離為(234.84±87.93)m,對照組為(230.44±89.90)m,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204,P=2.002);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6 min 步行距離為 (331.98±26.92)m,長于對照組的(270.01±17.55)m,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1.244,P=0.000)。
心血管疾病的治療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規(guī)律且科學的運動,這些運動對慢性心力衰竭具有較為理想的效果[5]。隨著醫(yī)學技術的逐步發(fā)展,許多新的運動康復方案已被應用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療中[6]。心臟運動康復治療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用的治療方法。 該法能夠促進心力衰竭的改善,防止疾病進展,提升患者的運動耐量,保障其生活質量。在進行常規(guī)藥物治療的前提下,聯合應用運動康復治療的效果更為理想。
在進行康復運動治療前,需要保證藥物治療的效果處于理想狀態(tài),同時還需要檢測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短時間中的最大運動量、基礎性運動應激、最大耗氧量等[7]。 6 min 步行試驗能夠對患者的最大耗氧量進行客觀評估,是十分便捷且安全的檢測方法[8]。阻抗運動、耐力運動、柔韌性運動都是運動康復治療中的關鍵方法,耐力運動能夠增強肌肉的舒張性,阻抗運動能夠刺激骨骼肌肉,提升其新陳代謝,柔韌性運動能夠提升患者身體的靈活度,以降低心力衰竭康復的時間[9]。 耐力運動是通過有氧運動來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運動能力,其包括慢跑、打太極等,有研究表明,打太極可以促進射血分數的改善,保障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運動后收縮壓、舒張壓的變異性[10]。 阻抗運動是借助拉力或是較低重量的訓練器械來刺激骨骼肌肉, 并依據患者的情況選擇輕度或中度阻力,以增強骨骼肌的力量,并提升其新陳代謝[11]。 柔韌性運動是進行部分較為簡單的伸展訓練,能夠讓患者的肌肉盡可能地得以拉伸,以盡早康復[12]。 在該次研究中,給予觀察組患者常規(guī)治療聯合運動康復,其各項心功能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6 min 步行距離(331.98±26.92)m長于對照組的(270.01±17.55)m,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由此可知,常規(guī)治療聯合運動康復方案對于各項心功能指標、6 min 步行距離均具有理想的改善效果。
表1 各項心功能指標(±s)
表1 各項心功能指標(±s)
組名對照組(n=34)觀察組(n=34)t 值P 值BNP(ng/mL)治療前 治療后LVEF(%)治療前 治療后402.11±9.04 400.82±9.49 0.574 1.920 146.88±4.34 98.55±5.17 41.749 0.000 43.99±4.82 44.03±4.18 0.037 2.989 50.12±1.47 58.93±1.56 23.966 0.000 LVED(mm)治療前 治療后58.17±6.28 57.93±7.19 0.147 2.187 52.99±1.49 43.76±1.47 25.713 0.000
綜上所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治療工作中應用常規(guī)聯合運動康復方案可以增強患者各項心功能指標,增加其6min 步行距離,促進其疾病康復,可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