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小花
單家集陜義堂清真寺保存著一盞很普通的清油燈,這盞小小的清油燈現(xiàn)在看來是沒有多大光亮的,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里,它卻點燃了單家集人的革命斗志,也堅定了單家集人的革命信念。
盛夏的單家集樹木蔥郁,綠山環(huán)抱。我隨幾個文學愛好者一起來到這里,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走進“陜義堂清真寺”。陜義堂清真寺坐落在固原市西吉縣興隆鎮(zhèn)單家集,寺門是由三個“n”字形的石頭組建而成,中間的門高大,兩邊的門矮小。建筑工藝精湛,規(guī)模宏大,樓臺亭殿布局緊湊和諧,巍峨壯觀。冉冉升起的太陽將金色的光芒灑向寺院里,在太陽光的沐浴下,陜義堂清真寺熠熠生輝。
陜義堂清真寺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有著一段傳奇的佳話。據(jù)說當年紅軍長征時,毛主席曾經(jīng)夜宿單家集。在陜義堂清真寺的北面小院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用磚壘的長方形花園,花園的正前方是一排陳舊的老式土坯房子,窗戶是由許多小方格形拼成的,房頂上面挨挨擠擠的鋪著青藍色的碎瓦片。一間房門前掛著個牌子,上面標著毛主席住宿舊址,另一間房門前掛著毛主席警衛(wèi)住宿舊址的牌子,還有一門前掛著自治區(qū)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牌子?;▓@的左邊是衛(wèi)生間,右邊是閱覽室和倉庫。雖然這是一座古老的院落,不怎么洋氣,但每天到此參觀的人絡(luò)繹不絕,土里土氣的寺院反倒顯得不寂寞。
文獻記載,一九三五年八月,紅二十五軍作為西征先遣部隊首先進入寧夏境內(nèi),途經(jīng)西吉縣的興隆鎮(zhèn)單家集暫作休整。那年月,社會動蕩不安,百姓缺吃少穿,單家集的老百姓在驚慌失措與東躲西藏中艱難地度著貧窮的日子。因為有反動派的丑化宣傳,村子里時常叫嚷著“赤匪”快要來了,馬上要變天了。村民們只是聽說過有關(guān)共產(chǎn)黨和紅軍的事情,并沒有親眼見過共產(chǎn)黨是個什么組織,也不知道紅軍是怎樣性質(zhì)的一支部隊;加之土匪和國民黨軍隊時常進村燒殺掠奪,村民們都提心吊膽地過著窮日子。紅二十五軍先頭部隊到達單家集時已經(jīng)好幾天水米沒打牙了,紅軍將士個個衣衫襤褸,面黃肌瘦,傷痕累累,渴望能得到當?shù)卮迕竦木仍???纱迕駛兿穸阄烈咭粯佣阒麄?,人不知道跑哪里去了,家家的門戶閉得嚴嚴實實的,紅軍連村民的面都見不上,更不要說得到援助了。在此緊急關(guān)頭,紅軍戰(zhàn)士恰巧在半路上碰到了陜義堂清真寺的阿訇馬德海。馬阿訇能識文斷字,胸懷寬廣而又善良仁慈,深受當?shù)亟堂駬泶?。他發(fā)現(xiàn)這些軍隊穿衣打扮和其他軍隊不同,腳上的草鞋破的不成樣子,個個的嘴皮子上結(jié)了一層厚厚的干痂。他一打聽,才知道他們是紅軍,西征遇到困難了,需要有人幫助他們渡過難關(guān)。馬阿訇二話沒說,即刻邀請他們先到寺里歇息,并囑咐寺里的師傅盡快做好飯菜讓將士們吃頓飽飯。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紅軍將士吃了頓熱乎乎的飯菜,人一下子就精神多了,說話的聲音一下子也亮堂了。團政委程子華給馬阿訇講述了他們的來歷和目的。馬阿訇聽明白了,就到村里挨家挨戶地敲門,叫來了躲藏的村民,并給村民們解釋說,紅軍是咱自家人,是“仁義之師”,是專為咱老百姓打江山的軍隊,不是土匪和國民黨口中說的那種“赤匪”。當村民們了解了紅軍的實際情況后,大伙兒二話不說,紛紛為紅軍籌糧備款。團政委程子華也給紅軍戰(zhàn)士安頓,說這里是回族聚居區(qū),全體將士一定要尊重回族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
在陜義堂得到休整后,紅軍士氣大振,他們要繼續(xù)北上開辟新天地。臨走時,紅二十五軍團政委程子華給陜義堂清真寺贈了“回漢兄弟親如一家”的錦匾。
因為先遣部隊開辟了北上道路,10月5日下午,毛主席率中央紅軍長征途經(jīng)單家集,當?shù)厝罕姛岢澜哟V竺飨H自去陜義堂清真寺北廂房拜訪阿訇馬德海。馬阿訇見到毛主席,如同見到故人一樣,格外親切,他微笑著將毛主席讓到熱炕上,跑前跑后地伺候毛主席。馬阿訇的熱情倒讓毛主席感到很不自在,毛主席招手催馬阿訇上炕和他一起坐坐,說說心里話。馬阿訇認為毛主席是貴客,應(yīng)該尊重才是,怎能平起平坐呢?毛主席說:“既然我們是一家人,就不能分你我,分貴賤,你就上到炕上來和我說說心里話吧,不然,我也要下炕了。”馬阿訇雖然過意不去,但見毛主席很誠懇,又很隨和,也就不再拘謹,上了炕兩開始促膝長談。
一個是深明大義的馬阿訇,一個是胸懷天下蒼生的主席,兩個人坐到一起就有說不完的話語,一直到夜幕降臨。陜義堂清真寺周圍呈現(xiàn)一片昏暗,多數(shù)人家沒有照明燈就早早地進入了夢鄉(xiāng),但陜義堂的燈光還亮著。這是一盞普通的清油燈,是馬阿訇特意為毛主席點亮的。當年物資匱乏,經(jīng)濟蕭條,老百姓的生活異常困難,買不起煤油照明,絕大多數(shù)人家一到晚上就不點燈,清真寺晚上也不太做什么功課,也就少了燈盞。為了能亮亮堂堂聽毛主席講話,馬阿訇在燈盤里倒了一攤清油,搓了一截棉線來當燈捻子。燈光變暗時他就拿針頭將燈捻往起一挑,燈光就亮起來了。別小看這一盞微弱的燈光,它卻能讓昏暗的屋子熠熠生輝。這盞燈光也照亮了單家集人革命的希望。
那一夜,馬阿訇和毛主席談話很投機,毛主席給馬阿訇講紅色革命政權(quán)問題,他說:“共產(chǎn)黨是為勞苦大眾謀幸福的,為人民群眾打江山的;紅軍是人民的軍隊,紀律嚴明,軍容整齊,是保護勞苦大眾的鐵師,為了美好的明天,共產(chǎn)黨人揮汗灑血,不惜犧牲寶貴的生命。在共產(chǎn)黨不畏艱難困苦的努力下,不久的將來,人人將會平等,家家都能過上平安幸福的生活!”毛主席怕馬阿訇聽不懂,邊說邊打著手勢,馬阿訇入神地聽著,頻頻點頭,示意他聽明白了。緊接著阿訇給毛主席講解回族的宗教歷史和信仰,他說,阿訇念經(jīng)、講經(jīng)、做禮拜也是解勸大家行善積德的,讓年輕人尊老愛幼,鄰居之間相互團結(jié)友愛,夫妻之間相敬如賓,樂于幫助有困難的人等等。毛主席一邊認真地聽著一邊向阿訇點頭,倆人互相看著對方從個人談到民族,從一個話題轉(zhuǎn)入另一個話題,越談越興奮,越談越投機,笑容在倆人臉上幸福地彌漫著。
那一天,馬阿訇用回族最貴重的禮儀,濃釅的八寶蓋碗茶和豐盛的“九碗席”招待了毛主席。那也是毛主席人生中第一次品嘗到回族的飲食。茶與水的交融,既是革命與宗教的交匯,也是回漢民族團結(jié)的催化劑。
當年正是滴水成冰的季節(jié),馬阿訇凌晨還要做禮拜,他怕影響毛主席的休息,就讓寺中師傅拜文海帶毛主席和他的警衛(wèi)員陳昌奉去寺院隔壁的村民張春德家住。那時生活條件差,張春德家炕上沒有床單鋪,席上面貼著一張舊羊毛氈。張春德怕凍著毛主席,就一個勁地往炕洞里塞牛糞架柴火,將炕燒得太熱了,手按在上面燙手,炕洞里一種焦糊的味道從炕縫里鉆出來,撲入鼻孔。張春德怕炕燙著毛主席的貴體,和拜文海在院子里尋了半天,找來了一截木板,支在席底下才放心地退出毛主席的房間。毛主席下榻在這塊溫暖的熱炕上,心潮澎湃,感慨萬千,久久難以入睡。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第二天一大早,毛主席將要離開單家集奔赴前線了。鄉(xiāng)親們聽說后從家里帶來了饃饃、雞蛋、干果,還有身上僅有的一點錢財,讓主席帶在路上用。不少人緊緊握住主席的手,眼角涌出了惜別的淚水,有幾位老人怕毛主席看到他們的神情難過,就背過身去抹掉眼角的淚水,毛主席深情地向馬阿訇道謝,并向大家揮手告別。毛主席剛跨上馬背,準備出發(fā)時,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奶奶拄著拐杖氣喘吁吁地從一條小路趕過來,并大聲喊道:“主席啊,等等我!”毛主席聽見喊聲從馬背上迅速翻下身來,所有人的目光也一齊投向腿腳不方便的老奶奶。老奶奶看見毛主席在等她,一激動腳步邁得更快了,不料,一個趔趄摔倒在地,衣襟里兜著的熟洋芋滾在了地上。有人趕緊向老奶奶的方向跑去,毛主席以最快的速度趕到老奶奶身邊,彎下腰兩手將老奶奶扶起,并關(guān)切地問道:“老奶奶,摔疼了吧?”“沒有,沒有,主席不要擔心,我的身子骨硬朗著呢,聽說您要離開我們這里,家里沒有啥好吃的給您,我就從炕洞里掏出了幾個剛剛燒熟的洋芋表份心意。”毛主席看到老奶奶為了把熱乎乎的洋芋送到他手里,摔了一跤,他感激萬分,緊緊握住老奶奶的手,眼眶里涌滿了淚水,他深情地看著老奶奶說:“老奶奶,您的洋芋我一定收下,非常感謝,您老要多保重身體呀!”
毛主席離開單家集之后,沿著好水川從隆德一帶出發(fā),踩著蜿蜒的山路順勢而上,來到了六盤山。這是紅軍長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也是一座走向勝利的山?;叵肫痖L征路上遇到的種種艱難險阻,爬雪山、過草地、啃樹皮、咽草根,地為床,天為被的日子又歷歷在目。感慨之余,毛主席詩興大發(fā),遂揮毫寫下了千古絕唱《清平樂·六盤山》:“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這豪邁的詞句,不但是毛主席的精神寄托,也是共產(chǎn)黨人無往不勝的精神支柱。
單家集這個有著紅色傳統(tǒng)的地方,當年老百姓給了紅軍西征部隊以很大的支持,紅軍部隊也給了單家集父老鄉(xiāng)親很多幫助。一九三六年九月,彭德懷將軍帶領(lǐng)的西征部隊在單家集住了四十二天。他們住在單家集,就像回到了自己家,幫村民們挑水、做飯、砍柴、打掃庭院,哪里忙哪里就有他們的身影,哪里有需要他們就出現(xiàn)在哪里。有些紅軍傷員在養(yǎng)傷的那些日子里,看到當?shù)乩习傩諆H靠蒸、煮等方法食用洋芋,他們拄著拐杖,忍著疼痛,把自家制作粉條的手藝講給老百姓聽,并系上圍裙親自下廚,手把手教當?shù)厝罕娭谱鞒隽送噶两畹赖姆蹢l。這樣的工藝經(jīng)紅軍傳授后,在當?shù)亓鱾鏖_來,老百姓親切地稱之為“紅粉”“紅軍粉”。
粉條的出現(xiàn),既解決了當?shù)匮笥蟛灰妆4娴膯栴},還幫助群眾實現(xiàn)了增收。當年紅軍手把手教村民做洋芋粉條,沒想到成了單家集幾代人的謀生手段。如今,單家集的父老鄉(xiāng)親依靠當?shù)貎?yōu)質(zhì)的洋芋資源大力發(fā)展淀粉加工,產(chǎn)品遠銷陜西、甘肅、新疆等地,受到了全國各地顧客的好評與青睞。雖說粉條只是洋芋制作出來的普通食品,但對當?shù)匕傩斩?,可謂一件大事。令人欣慰的是,這項制作洋芋粉條的技藝,80多年來在單家集從未間斷,一代一代傳承著。
單家集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紅軍三過單家集,給單家集人民留下了美好的記憶和寶貴的精神財富,長征精神成為單家集廣大群眾發(fā)展生產(chǎn)的動力。如今,單家集是坐擁“四寶之地”(紅色基因傳承地、民族政策啟蒙地、回漢團結(jié)和諧地和村級經(jīng)濟典范地),而陜義堂清真寺作為當時開展革命活動的中心,見證了中國革命的發(fā)展歷程,對民族團結(jié)和紅色基因傳承都具有重要意義。單家集依托區(qū)位和資源優(yōu)勢,堅持多種經(jīng)營,大力發(fā)展牛羊販運和屠宰加工產(chǎn)業(yè),經(jīng)過多年的發(fā)展,單家集清真牛羊肉產(chǎn)品已遠銷新疆、內(nèi)蒙古、陜西、河南等十多個省市和地區(qū)。單家集的回漢人民相互幫助,相互信任,譜寫著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紅軍宿營單家集的故事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樸實的村民。紅軍三過單家集,播下革命火種,譜寫團結(jié)之歌,軍民魚水流芳百世,長征精神光照后人。
單家集作為中國革命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先后榮獲全國民族團結(jié)先進集體、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精神文明建設(shè)示范村、全區(qū)歷史文化名村等多項榮譽稱號。陜義堂清真寺也先后被列為西吉縣文物保護單位、區(qū)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歲月如歌,過往早已成為歷史,但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新的長征路卻行程正酣。單家集一眼望不到邊的矮化蜜植蘋果園,是鄉(xiāng)親們的脫貧園、致富園、幸福園。有了這個果園,單家集的父老鄉(xiāng)親就不再外出打工,一家人一年四季可以團聚,享受天倫之樂。正如習總書記說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今的單家集人民,響應(yīng)習總書記的號召,繼續(xù)走好新的長征路,村村通公路,家家蓋新房,舍飼養(yǎng)殖,牛羊滿圈,村民個個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單家集的美,吸引了南來北往的客,陜義堂的油燈永遠照亮著單家集!
責任編輯 喬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