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共同組成了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在國家發(fā)展過程中,民族團結一直就是國家與人民關注的重點問題。當前對于少數民族的文化教育是促進民族團結的有效手段,針對少數民族的特點,高校要重視對于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另外,隨著互聯網技術等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高校對于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也要與時俱進,有所創(chuàng)新,真正落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關鍵詞:“互聯網+” ?高校少數民族學生 ? 思想政治教育 ? 創(chuàng)新模式
當前,隨著“互聯網+”概念的興趣,以互聯網為依托,延伸了很多產業(yè)的發(fā)展。在互聯網技術發(fā)展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互聯網技術的優(yōu)勢所在。教育工作的開展也需要借助互聯網的優(yōu)勢,這樣實現教育的理想化效果?;ヂ摼W時代下,學生對于教育方法有了新的要求,傳統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非但起不到實質性效果,反而會讓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抵觸。所以說,利用好互聯網技術創(chuàng)新發(fā)展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積極的時代意義。
一、少數民族學生團體的特點分析
(一)具有獨特的民族情感
對于少數民族學生來說,伴隨著高校學習生活的進行,其個人的文化素養(yǎng)以及個人能力都有了明顯的提高。與此同時,其也更加注重本民族的民族政治地位以及經濟發(fā)展水平。的確,高校學習生活中,少數民族學生會接觸到較為復雜的人群以及深入的知識點,這些都會激發(fā)少數民族學生獨特的民族情感。
(二)先天文化地域差異
少數民族學生借助一些國家的優(yōu)惠政策進入高校進行學習,周圍的同學多是文化素養(yǎng)以及個人能力要優(yōu)于自己,這其實是一種文化地域差異導致的。少數民族的經濟發(fā)展較為落后,很多的確的教育并不發(fā)達,使得少數民族學生接觸的教育資源有限,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基礎較為薄弱。在進入高校后,與漢族學生的基礎課程水平以及文化基礎存在較大差異。
(三)容易產生不健康的心理,導致心理問題出現
少數民族學生進入大學后,與周圍漢族同學存在較大差異。心理素質方面,少數民族學生由于與漢族學生存在先天的差異。這種差異的擴大化容易導致少數民族學生不參與學?;顒樱环e極融入校園生活,而是形成所謂的自我保護的少數民族小團體。
二、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創(chuàng)新的必要性
(一)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創(chuàng)新有利于縮小東西差距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發(fā)展水平的提高,我國東部沿海發(fā)達地區(qū)與西部內陸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差距越來越大。人才更多地被東部沿海地區(qū)所吸引,使得原本經濟落后的西部地區(qū)人才匱乏。少數民族多居住在西部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差異、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以及教育資源的差異使得少數民族的學生所受教育質量水平有限,明顯落后于東部沿海學生的教育?;诖?,國家出臺很多相關的政策,促使人才建設西部地區(qū)。在人才吸引戰(zhàn)略中,從少數民族走出的學生更容易回到家鄉(xiāng),建設家鄉(xiāng)從而促進家鄉(xiāng)發(fā)展。為了幫助少數民族學生樹立正確思想意識,具有為家鄉(xiāng)貢獻自己力量的信念,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工作的開展就顯得十分必要。讓更多優(yōu)秀的少數民族學生回歸家鄉(xiāng),為家鄉(xiāng)建設貢獻力量,有利于縮小東西差距。
(二)高校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創(chuàng)新有利于促進民族團結
民族團結國家才有發(fā)展,民族才有進步,人們才會有幸福的生活。我國有56個民族,各民族之間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都有較大的差距,不同民族之間要相互尊重各自的差異性,更要齊心協力共同建設祖國。少數民族學生成長的環(huán)境較為艱苦,人生觀與價值觀的樹立相對較難。高校對少數民族學生開展政治教育工作不能搞形式主義,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真正觸動學生的內心,讓學生自發(fā)地去接受某種觀念或者價值觀,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有意義。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常常會引起學生的反感,甚至遭到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反對抵觸,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徑的創(chuàng)新,有利于提高高校對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水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任重道遠,需要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需要全國各族人員緊緊團結在一起,這樣才能使得復興之路走得更加堅定。民族之間的差異性不可避免,民族之間的團結互助不能缺少。當前國家有很多政策來扶持西部地區(qū)的發(fā)展,包括西部大開發(fā)等。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是少數民族未來發(fā)展的希望,也是中華民族未來發(fā)展的希望,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念,使其養(yǎng)成民族團結的意識,有利于各民族進一步的團結。
(三)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徑創(chuàng)新有利于增強各民族自信心
未來的人才,自信是必備的要素。有力自信心,干事情才有勇氣,才有干勁,做事的成功率便會大大提高。在高校中,學生們來自五湖四海,有著不同的教育背景、文化觀念等,對待事情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少數民族學生從自己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走進校園,需要一段時間的適用。當前,信息技術高度發(fā)達,網絡環(huán)境下學生接觸到的信息五花八門。少數民族的經濟發(fā)展相對落后,但這不意味著少數民族其他方面發(fā)展落后。高校對少數民族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幫助少數民族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民族,增強民族自信心。
三、關于“互聯網+”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模式的探索
互聯網的發(fā)展給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模式的探索提高了條件,接下來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創(chuàng)新模式的探索:
(一)建設主體宣傳教育網站增進認同感
互聯網技術為學生營造了一種虛擬的空間,學校應該充分打造好并且利用好這種空間的虛擬化,進而實現對于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民族高校網站的建設就是增進學生認同感的有效手段,在建立網站的同時要注重對于學生的吸引。只有抓住學生的眼球,才能讓學生獲取相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進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一些動圖、動畫、視頻的巧妙運用,在加之互動窗口的設置,都可以起到吸引少數民族學生的目的。另外,網站展示的內容要具有時代意義,定期對于網站的內容更新,努力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民族觀、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世界觀。
(二)打造新媒體內容平臺凸顯人文關懷
對于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局限課堂,而是要延伸到校園生活中。校園活動是開展校園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載體,將大學文化融入到活動開展中去,使得學生在參與活動的同時領悟到精神內核。當前“互聯網+”的發(fā)展,新媒體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了重要的部分。借助新媒體手段,開展一些微博文化大賽、民族文化論壇等活動有著積極的意義。在活動中,介紹少數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的密切聯系,增強少數民族與漢族同學之間的凝聚力。
(三)大力拓寬主渠道建設
優(yōu)化教學工具,利用網絡技術實現課堂的生動有趣。例如,老師可以在課堂上借助多媒體設備來播放相關的動圖、視頻以及文字。另外,老師講課的相關資料可以實現在學生之間的流通,讓學生在課下也能溫習老師講課的重點。此外,思想政治課的互動十分關鍵。缺乏互動,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問題便不能暴露出來,學生也不能真正解決內心的困惑。因此,借助互聯網技術打造線上線下互動,開設網絡課堂,實現高校優(yōu)質網絡課堂資源的共享。
(四)借助互聯網實現師生良好溝通
互聯網時代下,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不再局限于課堂或者學校。即使老師和學生不在同一個時空也可以進行溝通交流。當前,學生與老師溝通的渠道有很多,電子郵件、微信、QQ以及微博等都是良好的溝通工具。另外,關注少數民族學生的社交動態(tài),能夠更好地掌握其思想狀態(tài),及時發(fā)現其出現的隱性思想問題并及時采取相關解決方案。師生之間的良好溝通能夠幫助少數民族打開內心,真正地融入學校生活中去。
四、結語
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具有時代意義,傳統的教育方式與手段在當今這個時代已經格格不入。硬性化的方式需要借助互聯網技術轉向軟性化方式,這樣才能夠真正幫助少數民族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念,并積極行動起來促進民族團結。
參考文獻:
[1]趙興明.論西部民族地區(qū)研究生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00-104.
[2]靳玉樂.多元文化課程的理論與實踐[M].重慶:重慶出版集團,2006.
[3]張廷平.民族團結教育課程資源開發(fā)的一點思考[J].教育教學探討,2012,(06).
(作者簡介:卡哈爾·吾買爾,職稱:助教,學歷:本科,單位:河南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邊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