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鶴楊
日趨成熟的虛擬現(xiàn)實技術可還原真實場景,讓人仿佛置身其中,也可以創(chuàng)造超現(xiàn)實的虛擬場景,營造身臨其境的視聽和互動體驗,包括已消失的古跡或科幻中的未來。
虛擬現(xiàn)實和三維動畫技術,也可以讓我們在經典名畫的基礎上再度創(chuàng)作,延伸藝術的空間性和敘事性。
科技與藝術在學科上看似兩條平行線,在現(xiàn)實中卻大有交集。它們的交匯處,正是人類創(chuàng)造奇跡的無限空間。
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達芬奇通過對人體解剖般的臨摹,對構圖科學的精密探索,使作品既理性又感性,超越整個時代;18世紀末,英國鋼琴制作師布勞德伍德(John Broadwood)通過對鋼琴的制材和機械裝置的完善,創(chuàng)造可以敏銳捕捉細膩觸感的現(xiàn)代鋼琴。貝多芬名篇《槌子鍵琴》鋼琴奏鳴曲,正是在喜獲這款鋼琴后寫的,其氣勢之恢弘,技術之炫麗令人震驚。
VR體驗展中,游客可在三維空間的畫布上用虛擬畫筆作畫
新樂器、新音響世界為作曲家開辟廣闊的新天地,使之樂思涌動,翱翔于中,如福樓拜所言:“藝術和科學總在山頂重逢?!?/p>
2020年對于人類生活充滿顛覆性,在互聯(lián)網的賦能下,人們開始習慣居家辦公、在線學習,整個世界在新的形態(tài)下繼續(xù)運轉。藝術作為一種沉浸式的互動體驗,卻無法被網絡輕易取代。雖然大小藝術團體都在積極策劃線上音樂會和藝術展覽,讓觀眾對著電腦屏幕欣賞音樂和畫作,總難免有隔靴搔癢之感。
但科技的進步總是一次又一次帶給人類驚艷的體驗。日趨成熟的虛擬現(xiàn)實(Virtual Reality,簡稱VR)技術,開始打破現(xiàn)實和虛擬世界之間的壁壘:它可以還原一個真實場景,讓人仿佛置身其中,也可以創(chuàng)造出超越現(xiàn)實的虛擬場景,營造出身臨其境的視聽和互動體驗。
對于新世紀的藝術創(chuàng)作與體驗,這項技術正在逐漸展露其魅力和潛力。
資深網絡工程師房玉成不但開辦畫室,也制作VR畫廊
“藝術家”網站(artist.com.sg)創(chuàng)始人房玉成來自中國哈爾濱市,1999年他獲得新加坡教育部的獎學金,入讀新加坡國立大學電腦學院,畢業(yè)后曾就職于銀行、電商等行業(yè),是一名資深的網絡工程師。
2015年,心生倦意的他辭掉熱門行業(yè)的工作,投身多年的摯愛,在月眠藝術中心(Goodman Arts Centre)開設一家畫室教授水墨畫。
房玉成八歲開始學畫,一畫就是30年。即使行走科技前沿多年,他也不曾放下筆墨,并思考如何善用科技拓展藝術的邊界。
2015年左右正是商用VR設備開始走進消費者市場的成熟期,于是“藝術家”的網頁上除了招生,也提供為畫展制作VR虛擬展的服務。他承接制作的第一個項目,是2017年在ION藝術畫廊舉辦的嘯濤篆刻書畫會與日本國際墨畫會的交流展。
作為一個難得的國際聯(lián)展,主辦方希望以寫實的方式記錄這次畫展。
房玉成說:“水墨畫有一個說法叫做三分畫、七分裱。畫展也一樣,你所處的空間、擺放和光線,都對畫展的體驗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如果你想像錄制音樂會一樣記錄一場畫展,光靠畫作照片的呈現(xiàn)力度還不夠,VR技術可通過刻錄空間再現(xiàn)場景?!?/p>
“把我們目之所及的視野投射到二維空間上,其實是一個360度的球體內面。”他進一步解釋:“所以刻錄空間的第一步關鍵所在,是全方位無死角地拍攝現(xiàn)場原貌,然后把照片縫成一個球面,最后把不同取景點制成的球面連在一起,構成一個連貫的空間?!?/p>
說罷,他在網頁瀏覽器內向記者展示嘯濤書畫會和日本墨畫會聯(lián)展的現(xiàn)場實錄。
在網頁上,用戶可以通過滑鼠調整視角,像瀏覽谷歌街景,轉動欣賞360度全方位的視野,并點擊移步到不同的觀賞點。
但畢竟這樣的交互方式是通過電腦的屏幕和鼠標操作,觀展者的余光依然落在現(xiàn)實的房間角落。若要真正體驗身臨其境的觀感,少不了VR眼鏡。
隨后房玉成拿出VR眼鏡向記者演示。這是一個簡單的裝置,除了成像的鏡片外,眼鏡的外端是置入手機的卡槽。在手機上打開虛擬展的頁面,進入VR模式后,手機的屏幕會分為左右兩個屏幕,插入卡槽后,分別對照人的左右眼。
房玉成說:“人眼看世界之所以立體,因為左右眼的視野并不一致,在頭腦中對焦成像后,便有了空間立體感。人們帶上VR眼鏡后,雙屏成像的是一個立體空間,屏幕與眼睛之間的近距離讓全部視野落在了屏幕上,因此營造出一種沉浸式的體驗。
“另一方面,如今的智能手機都裝有感應動作與方向的傳感器。當你的頭部上下左右移動朝向的時候,VR屏幕便會隨之調整視角,由此取代鼠標的操作,再現(xiàn)出身臨其境的觀感?!?/p>
但是,這樣精良的制作在當時沒有受到熱烈的追捧。房玉成坦言,他承接的VR制作業(yè)務更多是應用于室內裝潢、產品展示等商業(yè)目的,藝術創(chuàng)作或展覽類的并不多見。
他認為,藝術展覽缺乏商業(yè)變現(xiàn)能力是其中一個原因。另一方面,VR裝置的普及率還不夠高,沒有裝置的情況下,VR制作基本無法發(fā)揮其魅力。而且這兩場制作都是由展覽現(xiàn)場實況拍攝,在有實體展覽的情況下,人們自然更愿意去現(xiàn)場體驗。
然而,當下的冠病疫情讓實體活動幾乎全部停擺,這加劇人們對于虛擬現(xiàn)實的需求。近幾個月來,也有更多的合作方前來洽談。
房玉成說,正在和本地一家藝術機構合作一場完全虛擬的畫展,展出超過百幅畫作。這些作品先會被拍成高清圖片,收錄基本信息后,再移植到一個由3D模型制作的虛擬畫廊中。
這個項目另一大突破是更完善的人機互動設計。除了通過頭部動作控制視角,用戶還可以通過目光注視,代替鼠標操作。比如用戶在虛擬環(huán)境中注視一幅畫作,屏幕便會彈出這幅作品的背景信息。
房玉成說,虛擬現(xiàn)實技術在生活中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光是在藝術領域,就有著無限的創(chuàng)造空間。如何讓更多人接觸并接受這門新科技,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課題。
對于房玉成所憧憬的“無限創(chuàng)造空間”,本地科技推廣企業(yè)Fantasium的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尼娜·波荻勒娃(Nina Boldyreva)作出很好的注腳。
她說:“虛擬現(xiàn)實技術的主旨是創(chuàng)造逼真的感官體驗,不僅是復刻現(xiàn)實場景。那些已經消失的古跡,或是科幻中的未來都可以在VR世界中成為現(xiàn)實?!?p>
尼娜·波荻勒娃(中)與同事在濱海灣花園呈獻名畫VR體驗展
尼娜曾是俄羅斯國家級電視臺的新聞主播,精通英語和意大利語。五年前她隨丈夫移居本地,在拉薩爾藝術學院取得藝術管理碩士學位,她碩士論文的研究方向,正是探討如何利用新興技術重塑藝術并豐富展覽的表達形式。
2019年3月,尼娜與朋友在本地成立Fantasium,專注于策劃VR體驗工作坊、藝術VR展覽和VR在校園中的教育推廣。
在法國駐新加坡大使館的支持下,F(xiàn)antasium與濱海灣花園合作,在今年的vOilah!法國文化節(jié)上呈獻四幅根據名畫改編的VR特別體驗展。
這四幅畫分別是法國畫家馬奈的《女神游樂廳的吧臺》,莫奈的《睡蓮》,高更的《沙灘上的大溪地女人》和瑞士畫家勃克林的《死亡之島》。
借助VR的沉浸式體驗,觀眾得以走進畫中場景,面對面地傾聽畫中人的故事。例如在《女神游樂廳的吧臺》中,觀者仿佛穿越一般被投置到19世紀的巴黎著名劇院夜總會中,耳邊響起劇院中的音樂和吧臺女招待自述的旁白,講述她與畫家邂逅時的浪漫場景。
在《死亡之島》中,觀者有如置身于汪洋之上,任由死神撐舟駛向畫中的死亡之島。背景音樂正是俄國作曲家拉赫瑪尼諾夫受這幅畫作啟發(fā)創(chuàng)作的同名交響詩,營造出極致的視聽體驗。
不過這樣的VR藝術品也造價不菲,據悉時長約五分鐘的《女神游樂廳的吧臺》的制作成本約10萬歐元。體驗展上所選用的四部作品也全部出自法國導演之手,由法國引入。
尼娜說:“虛擬現(xiàn)實和3D動畫技術的發(fā)展,讓我們可以在經典名畫的基礎上再度創(chuàng)作,通過逼真的虛擬世界,延伸藝術的空間性和敘事性。這種賞畫的體驗是顛覆性的,同時也是充滿創(chuàng)造性的?!?/p>
作為VR體驗展的延續(xù)部分,游客還可以親身體驗在虛擬環(huán)境中作畫。
與VR眼鏡不同,VR頭盔無須插入手機,且有更精密的內置顯示屏和操作手柄。
借助VR頭盔,游客走入一個模擬濱海灣花園的三維空間畫布,通過手中的虛擬畫筆,游客可以恣意發(fā)揮想象力,在濱海灣花園中播種莫奈筆下的睡蓮。
Fantasium在蒙福小學開辦VR體驗課外活動
尼娜認為,科技之美在于它賦予人類更大的創(chuàng)造空間,想象力可以得到更大程度的實現(xiàn)。因此,她和團隊十分關注VR科技在校園的推廣和普及,讓孩童在想象力最豐富的時期得到完全的發(fā)揮。在教育部支持下,F(xiàn)antasium走入第一所校園蒙福小學,通過課外活動和興趣小組,讓學生體驗VR的魅力。
首先,尼娜選用四部VR作品帶學生踏上時空旅行。他們一起回到史前文明,見到洞穴里的原始人,隨后又一起游覽壯麗的古羅馬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還參觀20世紀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
在向學生們一一講解這些歷史后,尼娜鼓勵學生拿起虛擬畫筆,為蒙娜麗莎設計裙擺,或是根據達芬奇設想的飛行器圖紙,在3D空間中“造”出來。這既是一堂歷史課,也是一堂科普課。更重要的是,她讓孩子們從小在更廣闊的空間里發(fā)揮藝術創(chuàng)造力,打開他們思維的天窗。
此外,F(xiàn)antasium也積極與本地藝術家合作,通過VR科技輔助的形式辦展。
去年10月,F(xiàn)antasium以新加坡“智慧國”的愿景為主題,力邀本地壁畫家葉耀宗、畫家于丹亞和數碼畫家Zenith Chan等人加盟創(chuàng)作,成功舉辦“Inspiration Nation”畫展。
在這場展覽上,有兩幅作品得以用VR裝置觀賞體驗。數碼畫家Zenith Chan通過在3D空間中重現(xiàn)新加坡的地標建筑,讓觀展者在一個充滿科幻感的虛擬環(huán)境中切身感受新加坡“智慧國”的一面。另一部作品則由在本地長大的12歲俄羅斯小女孩Arina Chernova,用虛擬畫筆在3D畫布中畫出的“新加坡河隨想”。
尼娜說,科技的進步拓展藝術的邊界,由此我們可以創(chuàng)造出更多原創(chuàng)性的作品,進而創(chuàng)造出更多屬于新加坡的藝術。
(摘自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編輯/多洛米)
海外星云 2020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