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興春
【摘要】在初中教學中,歷史是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歷史課本中的知識主要是講解古今中外發(fā)生的一些事件。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對東西方歷史有大致了解,從一些歷史事件中總結出規(guī)律,完善學生的歷史思維,啟迪學生的智慧,提高學生的智力水平,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激發(fā)學生的家國情懷,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關鍵字】初中歷史 家國情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 2020) 06-168-01
很多學生都是在初中階段才接觸歷史課程,學生剛剛接觸歷史,教師主要是向學生介紹古今中外發(fā)生的事件,讓學生了解各個國家的政治和經濟發(fā)展情況,激發(fā)學生的家國情懷,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教師除了要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文化品格,還要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而家國情懷就是最主要的文化品格。本文注重研究了家國情懷的作用及策略,希望能給教育者提供一些借鑒。
一、滲透家國情懷的作用
(一)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在初中階段,學生才開始接觸歷史課程,通過對各個國家的歷史的學習,可以讓學生了解各個國家的政治和經濟的發(fā)展,感受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并能給今天的生活提供一些借鑒。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要滲透家國情懷,這樣才能讓學生通過對歷史情境的體驗,感受到它們的情懷,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二)幫助開展德育教育
激發(fā)學生的家國情懷是教師的主要教學目標,就是要提高學生的文化品格,樹立學生的愛國意識,這也能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德育水平,幫助德育教育的開展,為學生以后的發(fā)展做好鋪墊。
(三)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教師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滲透家國情懷,主要就是激發(fā)學生的家國情思。愛國是比較重要的內容,教師滲透家國情懷有助于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分析歷史事件后面的規(guī)律,讓學生了解歷史人物的愛國情懷,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提高學生的道德品格,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滲透家國情懷的方法
(一)挖掘與家國情懷相關的素材
從上面就能夠看出,歷史知識與家國情懷有一定的聯(lián)系,教師在初中歷史課程中要注重滲透家國情懷的知識點,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并讓學生能夠為國家做出一定的貢獻。所以,教師在講解歷史知識點時,需要挖掘那些與家國情懷相關的教學素材,總結歸納家國情懷的內容,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推動家國情懷教育的開展。
比如,在《人類文明的搖籃》一課的知識講授中,教師可以挖掘課本中金字塔、獅身人面像的素材,進而引出古代埃及文化,并延伸到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說出長城、兵馬俑的歷史,讓學生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到驕傲。這些都能讓學生感受到身為中國人的驕傲,從而推動家國情懷教育的開展。
(二)典型案例教學
在初中歷史課程中,教師想要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的教育,就要引導學生仔細分析歷史事件,從現象中總結出本質,這樣才能讓學生取得不錯的學習效果。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知識講解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給每個國家造成的影響,當然也要看到當時科技的進步,有的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明顯在增強,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也樹立了人們的民族意識,重建了國際秩序。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對每個國家都有影響,只有在危機中抓住機遇,才能獲得良好的發(fā)展,并讓自己國家的國力不斷增強。教師在講完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知識后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感受寫下來,從而讓學生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產生深刻的理解,寧激發(fā)自己的愛國情懷,為國家的發(fā)展做出一定的貢獻。
(三)運用中外對比,理性思辨的方法進行教學
教師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滲透家國教育的時候,不能只講授中國古代歷史,還應該講解最近中國發(fā)生的事件,并從中國社會熱點引導世界歷史的范圍中。教師激發(fā)學生的家國情懷主要就是讓學生站在我們國家的立場用世界的眼光去看待問題。教師在講解世界史的知識時,對學生滲透家國情懷的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我們需要有包容開放之心態(tài)去與世界友人交流并接受西方國家的優(yōu)秀文化,學會用理性思辨的態(tài)度看待問題,并學到西方文化中的精華部分,站在中國的立場上推動國際新秩序的建立。比如,在講解“倒幕運動”“明治維新”的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先運用情感導入的方法,讓學生了解中日兩國的遭遇,都曾被西方國家侵略,但是在19世紀末的時候,日本競奇跡般發(fā)展了起來。教師可以分三個知識點講解這一課程,第一個是探究日本發(fā)展的根源;第二個是日本的變法圖強;第三個是滲透家國情懷的教育。從日本木府為知識的起源,再講解“倒幕運動”“明治維新”,在講解日本的改革,這時候還可以引出中國的歷史?!恶R關條約》的簽訂激起了中國民人的民族意識,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進行維新革命,挽救黎民于水火之中,雖然最后失敗了,但對民眾進行了很好的家國情懷的教育,也讓民眾的民族意識覺醒了。最后再引導這些年我們國家的改革開放,得出這樣的結論:“只有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國家才能興盛發(fā)達?!苯處熯\用中外對比,理性思辨的教學方法能夠鍛煉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也能很好地進行家國情懷的教育,是不錯的教學方法。
結語
總之,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教師要通過對每個國家的歷史事件的講解,讓學生了解世界的發(fā)展進程,讓學生無形之中樹立民族意識,感受到我們國家的文化的魅力,并感到作為一名中國人的教案。歷史教學有助于家國情懷的開展,教師在初中歷史課程中通過對歷史事件的分析,激發(fā)學生的家國情懷,讓學生具有頑強不屈的民族精神。
[參考文獻]
[1]黃國宏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歷史教學優(yōu)化思路[J].華夏教師,2019(19):25-26
[2]劉東偉 家國情懷教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探析[J].教育觀察,2019,8(37):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