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勛杰
近來,朋友接了一筆大單子,從一個不起眼的小廣告公司,搖身一變成為與知名房企獨家合作的大公司。
我很好奇這位朋友的成功秘訣,起初以為他有特別的關(guān)系,直到他給我看了一則微信后,我才恍然大悟,微信的內(nèi)容是這樣的:
之前某某活動的廣告費用,拖了很久,今天才結(jié)算下來。你是唯一沒有催我們費用的客戶,感恩理解,希望后期繼續(xù)合作……
朋友的意思是,如果他們有誠意給,一定會給的,不用催;一時沒給,可能確實遇到了什么困難。如果沒有誠意給,催也沒有用,這錢就當打水漂了,吸取教訓。
朋友的話讓我感慨良多?,F(xiàn)代社會,節(jié)奏很快,大多數(shù)人急功近利,人與人之間也缺乏必要的信任,導致“催”成為了一種常態(tài)。比如叫個外賣,稍微耽誤一分鐘,“催”!比如網(wǎng)購,稍微耽誤兩天,“催”!比如項目款項,稍微耽誤一段時間,不行,“催”!在一次又一次的奪命連環(huán)call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拉越遠,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也愈發(fā)淡薄。
其實,“不催”也是一種美德。
首先,不催是一種信任。正如我那位朋友所言,如果有誠意給,一定會給的,只是早晚的問題;如果沒有誠意,也只怪自己看走眼,催也沒有用。古人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迸c人合作,又何嘗不是如此?既然選擇了合作,就應該充分信任,以使合作的效用最優(yōu)化。在信任的前提下,另一個好處是,即使對方食言,也可以充分反省自己,而不至于陷入抱怨的深淵。
其次,信任是一種寬容。相信,這個社會上畢竟是好人多,壞人少,大部分人都是真心誠意合作辦事的。如果一時沒有及時履行承諾,可能真是遇到了一時難以解決的難題。不然,誰也不想失信于人,畢竟失信的代價是很大的。那么,作為合作方,是否應該給予對方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尊重,而少一些無畏的催促呢?
最后,不催是一種溫情。當對方陷入困境的時候,適當給對方留點空間,留點余地,讓對方在無壓力的處境中專注于自己的事情。相信對方在渡過難關(guān)后,一定會加倍地報答你。
與人合作,“不催”是一種信任,是一種寬容,也是一種溫情,更是一種美德!
(編輯 余從/圖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