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日查 高敏娜
2018年以來,興安盟在全盟范圍深入推進新時代新型農牧民素質提升工程和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使87個示范嘎查村、6個文明實踐中心、49個實踐所、544個實踐站、3000多支志愿服務隊伍、14萬多名志愿者成為新時代文明傳播的“燈塔”,讓文明實踐新風吹進了農牧民的心坎,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注入強大內生動力。
夯實工程組織基礎
2019年以來,興安盟以6個旗縣市同步掛牌成立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為載體,強力推進新時代農牧民素質,提升“千村示范、萬村行動”、愛黨愛國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等工作,著力提高全盟農牧民道德水準、文明素養(yǎng)和社會文明程度。
群眾的需求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興安盟涌現出了烏蘭浩特市“7+2”模式、阿爾山市“文旅融合發(fā)展促文明”模式、扎賚特旗“文明提升五大行動”等典型做法。
此外,摸索完善激發(fā)農牧民內生動力的“積分超市”制度和調動社會各界積極性的“志愿獎勵”辦法,推動各地形成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興安經驗”。
盤活文明實踐陣地
近年來,突泉縣創(chuàng)新性實施“扶貧扶志·新時代新型農民素質提升工程”,開辦農民夜校,開設政策解讀、思想品德、文化知識、普法教育、技能培訓等課程,不斷激發(fā)群眾的內生動力。截至目前,已開課1200余節(jié),受眾16萬余人次,農牧民拿起手機就能聽講,足不出戶就能掌握所需技能。
如何激發(fā)群眾內生動力,培養(yǎng)知榮辱、有修養(yǎng)、有文化的現代農牧民?在“排兵布陣”上,興安盟整合“新時代講習團”“草原學習輕騎兵”“烏蘭牧騎小分隊”等宣講隊伍,選取脫貧致富能手、身邊好人等典型,組建“先進事跡宣講團”,堅持“講、唱、傳、演”多措并舉,引導廣大農牧民學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真心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同時,利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興安理論微學習、理論學習微矩陣等網上載體,與遍布各地的1000余所“學習講堂”以及村村響、“草原書屋”、文化活動室等陣地協同發(fā)力,努力實現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推動工程提檔升級
文明實踐活動是對農牧民素質提升工程各項活動的有效整合和高質量利用。興安盟將全盟1000余所學習講堂和各類文化站、活動室統一整合到文明實踐中心管理。將“三下鄉(xiāng)”“十進村”等常態(tài)活動納入文明實踐活動,持續(xù)豐富文明實踐活動“項目庫”。
2018年以來,先后組織開展了興安文化節(jié)、音樂那達慕、萬人廣場舞展演等各類文體活動30余項,惠民演出1000余場,各類培訓1121場次,激發(fā)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聲音傳遞不及時”是長期困擾基層綜合治理工作的短板弱項。為此,興安盟發(fā)揮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點、戶五級聯動和意識形態(tài)網格化管理全域全覆蓋的信息聯絡優(yōu)勢,將工作與農牧民素質提升工程、“掃黃打非”、“掃黑除惡”等專項工作緊密結合,織密織牢了基層治理網絡,實現了問題第一時間反饋、困難第一時間解決。
(作者單位:內蒙古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