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軍 王軍花
摘 要:洛陽出土明代萬安康懿王朱典櫍墓志所載其六世祖伊厲王排序和其嫡兄伊王朱典楧囚禁地與《明史》記載不一致,文章擬對此問題進行補釋。
關鍵詞:明代;萬安康懿王;伊厲王;伊王;排序;囚禁地;墓志
1974年,明代萬安康懿王朱典櫍墓志出土于洛陽市郊區(qū)紅山公社張嶺村。志青石質(zhì),正方形,邊長99厘米,厚18厘米,楷書30行,滿行30字。洛陽博物館原館長黃明蘭《明朝伊藩王世系補證》[1]中錄有全文,并指出志文中康懿王六世祖伊厲王排序和其嫡兄典楧囚禁地記載與《明史》不一致,但沒有解釋清楚,本文擬對此進行補釋。
1 明代伊厲王?排序問題補釋
《萬安康懿王墓志銘》云:“萬安康懿王者,太祖高皇帝六世孫。伊敬王之次子也……乃以第二十四子分封洛中,是為伊厲王?!庇帧斗匠歉?zhèn)國將軍龍泉墓志銘》亦云:“將軍諱典櫛,別號龍泉,我明太祖高皇帝六世孫也。初,高皇帝第二十四子封于伊,是為伊厲王?!盵2]這兩方墓志主人都是伊厲王之后裔,均言伊厲王為太祖第二十四子,互為印證。然《明史·朱?傳》載:“王?,太祖第二十五子。”[3]明王世貞《弇山堂別集》、清查繼佐《罪惟錄》等均云伊厲王乃太祖二十五子。筆者檢索各地出土明宗室墓志發(fā)現(xiàn),墓志和《明史》記載不一致情況頗多。如1968年寧夏同心縣出土的《大明慶靖王墓志》云:“王諱櫞,太祖高皇帝第十五子也?!盵4]《明史·慶王傳》和嘉靖《寧夏新志》均稱慶王為太祖第十六子。南陽博物館藏《明唐定王朱桱壙志》云:“王諱桱,太祖高皇帝第二十二子也?!盵5]而《明史》《罪惟錄》均載唐定王朱桱乃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江西新建出土《寧王壙志》云:“王諱權,大明太祖高皇帝第十六子也?!盵6]而《明史·寧王權傳》稱寧王權為太祖第十七子。以上墓志主人均為太祖朱元璋皇子。明憲宗皇子的墓志中也存在志、史不一致現(xiàn)象。如《雍靖王朱佑橒壙志》云:“王諱佑橒,憲宗皇帝第六子也?!倍睹魇贰び和鮽鳌穭t為第八子。再如《興獻王壙志》云:“王諱佑杬,乃憲宗純皇帝之第二子也。”[7]而史載興獻王朱佑杬為憲宗皇帝第四子。綜上所述,朱元璋皇子順序是墓志比史載前移一位。而憲宗帝皇子墓志則比史載前移兩位。實際上,這種不一致現(xiàn)象并非《明史》或墓志記載錯誤,而是二者采用記序標準不同。史書記序是所有皇子“皆具名次”,即完全按照皇子長幼順序如實記載,年幼夭折者也計算在內(nèi)。而墓志則以“齒序”記序,即僅計記入宗譜玉牒之成年子女,年幼夭折者不計入。明太祖朱元璋26子中,九子趙王朱杞、二十六子朱楠均幼年夭折。二十六子因排末位不影響記序,而九子趙王朱杞不記序便造成后面皇子前移一位。明憲宗14子。其中皇長子和第二子均年幼而夭,按照墓志記載習慣,兩人均不記序,故后面皇子前移兩位。實際上,關于這個記序問題,《明史》已有說明。《明史·谷王列傳》載:“(谷王穗)偽引讖書,云:‘我高皇帝十八子,與讖合,穗行次十九,以趙王杞早卒,故云。”[8]
另外,明代皇子排序問題,還涉及嫡、庶身份問題?!睹魇贰酚浕适易拥軙r,均先統(tǒng)一按照年齡長幼排列,然后在前面冠以“嫡”或“庶”,以表明身份之貴賤,而并非嫡、庶分列。以太祖朱元璋皇子為例,其二十六子按年齡為序是朱標長子、朱樉二子、朱棢三子、朱棣四子、朱橚五子、朱楨六子、朱榑七子……據(jù)此排序是朱標嫡長子、朱樉嫡二子、朱棢嫡三子、朱棣嫡四子、朱橚嫡五子、朱楨庶六子、朱榑庶七子……,而不是朱楨庶一子,朱榑庶二子[9]。
2 康懿王嫡兄伊王朱典楧囚禁地補證
《萬安康懿王墓志銘》云:“(伊)敬王配妃傅氏、魏氏,生二子,長曰典楧,襲封伊王,次即王也,嘉靖甲子楧以罪廢,安置鳳陽?!薄傍P陽”即今安徽鳳陽,是太祖朱元璋家鄉(xiāng)。而《明史·朱典楧列傳》載:“典楧淫暴,無藩臣禮,禁錮高墻,消除世封,與子褒櫛俱安置開封?!盵10]伊王朱典楧因罪廢為庶人后究竟安置于鳳陽還是開封?黃明蘭先生認為是在鳳陽,史書記載有誤,應該以志證史。而筆者認為伊王朱典楧囚禁于開封的可能性更大,史書記載正確性更高一些,理由如下:
其一,伊王朱典楧被處以禁閉高墻的處罰是肯定的,但并沒有羈押于鳳陽高墻,而是安置于開封閑宅。
明代宗藩人數(shù)龐大,有明一代,接受分封和世襲的封王有數(shù)百人。因宗藩犯罪而被謫為庶人很多,為加強對罪宗庶人管理,明政府按他們所犯罪行情節(jié)進行分類懲處和安置。其方式大致有四:一是禁閉高墻,二是安置閑宅,三是伴守祖墳,四是留守本府。其中后兩種均對應罪行較輕者,與罪大惡極的伊王朱典楧不符。禁閉高墻和安置閑宅是針對重罪皇室成員的方式。高墻是明代皇室監(jiān)獄,是罪宗庶人最重要的關押所。高墻所囚庶人皆系欽定重犯,如謀反或脅從謀逆的過犯,乃罪大惡極、十惡不赦之徒,處以禁錮高墻,“鎖閉深嚴,不同往來”[11]。根據(jù)上述明代對罪宗庶人的處置,我們再來對照伊王朱典楧的罪行?!睹魇贰ゎ侖L傳》載:“(顏鯨)嘉靖四十一年出按河南。伊王典楧怙惡,久結(jié)掖廷中官、嚴嵩父子,內(nèi)外應援,所請奏立下,爪牙率礦盜。鯨欲除之,與參政耿隨卿計,……乃會巡撫胡堯臣劾典楧抗旨、矯敕、僭擬、淫虐十大罪?!盵12]這十大罪狀足以判處其最嚴厲懲罰——禁錮高墻?!睹魇贰ゎ侖L傳》和《明史·朱典楧列傳》均記載:“帝震怒,廢王為庶人,錮之高墻,沒其貲,削世封。”但《明史·朱典楧列傳》又載:“詔從其議,與子褒櫛俱安置開封。”據(jù)此,可以說明雖然判處朱典楧禁錮于鳳陽高墻,但被沒有送往高墻囚禁,而是與其子俱安置在開封閑宅。
其二,從閑宅設立背景看,閑宅設立后,安置閑宅與禁閉高墻的處罰并沒有根本不同,“錮之高墻”實際上成為判處的慣用語,并非都是囚禁于鳳陽高墻。
閑宅是各設藩省的“高墻”,設立時間晚于鳳陽高墻?!伴e宅之設,制仿高墻”,通常于“省城內(nèi)擇空間寬敞一處蓋造”。房屋“四周繞以高垣”,高垣外面“設總門,嚴為扃鑰”,構(gòu)成全封閉式的監(jiān)獄建筑[13]。閑宅正是為了解決鳳陽高墻人滿為患、減輕長途押送之苦而在各設藩省仿照高墻而建設的監(jiān)獄。這說明閑宅出現(xiàn)以后,禁錮高墻和安置閑宅處罰基本相同。嘉靖年間,鑒于高墻積壓負荷太重,鳳陽路程遙遠,監(jiān)護之人亦受負累,沿途供億,擾害地方,開始實行就近安置的原則,遂明令規(guī)定:“如有不服鈐束,或劫掠財物,打搶平民,假借奏事,越關私行等項,一應背違祖訓,罪犯頗重,送住閑宅?!盵14]嘉靖時期,有很多與伊王朱典楧相似罪行的罪宗庶人被禁住閑宅的記載。如嘉靖三十六年和四十三年,封藩陜西的韓王融燸縱容宗室以索討宗祿為名,在陜西會城“橫肆官府閭里間,公行搶奪,百姓恇憂,竟言王子反,以至巷無行人,長安為之罷市”,最后融燸被處于安置閑宅的懲處[15]。
其三,《明史·朱典楧列傳》載:“(嘉靖)四十三年二月,撫按官以聞。詔禮部會三法司議。僉謂:‘典楧淫暴,無藩臣禮,陛下曲赦再四,終不湔改,奸回日甚。宜如徽王載埨故事,禁錮高墻,削除世封。”這說明對伊王的處置是依照徽王載埨的標準進行處罰的。朱載埨是徽藩末代徽王,惡貫滿盈,以謀反罪被處以錮之高墻,因為畏罪而自絕。死后,其子女被遷到開封,由周王嚴加管教。據(jù)此,可作為伊王朱典楧囚于開封之旁證。
其四,明代閑宅都是設在藩省之省府。開封是明代河南省城,閑宅當然是建在開封,且開封乃朱元璋第五子朱橚封地,罪宗庶人異地由別的藩王看管也是明代經(jīng)常采用的方式。
綜上所述,伊王朱典楧禁錮地為開封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參考文獻
[1][2]黃明蘭.明朝伊藩王世系補正[J].河南師大學報,1980(3).
[3][8][10][11](清)張廷玉.明史卷一百十八:列傳第六[M].北京:中華書局,1974.
[4]鐘侃.寧夏古代文物述略[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79.
[5]任義玲.明代南陽藩王唐王朱桱壙志及相關問題[J].中原文物,2007(5).
[6]江西省博物館.江西新建明朱權墓發(fā)掘[J].考古,1962(4).
[7]侯書云.興獻王子女考[J].明史研究,2010(00).
[9]范沛濰.明伊藩辨正二則[J].河南大學學報,1990(1).
[10]李明陽.明代鳳陽“高墻”營建考[J].故宮學刊,2015(1).
[12](清)張廷玉.明史卷二百十八:列傳第九十六[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3]雷炳炎,林曉玲.閑宅與明代罪宗庶人的安置問題[J].湘潭大學學報,2011(4).
[14](明)汝楫.禮部志稿卷79[M].北京:線裝書局,2019.
[15]張居正.明世宗實錄卷530[M].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印,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