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賢文 李世純 王 陽 許永偉 翁存建 羅仙平 ,41
(1.西部礦業(yè)集團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青海西寧810006;2.青海省有色礦產(chǎn)資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青海西寧810006;3.青海省高原礦物加工工程與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青海西寧810006;4.江西理工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江西贛州341000)
斑巖型銅鉬礦的開發(fā)與利用是目前提取銅、鉬等金屬的重要途徑之一[1]。該類型礦床中銅礦物以輝銅礦、黃銅礦形式存在,鉬礦物一般為輝鉬礦,選別方法包括浮選法、重選法、磁選法等。
常見的銅鉬浮選分離原則流程主要有以下幾種[2-4]:①優(yōu)先浮選流程。主要用于原生鉬礦的選別,因該工藝中銅礦物抑制后較難被活化,故一般很少被采用。②半優(yōu)先混合浮選流程。此工藝先采用柴油等鉬的捕收劑將部分鉬礦物浮出,再用銅礦物的捕收劑進行混合浮選,得到銅鉬混合精礦,然后再分離。③混合浮選流程。采用銅礦物捕收劑進行銅鉬混合浮選,再進行銅鉬分離,此工藝常用于鉬品位較低的銅鉬礦。銅鉬分離過程中,由于輝鉬礦較銅礦物更易浮,大多數(shù)采用“抑銅浮鉬”的方式,銅礦物抑制劑的選擇是該工藝的關鍵。常用的銅抑制劑有諾克斯、氰化物、硫化鈉和巰基乙酸鹽等,其種類及用量的選擇根據(jù)礦石性質不同而異[5-6]。
青藏高原某特大斑巖型銅鉬礦資源儲量豐富,礦區(qū)海拔在4 300米以上,氣候環(huán)境較惡劣。目前該礦石中銅已得到有效回收,因礦石中輝銅礦和輝鉬礦均具有良好的可浮性[7],銅鉬分離困難,鉬資源未得到有效回收。為綜合高效回收礦石中銅、鉬等有價金屬元素,實現(xiàn)資源利用最大化,在系統(tǒng)的工藝礦物學研究基礎上,進行了選礦試驗,以期為該類型銅鉬礦的回收提供技術依據(jù)。
礦石主要化學成分見表1,主要礦物含量見表2。
注:帶“*”單位為g/t
由表1可知,礦石中銅品位為1.21%,含量較高,是主要回收的金屬元素;鉬品位為0.040%,可伴生回收;鐵、硫及砷的含量較低,分別為1.55%、3.64%和0.063%,對選礦指標影響較小。
由表2可知,該礦石中可回收的金屬礦物為輝銅礦和黃銅礦,礦物含量分別為1.33%和0.55%;輝鉬礦作為主要的鉬礦物,礦物含量為0.03%;脈石礦物主要為長石和石英,占總礦物量的77.40%。
該礦石中硫化銅中的銅占總銅的95.68%,硫化鉬中的鉬占總鉬的97.50%,結果表明銅、鉬主要以硫化物形式存在,易通過浮選方法回收。
輝銅礦中的銅占總銅的82.80%,是礦石中銅的主要賦存礦物,其粒徑較小,部分輝銅礦包裹黃銅礦,少量被石英、長石等脈石礦物包裹或邊緣連生,另有一部分與黃鐵礦連生。黃銅礦作為礦石中主要的原生銅礦物,粒度一般較小,主要和石英等脈石礦物連生。輝鉬礦是礦石中鉬的主要賦存礦物,主要以單體形式存在,呈條帶狀,嵌布粒度較粗。
由該礦石的工藝礦物學研究可知,礦石中銅、鉬礦物均是可浮性良好的硫化礦,且嵌布粒度較細。為此,對該斑巖型銅鉬礦石采用“銅鉬混合浮選—混合精礦再磨—銅鉬分離”工藝流程進行選別試驗。
2.2.1 磨礦細度試驗
磨礦細度不僅影響浮選效果,還決定選礦的主要成本[8]。在捕收劑 Z-200 用量 28 g/t、石灰用量1 000 g/t、2號油15 g/t條件下,進行了磨礦細度試驗,考察磨礦細度對混合浮選指標的影響,試驗結果見圖1。
由圖1可知,隨著磨礦細度的增大,混合精礦中銅品位逐漸降低,銅回收率先增加后小幅度下降,鉬品位則變化不大,鉬回收率先增加后減小。綜合考慮,確定混合粗選磨礦細度為-0.074 mm占55%。
2.2.2 石灰用量試驗
在硫化礦浮選體系中,石灰既可調漿,又可調控礦漿電位[9]。為考察石灰用量對銅鉬混合粗選的影響,固定磨礦細度為-0.074 mm占55%,捕收劑Z-200用量為28 g/t,2號油15 g/t,以石灰為pH調整劑進行了石灰用量試驗,結果見圖2。
由圖2可知,在石灰用量范圍內,pH值大小對銅鉬回收率影響較大,添加石灰后銅、鉬回收率均保持在80%以上。增加石灰用量,銅品位小幅度下降,鉬品位變化不大。綜合考慮,確定混合粗選石灰用量為1 000 g/t,此時礦漿pH值為8~9。
2.2.3 Z-200用量試驗
酯類捕收劑對斑巖型銅礦物具有良好選擇性與捕收能力,本試驗在磨礦細度為-0.074 mm占55%、石灰用量1 000 g/t、2號油15 g/t條件下,進行了常見酯類捕收劑Z-200的用量試驗,結果見圖3。
由圖3可知,隨著Z-200用量的增加,混合精礦中銅、鉬回收率均先升高后降低,銅品位逐漸降低。綜合考慮,確定Z-200用量為28 g/t。
根據(jù)混合粗選試驗的條件及結果,進行了1粗1精2掃的混合粗選閉路試驗,試驗流程見圖4,結果見表3。
由表3可知,在磨礦細度為-0.074 mm占55%、石灰用量1 000 g/t、Z-200用量28 g/t、2號油 15 g/t的條件下,經(jīng)1粗1精2掃的混合粗選,可獲得含銅26.51%、銅回收率92.46%,含鉬0.820%、鉬回收率86.51%的混合精礦。
鑒于輝鉬礦可浮性較輝銅礦好,本試驗采用“抑銅浮鉬”工藝,選用硫化鈉與高效抑制劑XKY-03組合抑制銅礦物,對混合精礦進行銅鉬分離試驗。
2.4.1 再磨細度試驗
由前文工藝礦物學研究可知,礦石中銅礦物粒徑較小,為使銅鉬礦物充分單體解離,更好地實現(xiàn)銅鉬分離,需對銅鉬混合精礦進行再磨。為考察再磨細度對銅鉬分離粗選精礦指標的影響,在煤油用量為5 g/t、組合抑制劑硫化鈉+XKY-03用量為(300+30)g/t條件下,進行了混合精礦再磨細度試驗,結果見圖5。
由圖5可知,隨著再磨細度的增加,鉬的回收率逐漸升高后基本保持不變,鉬品位變化不顯著,銅品位則是先下降后上升,綜合考慮,確定銅鉬分離粗選試驗中再磨細度為-0.045 mm占85%。
2.4.2 硫化鈉+XKY-03組合抑制劑用量試驗
抑制劑用量的大小影響銅鉬分離的效果,抑制劑用量過大會將抑制部分鉬礦物,抑制劑用量過小則難以有效抑制銅礦物。在再磨細度為-0.045 mm占85%、煤油用量為5 g/t的條件下,進行了抑制劑用量試驗,結果見表4。
由表4可知,隨著組合抑制劑用量的增加,鉬粗精礦中銅品位和回收率先降低后升高,鉬的品位和回收率則均維持在較高水平,綜合考慮,確定銅鉬分離粗選中組合抑制劑硫化鈉+XKY-03用量為(300+30)g/t。
2.4.3 煤油用量試驗
輝鉬礦浮選常用的捕收劑為烴類油[10-12],如煤油、柴油等。本試驗以煤油為選鉬捕收劑,在再磨細度為-0.045 mm占85%、組合抑制劑硫化鈉+XKY-03用量為(300+30)g/t的條件下,進行了捕收劑用量試驗,結果見圖6。
由圖6可知,隨著煤油用量增加,鉬粗精礦中銅品位逐漸降低,銅回收率在10%以下,鉬的品位和回收率則均維持在較高水平。當煤油用量增加至5 g/t時,鉬粗精礦中選別指標趨于穩(wěn)定,故確定煤油用量為5 g/t。
在銅鉬混合浮選和分離粗選條件的基礎上進行了全流程閉路試驗,試驗流程見圖7,試驗結果見表5。
由表5可知,試樣經(jīng)1次混合粗選、1次混合精選和2次混合掃選得到銅鉬混合精礦,混合精礦再磨進行銅鉬分離粗選,分離粗選精礦經(jīng)6次精選得到鉬精礦,1次分離掃選得到銅精礦,最終獲得含銅26.46%、銅回收率92.06%,含鉬0.071%的銅精礦,含鉬46.400%、鉬回收率75.40%,含銅1.28%的鉬精礦,實現(xiàn)了銅、鉬的有效分離,回收了有價金屬元素。
(1)礦石中銅品位為1.21%,含量較高,是主要回收的金屬元素;鉬品位為0.04%,可伴生回收;鐵、硫及砷的含量較低,分別為1.55%、3.64%和0.063%;礦石中可回收的金屬礦物為輝銅礦和黃銅礦,礦物含量分別為1.33%和0.55%;輝鉬礦作為主要的鉬礦物,礦物含量為0.03%;脈石礦物主要為長石和石英,占總礦物量的77.40%。
(2)輝銅礦是礦石中銅的主要賦存礦物,其粒徑較小,部分輝銅礦包裹黃銅礦,少量被石英、長石等脈石礦物包裹或邊緣連生,另有一部分與黃鐵礦連生。黃銅礦作為礦石中主要的原生銅礦物,粒度一般較小,主要和石英等脈石礦物連生。輝鉬礦是礦石中鉬的主要賦存礦物,主要以單體形式存在,呈條帶狀,嵌布粒度較粗。
(3)試樣在最佳的藥劑制度下,采用“銅鉬混合浮選—混合精礦再磨—銅鉬分離”的工藝流程,最終獲得含銅26.46%、含鉬0.071%,銅回收率92.06%的銅精礦,含鉬46.400%、含銅1.28%,鉬回收率75.40%的鉬精礦,實現(xiàn)了銅、鉬的有效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