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幾年前的春節(jié),我曾讀過一個故事……
一個老和尚養(yǎng)了一盆蘭花,他對這盆淡雅的蘭花呵護有加。在他的悉心照料下,蘭花長得十分健康,出落得清新可人。
有一次,老和尚要外出會友,便把這盆花托付給小和尚,請他幫忙照看。小和尚很負責(zé),像老和尚一樣用心呵護蘭花,蘭花茁壯地成長著。不想有一天突降暴雨,狂風(fēng)把蘭花吹翻砸壞了。小和尚看到一地的殘枝敗葉,十分痛心,也很害怕老和尚責(zé)怪他。過了幾天,老和尚回來了,小和尚向他講述了蘭花的事情,并準(zhǔn)備接受他的責(zé)怪,可老和尚什么也沒說。小和尚感到很意外,老和尚卻淡淡一笑,說:“我養(yǎng)蘭花,不是為了生氣的”。故事雖然簡單,但細細想來卻讓人動容。
盧梭說:“我們的悲傷,我們的憂慮和我們的痛苦,都是由我們自己引起的。你若抱怨,處處可抱怨;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
成功人士的首要標(biāo)志,在于他的心態(tài)。一個人如果心態(tài)積極,樂觀地面對人生,樂觀地接受挑戰(zhàn)和應(yīng)付麻煩事,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一位叫恩格的資深精神病專家,退休后寫了一本中文譯名為《唯一》的書。這是一本專門談醫(yī)治心理疾病的著作。書中介紹了三千多種治療方法和一萬多樣藥物??墒撬谝淮窝葜v中卻說,他書中的所有內(nèi)容只要四個字就能概括,即“如果、下次”。他解釋說,造成人們精神消耗和折磨的,不過是“如果”兩個字。比如“如果我考上大學(xué)”“如果我當(dāng)年不放棄的話”“如果我當(dāng)初能換一個工作的話”……針對這些各式各樣的“如果”,最終的辦法只有一種:將“如果”換成“下次”——“下次我有機會再去”“下次我決不放棄”……
將“如果”換成“下次”,并不是簡單的換詞,而是將“心態(tài)”換了。“如果”透露的只是消極的,甚至是懶惰的心態(tài),;而“下次”流露的卻是積極的、上進的心態(tài),展望的是未來美好的前景,對人大有裨益。其實,幸福和成功并不遙遠,將“如果”換成“下次”改變了你的心態(tài),幸福和成功將會在你眼前顯現(xiàn)。
我們改變不了環(huán)境,卻可以改變自己;我們改變不了事實,卻可以改變態(tài)度;我們改變不了過去,卻可以改變現(xiàn)在;我們不能控制他人,卻可以掌握自己;我們不能預(yù)知明天,卻可以把握今天。
確實,心態(tài)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