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茹
【摘 要】唐代的詩歌文化和古箏藝術(shù)都處在發(fā)展的巔峰時期。唐詩中有關(guān)古箏的形制、技法等描寫可以讓我們看到唐代古箏藝術(shù)發(fā)展特點,這種詩意的描寫也是我們研究唐代音樂文化的重要依據(jù)。
【關(guān)鍵詞】《全唐詩》;古箏藝術(shù)
中圖分類號:J632.32文獻標(biāo)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9-0059-02
古箏作為我國傳統(tǒng)的民族樂器之一,從先秦時期開始便有記載,后隨著歷史的不斷演變,到了唐代,我們可以從白居易的詩詞《鄧魴、張徹落第》中看到“奔車看牡丹,走馬聽秦箏”的情形,古箏已逐漸從僅供娛樂的小眾俗樂轉(zhuǎn)變?yōu)楸晃娜搜攀克矏鄣囊魳?。這時,古箏的器型、演奏技巧、曲目也都發(fā)展到了巔峰。唐代的詩歌文化也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之一,對于后人研究歷史、音樂、文化等都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在《全唐詩》中,關(guān)于古箏藝術(shù)的詩歌就有一百四十余首,這些詩歌中有描寫古箏器型、技法、箏樂藝人的,也有通過古箏來抒發(fā)感情的。通過對《全唐詩》中有關(guān)古箏音樂本體方面描述的梳理,我們也可以對唐代古箏藝術(sh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這對我們進一步研究唐代的古箏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幫助。
在形制方面,《風(fēng)俗通義》中有記載:“箏謹按《禮·樂記》:箏,五弦、筑身也?!盵1]箏在漢代的文獻記載中是五弦的形制,但是根據(jù)江西貴溪仙水巖崖墓已出土的文物——兩件箏的實物可知,自先秦開始甚至更早的年代,就有十三弦形制的箏。后隨著歷史的更迭,弦數(shù)也在不斷變化,魏晉時期多用十二弦箏,到了隋唐,十三弦箏開始得到廣泛應(yīng)用。
白居易的《夜聞箏中彈瀟湘送神曲感舊》“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2]李遠的《贈箏妓伍卿》“座客滿筵都不語,一行哀雁十三聲?!盵3]岑參的《秦箏歌,送外甥蕭正歸京》“汝不聞秦箏聲最苦,五色纏弦十三柱。”[4]劉禹錫的《夜聞商人船中箏》“大艑高帆一百尺,新聲促柱十三弦?!盵5]
在《全唐詩》中就有多首詩可以印證當(dāng)時古箏形制為十三弦。由此可見,唐代古箏的主流形制依舊沿襲了最早的箏的十三弦形制。
除了音色和音域的豐富,唐代古箏演奏的方法、形式也多樣。
權(quán)德輿的《古意》:“長筵映玉俎,素手彈秦箏?!倍鸥Φ摹杜汔崗V文游何將軍山林十首(山林在韋曲西塔陂)》:“銀甲彈箏用,金魚換酒來。”[6]李商隱的《無題二首》:“十二學(xué)彈箏,銀甲不曾卸?!盵7]古箏演奏不僅有“素手”不戴指甲的演奏方式,也有“銀甲”戴指甲的演奏方式。
韓愈的《感春三首》:“嬌童為我歌,哀響跨箏笛?!?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磬簫箏笛遞相攙,擊擫彈吹聲邐迤?!币灿涗浟斯殴~與笛、磬、簫等樂器組合演奏的形式。
這種多弦的形制,多樣的演奏方法和演奏組合,使得古箏藝術(shù)的音域、音色、音響效果更加豐富,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唐代古箏藝術(shù)的發(fā)展。
唐代,古箏藝術(shù)進入鼎盛時期,古箏的演奏技法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左手、右手的多種技巧得到發(fā)展。我們從唐代的詩中,也可以看到多種古箏的演奏技法以及對彈箏的描述。
如柳中庸的《聽箏》“抽弦促柱聽秦箏,無限秦人悲怨聲?!盵8]劉禹錫的《傷秦姝行》“斂蛾收袂凝清光,抽弦緩調(diào)怨且長?!盵9]對“抽弦”這個技法進行了描述,這個技法類似我們現(xiàn)在的撥弦、劃奏指法。
雍陶的《少年行(一作漢宮少年行)》“覓匠重裝燕客劍,對人新按越姬箏?!盵10]項斯的《送宮人入道》“旦暮焚香繞壇上,步虛猶作按歌聲?!盵11]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虛白亭前湖水畔,前后祗應(yīng)三度按”[12]。則是對左手的“按”彈技法進行了描述。在白居易的詩中還有三度音的按弦。
孫光憲的《浣溪沙》“輕打銀箏墜燕泥,斷絲高罥畫樓西。”[13]其中 “打”可能類似于我們現(xiàn)在古箏演奏中的拍弦技法。
白居易的《箏》“慢彈回斷雁,急奏轉(zhuǎn)飛蓬?!盵14]這里的“慢彈”“急奏”詮釋了唐代藝人在古箏演奏時處理同一樂曲中不同旋律速度的狀態(tài)。
張九齡的《聽箏》“悠揚思欲絕,掩抑態(tài)還生?!盵15]體現(xiàn)了古箏的掩抑技法。同時在白居易描寫古琴的《五弦彈-惡鄭之奪雅也》“第五弦聲最掩抑,隴水凍咽流不得?!币灿羞@一指法,說明在唐代,古箏與古琴的演奏技法是有類似的地方。
除此之外,還有“旋”“遏”“推”“捻”“挾”等技法。如盧綸的《宴席賦得姚美人拍箏歌(美人曾在禁中)》“微收皓腕纏紅袖,深遏朱弦低翠眉?!盵16]崔玨的《美人嘗茶行》“臺時卻坐推金箏,不語思量夢中事。”[17]李珣的《菩薩蠻》“捻得寶箏調(diào),心隨征棹遙?!盵18]崔顥的《渭城少年行》“雙雙挾彈來金市,兩兩鳴鞭上渭橋?!盵19]
唐詩中對古箏技法的描述,不僅讓我們見識到唐代古箏藝術(shù)發(fā)展的繁盛,演奏技法之豐富,也可以切身感受到唐代古箏藝人彈琴時的優(yōu)美姿態(tài)和高超的技藝。
王建的《宮詞一百首》“玉簫改調(diào)箏移柱,催換紅羅繡舞筵?!盵20]白居易的《云和》“非琴非瑟亦非箏,撥柱推弦調(diào)未成?!盵21]李嶠的《箏》“鈿裝模六律,柱列配三才。”[22]白居易的《偶于維揚牛相公處覓得箏箏未到先寄詩來走筆戲答》“玉柱調(diào)須品,朱弦染要深?!盵23]孟浩然的《宴崔明府宅夜觀妓》“調(diào)移箏柱促,歡會酒杯頻?!盵24]這些都是對古箏調(diào)弦、移調(diào)的描寫。丁承運老師也曾在研討會上提道:“日本傳到唐的箏譜《仁智要錄》中記錄了傳自陳隋至唐末的箏曲二百余首。也收錄了‘壹越調(diào)至‘羽調(diào)的特別的調(diào)子品。調(diào)子品即調(diào)弦法,《仁智要錄》的‘調(diào)子品涵蓋了調(diào)弦、弦合,是一個十分完美的調(diào)弦入弄體系?!?可見,在唐代,古箏藝術(shù)的律調(diào)理論以及調(diào)弦手法已經(jīng)發(fā)展得十分完善了。
在古代,詩歌這一文學(xué)體裁,不僅能為作者抒情言志,還能應(yīng)用于文人雅士娛樂唱曲中。我們可以從這種極具詩意的表達和有韻律的奏唱中了解到古箏藝術(shù)在唐代大致的發(fā)展面貌。這為古代古箏藝術(shù)的演變提供了重要的文學(xué)依據(jù)。我們只有從中不斷挖掘、不斷探究,才能將古箏藝術(shù)繼續(xù)發(fā)揚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風(fēng)俗通義》卷六《箏》
[2][清]彭定求等.全唐詩(增訂本)卷四五八[M].北京:中華書局,1999.
[3][清]彭定求等.全唐詩(增訂本)卷五一九[M].北京:中華書局,1999.
[4][清]彭定求等.全唐詩(增訂本)卷一九九[M].北京:中華書局,1999.
[5][清]彭定求等.全唐詩(增訂本)卷三六五[M].北京:中華書局,1999.
[6][清]彭定求等.全唐詩(增訂本)卷二二四[M].北京:中華書局,1999.
[7][清]彭定求等.全唐詩(增訂本)卷五三九[M].北京:中華書局,1999.
[8][清]彭定求等.全唐詩(增訂本)卷二五七[M].北京:中華書局,1999.
[9][清]彭定求等.全唐詩(增訂本)卷三五六[M].北京:中華書局,1999.
[10][清]彭定求等.全唐詩(增訂本)卷五一八[M].北京:中華書局,1999.
[11][清]彭定求等.全唐詩(增訂本)卷五五四[M].北京:中華書局,1999.
[12][清]彭定求等.全唐詩(增訂本)卷四四四[M].北京:中華書局,1999.
[13][清]彭定求等.全唐詩(增訂本)卷七六二[M].北京:中華書局,1999.
[14][清]彭定求等.全唐詩(增訂本)卷四五四[M].北京:中華書局,1999.
[15][清]彭定求等.全唐詩(增訂本)卷四八[M].北京:中華書局,1999.
[16][清]彭定求等.全唐詩(增訂本)卷二七七[M].北京:中華書局,1999.
[17][清]彭定求等.全唐詩(增訂本)卷五九一[M].北京:中華書局,1999.
[18][清]彭定求等.全唐詩(增訂本)卷七六〇[M].北京:中華書局,1999.
[19][清]彭定求等.全唐詩(增訂本)卷一三〇[M].北京:中華書局,1999.
[20][清]彭定求等.全唐詩(增訂本)卷二九七至三〇二[M].北京:中華書局,1999.
[21][清]彭定求等.全唐詩(增訂本)卷四四六[M].北京:中華書局,1999.
[22][清]彭定求等.全唐詩(增訂本)卷五九[M].北京:中華書局,1999.
[23][清]彭定求等.全唐詩(增訂本)卷四五六[M].北京:中華書局,1999.
[24][清]彭定求等.全唐詩(增訂本)卷一六〇[M].北京:中華書局,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