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佳燁
【摘 要】在歷代藝術家的描繪題材中,女性形象為其中較為主要的內容,在中國形象作品中,女性被稱為“仕女畫”,而在日本浮世繪中,女性形象被統(tǒng)稱為“美人畫”。兩國對于女性形象的名稱雖有較大差異,但二者間存在緊密聯系。中國在進行仕女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以主體表現為主要內容,而經過不斷的發(fā)展與演練,中國仕女畫已經在技法以及造型等方面融入本國獨有的民族特色。日本美人畫也在藝術的發(fā)展道路中逐漸具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
【關鍵詞】中國仕女畫;浮世繪;日本美人畫;藝術風格
中圖分類號:J2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9-0140-01
在亞洲藝術領域,日本與我國的古代藝術形式存在較多的相似點。結合歷史原因進行分析,出現此類情況的原因不僅為兩國距離較近,更是因為古代日本曾向我國學習、借鑒。就我國歷史中出現的繪畫形式而言,我國繪畫藝術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仕女畫,曾被日本學習,在日本繪畫的發(fā)展過程中,將仕女畫的一些特點融入其特有的藝術形式“浮世繪”中。本文即由實際情況及歷史發(fā)展,分析我國傳統(tǒng)仕女畫與日本浮世繪美人畫的形式。
一、仕女圖與美人畫的發(fā)展概況
(一)仕女圖的發(fā)展概況
仕女圖最早出現于我國湖南長沙,出現時間為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國時期作品《人物龍鳳帛畫》中已經對女性形象進行了具體描繪,畫中女子身著貴族富麗服裝,女子呈現虔誠祈禱動作。此幅作品雖未帶有較為成熟的技法,但為中國仕女畫的雛形。春秋戰(zhàn)國至兩漢時期,我國開始將女性形象作為繪畫題材進行大量創(chuàng)作,如《帝順妃娥皇女英》等。此類作品皆為仕女圖最原始的表現形式。仕女畫發(fā)展至晉代,具有較為明顯的提升,漢魏六朝,繪畫的主要內容開始為女性形象。由此可見,在戰(zhàn)國至魏晉南北朝近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都帶有仕女畫的影子,而仕女畫發(fā)展的鼎盛時期為五代十國,此時,顧閎、周文矩等不但對唐代仕女圖有著全面了解,還在此基礎上實現仕女圖設色以及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創(chuàng)新。仕女畫作品傳至宋元時期開始喪失唐代繪畫特點,而在繪畫質量以及數量等方面也開始呈現下降趨勢。明清時期,人物畫逐漸將仕女畫賦予新的含義,仕女畫也逐漸具有程式化特征。
(二)美人畫的發(fā)展概況
日本美人畫最早出現于《吉祥天女圖》以及《鳥毛立女圖屏風》作品中,《吉祥天女圖》中的女性形象與唐代貴族女性具有相似性,而在《鳥毛立女圖屏風》中,女性形象主要有六位,皆為貴婦,圖中女性身著中國傳統(tǒng)服飾并且形態(tài)各有不同。每位女性的妝容與我國唐代女子較為相似,皆以濃眉、花鈿為主,根據此兩幅作品的研究可知,作品帶有中國工筆仕女圖元素。中國佛教藝術安平時代的美人畫具有較大影響,而此時期的美人畫也逐漸開始形成其民族獨有的魅力。美人畫發(fā)展至鐮倉時代,已經具有較強的古典式風格,主要以“大和繪”元素為主。直到江戶時代前期,美人畫開始轉變其“大和繪”風格,畫壇開始以“光琳派”作為主流核心。
二、仕女畫與浮世繪美人畫對比
在表現手法上,我國傳統(tǒng)仕女畫與日本浮世繪中的美人畫具有一定的相同點。日本浮世繪美人畫從我國仕女畫中學習借鑒了很多內容,比如以書法形式進行用線方面的設計,在運用線條的過程中將線條的粗細、長短進行變化,結合抑揚頓挫、疏密有致的中國畫藝術特點,展現出繪畫人物的整體造型,在局部特征方面加以塑造。由此展現出的整體特征具有我國繪畫的特點。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日本浮世繪美人畫與我國仕女畫具有較多相似的地方,但隨著歷史變化,也存在一定的不同,具有各自的特色。在我國傳統(tǒng)仕女畫發(fā)展過程中,在被日本所學習后的朝代,持續(xù)且穩(wěn)定地實現了更多發(fā)展。如在用線表現人物特點的過程中,工筆特點逐漸趨于顯著,在面部、肌膚的繪制過程中更為細致,表現衣服紋路時與人物面部繪制具有明顯對比,更為厚重。而日本浮世繪美人畫在后續(xù)發(fā)展過程中,在人物頭發(fā)的描繪上多采用粗筆勾勒,用線具有兩頭細、中間粗的特點。在人物服裝的繪制過程中,由于兩國服裝不同,繪制也存在差異。我國古代絲綢服飾較多,繪制采用“游絲描”“鐵線描”混用,而日本由于和服厚重,在繪制過程中線條粗細不一,細膩與粗獷可能同時出現。
除此之外,在設色方面,我國仕女畫色彩需要經過較為復雜的處理,即“三礬九染”。經過此流程處理后,畫作具有豐富的層次變化,具有典型的古樸感。而日本浮世繪美人畫在設色方面則較“平”,平面型特點較重。色彩多平涂,在現代觀念中被認為“具有工藝性與裝飾性”。
綜上所述,我國繪畫與日本繪畫存在較多的相同點,但也存在不同點。以實際為例,在繪制人物時,我國畫家為了表現人物頭發(fā)、肌膚的特點,墨色輕且淡,能夠切實且精準地展現出頭發(fā)飄逸、肌膚柔嫩的感覺,日本繪畫也是如此,二者在設色方面均為面部和頭發(fā)線條細、淡,而服裝重墨勾勒??偠灾?,在發(fā)展過程中,二者形式較為相似,但實際過程中,由于各自發(fā)展存在不同,藝術形式均有各自的特點。
參考文獻:
[1]趙秀婷.中國傳統(tǒng)仕女畫與日本浮世繪美人畫的比較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8,(20):10.
[2]倪丹.我國傳統(tǒng)仕女畫和日本浮世繪美人畫的形式初探[J].美術教育研究,2016,(05):10-12.
[3]司笑寒. 中國傳統(tǒng)仕女畫與日本浮世繪美人畫之審美風格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