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植物紋樣及其在當代絲綢圖案的設計應用

      2020-04-10 06:42:47唐揚張毅單筱秋楊麗
      絲綢 2020年1期
      關鍵詞:圖案設計傳統(tǒng)紋樣

      唐揚 張毅 單筱秋 楊麗

      摘要: 漢代銅鏡上的植物紋樣是農耕社會背景下,中國本土早期的自然觀、宗教與漢代經濟政治、審美意識交融共生的產物。文章結合漢鏡的圖像資料,繪制植物紋樣的形態(tài),根據(jù)形態(tài)特征對漢鏡上植物紋樣的類別進行總結歸納,并從藝術設計審美的角度對它的布局功能、形神表達兩個方面進行探討,最后結合現(xiàn)代設計構成理論探究其在當代絲織品中傳承與應用。研究表明,漢鏡植物紋樣的類別主要包括四瓣紋、草葉紋、花卉紋、仙草紋四種,其造型概括抽象,構成多變,氣韻生動。設計實踐驗證,漢鏡植物紋樣可以通過現(xiàn)代設計在當代重新煥發(fā)活力,這對其他傳統(tǒng)紋樣融入當代生活有一定的理論參考價值。

      關鍵詞: 漢代銅鏡;植物紋樣;四瓣紋;草葉紋;傳統(tǒng)紋樣;圖案設計

      中圖分類號: TS941.2文獻標志碼: B文章編號: 10017003(2020)01010808

      引用頁碼: 011302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0.01.018

      Plant pattern and its design application in contemporary silk pattern: case study of bronze

      mirror in Han dynasty

      TANG Yang1, ZHANG Yi1, SHAN Xiaoqiu2, YANG Li3

      Abstract: Plant patterns on the bronze mirror in Han dynasty was a product of integrated view of nature, religion, and economic politics as well as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in Han dynasty under the context of farming society. Based on the image data of bronze mirror in Han dynasty, the forms of plant patterns were drawn. The categories of plant patterns on Han mirror were summarized according to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esides, the layout function, shape and expression of plant patterns were explo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 design aesthetics. Finally, the inheritance and application of plant patterns in contemporary silk fabrics were explored through the theory of modern design constitution.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types of plant patterns on the bronze mirror of the Han dynasty mainly include fourpetal pattern, grass blade pattern, flower pattern and fairy grass pattern. Their shapes are abstract and vivid, with variable compositions. The design practice verifies that the plant patterns on Han mirror can be revitalized in the contemporary way through the modern design method, which has certain theoretical valu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other traditional patterns into the contemporary life.

      Key words: Han bronze mirror; plant pattern; the fourpetal pattern; the grass blade pattern; traditional pattern; pattern design

      自齊家文化開始,銅鏡成為人們“昭察衣服觀容貌”的重要生活實用器具,經過歷史的淘洗,雖然銅鏡“昭衣容”的基本功能被新的技術、新的材質取代,而鏡背裝飾的花紋圖案因其構思精巧、刻畫精細、頗具時代特色而成為后世人探尋古人生活文化、審美情趣的重要窗口。漢鏡作為銅鏡史上承前啟后的一環(huán),以其特殊的材質得以大量保存至今,具有分布地域廣、存世量多的特點,是漢代植物紋樣的主要載體之一。一般認為,中國的植物紋樣經歷了萌芽、轉型、發(fā)展、興盛、普及五個時期[1],漢代位于植物紋樣由萌芽期步入轉型期的最后一個朝代,在魏晉南北朝外來紋樣形式源源不斷輸入并產生影響之前,是華夏民族近六千年以來最原始的自然觀、植物觀演變的結晶。在明晰漢代銅鏡植物紋樣的視覺形式之外,還可以結合現(xiàn)代審美對其傳承與延續(xù)進行思考,這樣漢代植物紋樣本身作為漢代意識文化的一部分,既是有形的、可辨識的,又是精神性的、內蘊的,有利于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IP,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當代對漢代銅鏡植物紋樣的研究主要從考古實物中獲取圖像資料并結合古籍文獻對紋樣進行綜合分析,大部分以單個植物紋樣(尤以柿蒂紋、草葉紋為主)為對象,或是通過分析其形制[2]、位置布局、所在銅鏡鏡銘[3]、使用場合[4]、組合形式等方面探討其命名,或是結合時代背景對其藝術特征、文化意義進行解讀[1]。一方面,當前研究對漢鏡上植物紋樣的綜合整理與歸納分類鮮有提及,這是本文首先要厘清的問題;另一方面,現(xiàn)今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理論研究領域,對漢鏡植物紋樣實現(xiàn)向當代設計延伸實踐涉及甚少。本文以上述研究成果為基礎,以漢鏡圖像為樣本,首先明晰漢鏡植物紋樣的類別及藝術表征,然后結合現(xiàn)代主流設計理論和設計實例為其在當代絲綢圖案中的傳承創(chuàng)新提供具體路徑。

      1漢代銅鏡植物紋樣的類別與形態(tài)

      漢代是中國多民族統(tǒng)一的繁榮時代,銅鏡形制復雜多變、布局精巧,作為銅鏡發(fā)展史上的第二個高峰期,漢代銅鏡承擔著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歷史重任。在這一時期,銅鏡的裝飾語言更加多元化,除了沿襲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動物、神話等裝飾題材,銅鏡上銘文、植物紋樣的比重也逐漸增加,豐富了銅鏡的文化內涵。根據(jù)植物紋樣的形態(tài),可將漢鏡上的植物紋樣分為四瓣紋、草葉紋、花卉紋和仙草紋。

      1.1四瓣紋

      一般將位于鈕區(qū)環(huán)繞鏡紐、狀似柿蒂的紋飾稱作四瓣紋,俗稱柿蒂紋,是漢代銅鏡上最為常見的植物紋樣。其基本形態(tài)表現(xiàn)為“一尖兩彎”,每一瓣中心向外凸起形成一個尖,葉片飽滿時尖較短、形態(tài)圓潤,葉片扁平時尖較長,兩邊彎曲凸出后內凹,四瓣兩兩相連。西漢時期,四瓣紋葉片呈“x”狀已較為固定,有少數(shù)葉片呈6瓣或者8瓣指向四周。

      漢代四瓣紋的形態(tài)經歷了如圖1[5]所示的四種變化。西漢早期,四瓣紋的形態(tài)表現(xiàn)為“一尖兩彎”;西漢中后期,四瓣紋的基本框線變化增多,曲線更為細膩豐富,六出、八出的四瓣紋主要出現(xiàn)于這一時期;到了東漢時期,四瓣紋在銅鏡整體裝飾中面積變大,形態(tài)更為夸張,結構更加復雜。

      1.2草葉紋

      草葉紋鏡是漢代銅鏡的一大類別。草葉紋作為銅鏡的主要植物裝飾,流行于戰(zhàn)亂剛平、以恢復農業(yè)發(fā)展為主的西漢早中期,主要位于銅鏡的外區(qū)。漢代銅鏡上出現(xiàn)了三種不同形態(tài)的草葉紋,為了方便辨別將其分為草葉紋Ⅰ、Ⅱ、Ⅲ,如圖2所示。

      草葉紋Ⅰ均由曲線構成(圖2(a))[6],是戰(zhàn)國時期的流行紋飾,被沿用至西漢初期。這一類草葉紋所在銅鏡整體紋飾繁縟嚴謹,構圖飽滿,均采用陽刻工藝,流行時間較短,截至西漢早期。結構上分為四層,樣式相對固定,狀似燃燒的火焰,這一類的紋飾也稱為火焰紋、花瓣紋。

      草葉紋Ⅱ(圖2(b))[6],是西漢時期流行的鏡種草葉紋鏡上的主要紋飾。有中軸,中軸兩端伸出兩個對稱的扇形葉片,葉片內填充平行線,曲直相間、粗細有序,狀似麥穗,形制相對固定,富有節(jié)奏與秩序感。根據(jù)葉片疊加數(shù)量又分為單層草葉紋、雙層草葉紋、三層草葉紋,中軸末端一般與內區(qū)邊框相連,或是在末端分出兩條曲線或止于一個點,使該草葉紋成為外區(qū)獨立的一個紋樣單位。

      草葉紋Ⅱ與草葉紋Ⅰ之間存在演變關系,在一枚西漢中期名為“與天無極”銘草葉鏡[7]中可以體現(xiàn)這一點(圖3)。該草葉鏡中,草葉紋由草葉紋Ⅱ與草葉紋Ⅰ共同構成,體現(xiàn)了設計者的巧妙構思。

      草葉紋Ⅲ(圖2(c))[7]也稱花葉紋,單個葉片形似嫩芽,與桃形花苞共同構成一個紋樣單元,結構較為簡單,組合形制多樣。它一定程度上還原了植物花葉的基本生物特征,漢鏡上多數(shù)被稱之為花瓣、花卉、草葉均可被分為這一類。

      1.3花卉紋

      該花卉紋為個例(圖4),源自江蘇盱眙市大云山江都王陵13號墓出土的“君子有方”銘花卉紋鏡[6],八尖角紋底座乳釘間飾花卉紋,在漢鏡上并不常見,花卉紋形制繁復,風格獨特。通過與湖北江陵馬山1號楚墓出土絲綢上的鳳鳥花卉紋[1]對比發(fā)現(xiàn),兩者有類似的幾何結構,試推測該花卉紋受到了楚風紋飾的影響,具體還需要進一步考證。

      1.4仙草紋

      東漢時期,神仙思想學說和光怪陸離的神話故事不斷豐富和發(fā)展,銅鏡裝飾整體更傾向于表達一個情景或是一個故事。如四乳羽人禽獸紋鏡[6]便描繪了一個羽人手持仙草引龍向前的場景(圖5)。這里的仙草紋隸屬神仙圖像系統(tǒng)的一環(huán),又稱靈芝紋,形制固定,常與羽人、西王母、四神等紋樣組合,呈現(xiàn)一枝出三果的形態(tài)。

      漢鏡植物紋樣以四瓣紋、草葉紋為主,還包括花卉紋、仙草紋。其中四瓣紋、仙草紋已經脫離了它原本植物紋樣的生物特征,前者逐漸演變成為一個符號,成為位于銅鏡鈕區(qū)內的固定紋飾,后者成為漢鏡仙界圖像系統(tǒng)的一部分,與漢代升仙不死的神仙崇拜息息相關。草葉紋雖然與現(xiàn)實中的植物有所差別,但仍保留了世俗植物的特征及植物的寓意。

      2漢代銅鏡植物紋樣的布局功能與形神表達

      2.1嚴謹對稱的布局與構成

      漢代銅鏡上的植物紋樣作為銅鏡紋飾的布局框架或填充元素,其功能可分為劃分紋樣區(qū)域,以及主導其他紋樣的構成兩種。

      受到青銅鑄造工藝的限制,漢代出土的大多為圓形銅鏡,也有極少數(shù)方形的銅鏡,直徑在7~25cm不等,鏡背分為鈕區(qū)、內區(qū)、外區(qū)、邊緣四個塊面。其中內外區(qū)以方、圓兩種形態(tài)為主,這為植物裝飾的表達限定了框架。在有限的布局框架中,植物紋樣的位置布局有兩種,一是位于銅鏡內區(qū)中心環(huán)繞鏡紐,二是位于銅鏡外區(qū)呈“×”或“+”狀,起到了規(guī)范題材多樣的主紋,使得紋飾整體疏密相間、條理反復,達到對稱均衡的形式美感的作用,如圖6所示,其中★代表四瓣紋,●代表草葉紋。

      漢鏡植物紋樣在漢鏡紋樣的整體結構上,有著劃分紋樣區(qū)域的功能。以圖7八龍草葉鏡[7]為例,該鏡為四瓣紋鈕座,四瓣紋的展開使得內區(qū)框架呈方形,四瓣尖指向方形外區(qū)的四個頂點,四個頂點處生出四枝草葉紋,將整個外區(qū)分成四份,以環(huán)飾四葉紋的四個小鏡鈕為頂點呈十字交叉,間飾對龍紋。此鏡借植物規(guī)范銘文與龍紋的位置分布,集中強調了儒家文化“忠信”觀念的重要性,是漢武帝即位之初執(zhí)行“獨尊儒術”的政治背景下的產物。

      植物紋樣也主導銅鏡紋樣的整體布局,主體動物紋樣、鏡銘等紋飾在此基礎上多作適形構成。適形構成是將元素經過變化后,組織在一定的植物紋樣形態(tài)內,即使去掉外形,仍具有外形輪廓的特點。如圖1中的“吾作銘”變形四葉獸首鏡[8]、“三羊”銘變形四葉獸首鏡[8],其中主要紋飾獸首圍繞四葉紋作適形構成,鏡銘在四葉紋內、外作適形構成,利用植物紋與獸紋、鏡銘等組成組合圖案,使紋飾呈現(xiàn)出一種既嚴肅又活潑、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形式,整體集規(guī)則與靈動于一體,具有鮮明的東漢時期藝術特色。

      2.2氣韻靈動的形神表達

      氣韻一詞的本意,指的是“既形象又超越形象的能夠彰顯事物本質的內在神氣和韻味”[9]。漢代銅鏡中植物紋樣多由陽刻形式呈現(xiàn)出粗細有序的線狀或面狀,注重對內涵的把握,不在意細枝末節(jié)的糾纏,通過聯(lián)想、通感等直覺能力,刻畫事物的神韻。綜觀其植物紋樣的形態(tài),主要構成元素均為曲線,左右呼應、上下穿插??梢娫谛沃粕?,漢代植物紋樣所展現(xiàn)的靈動,源于鑄造者巧妙地運用了連續(xù)不斷的曲線的變化效果,充分發(fā)揮了曲線的方向感、運動感和韻律美。

      漢鏡上植物紋樣氣韻流動的形神表達還體現(xiàn)在“取意不取其形,重意而簡其形”。細觀漢代銅鏡上的植物紋樣,雖形態(tài)樣式較多,但尚未有任意一個紋樣是指向某一種確切的現(xiàn)實植物,這也是造成學界對單個植物紋樣命名眾說紛紜的原因。如四瓣紋,一般俗稱“柿蒂紋”,亦有學者根據(jù)研究它的演變形態(tài)、使用場合、裝飾部位等因素論證其為“侯紋”[2]“蓮花紋”[4]等,然而這樣的名稱只適用于部分案例,因并未得到史料文獻驗證等原因爭論依舊,但其本質為植物紋的觀點得到了學界一致認同。自春秋戰(zhàn)國開始,四瓣紋便頻繁地出現(xiàn)在銅鏡紋飾中,到了漢代四瓣紋有了固定的圖式,它不再是某種植物形態(tài)的模仿,而是借助花形紋這一本質,糅合了史前至漢代多種宗教意識、哲學與社會文化,其意向復雜而深邃,具有流動性。3現(xiàn)代設計構成語法下漢鏡植物紋樣的設計創(chuàng)新作為現(xiàn)代設計的基本用語,設計構成一門研究設計中所涉及的各個要素的基本概念、組合規(guī)律、形式表達的綜合性學科[10]。

      本文以此為依據(jù),以漢代銅鏡中主要的植物紋樣四瓣紋為基本形,對其進行形態(tài)與色彩兩方面的圖案創(chuàng)新再造,形成新的設計單元,結合絲綢工藝的特征將其運用到當代絲織品設計中,為其在當代絲綢圖案中的設計創(chuàng)新提供思路。

      3.1形態(tài)設計

      從設計基本形數(shù)量的角度看,可將形態(tài)設計分為多個基本形的組合構成與單個基本形的形態(tài)構成。

      多個基本形的組合構成是指以兩個及以上的基本形為樣本,可以遵循分離、接觸、透疊、差疊、減缺、聯(lián)合、重合幾種關系變化。本文選用西漢中后期四瓣紋的兩種形態(tài)為基本形,依據(jù)上述七種圖形組合方式的定義對其進行設計組合(表1)。

      單個基本形的形態(tài)構成又可以歸納為兩種,一方面是保留基本形作為設計基礎元素,以平面構成形式變化為構成原理進行的組合設計;二是以基本形為基礎,通過分散與重構的三種變化形成新的設計基本形,再重新進行設計組合。

      3.1.1平面構成原理下的形態(tài)設計

      平面構成是設計構成的基礎,是在形式美法則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反復、近似、漸變、發(fā)散、特異等的形態(tài)變化,以便創(chuàng)造出新的視覺形象,其本質是不脫離基本形的框架,對其進行現(xiàn)代設計的新詮釋。本文以四瓣紋為基本形進行設計實踐研究,如表2所示。

      3.1.2分解與重構下的形態(tài)設計

      分解重構顧名思義,就是將原有的基本形進行分解,按照設計構成原理再次組合,組成新的形態(tài)[11]。這更有利于抓住事物的內部結構和特征,多角度觀察、剖析這個形態(tài)。一般來說分散重構的方法可歸納為錯位、分切、嫁接三種,本文以此為依據(jù)將漢鏡四瓣紋原形變形,如表3所示。

      3.2色彩轉化

      漢代銅鏡植物紋樣以漢鏡為載體,其色彩受限于載體的物理、化學屬性和拍攝時的客觀條件,因此本文試從兩個角度對其色彩進行再設計,以求全面性。1)采用控制變量法,以色彩構成原理為依據(jù),以青銅漢鏡為樣本,提取漢鏡四瓣紋一個顏色組合(其中包括明度不一的三個顏色A、B、C,一個點綴色D)以同一組圖案通過24色相環(huán)順時針方向對其進行鄰近色推移、中差色推移、互補色推移三種變化,形成新的視覺效果;2)以紡織流行色為顏色來源,對其進行色彩轉化。本文選取了珊瑚橘(PANTONE 161546 TCX)為底色,嘉年華紅(PANTONE 171564 TCX)、杰斯特紅(PANTONE 191862 TCX)為紋樣主色,孔雀艷粉紅((PANTONE 182045 TCX)為紋樣點綴色,采用流行色組合對其進行顏色重組,設計實踐如圖8、圖9所示。

      3.3在絲織物上的工藝呈現(xiàn)與綜合設計實踐

      蠶桑絲織是中國首創(chuàng)并大規(guī)模生產使用的傳統(tǒng)技藝,在華夏土地綿延數(shù)千年,是中華民族認同的文化符號[12]。從絲織品作為服用面料的角度來看,絲織物種類繁多,一般具有色澤細膩、柔軟輕薄、舒適爽滑、懸垂性好的優(yōu)點,結合絲織物的服用性能,可以采用平面應用、半平面應用、立體應用三種方式,實現(xiàn)漢鏡植物紋樣與絲織品的有效結合。

      平面應用是以保證絲綢原有質地為原則,以染色、印花工藝為主的絲綢圖案應用,平面應用不僅造價相對低廉,同時在最大限度地保護和發(fā)揮絲織物的表面光澤方面具有優(yōu)勢,是目前主要加工工藝之一。半平面應用是指通過增減面、輔料來呈現(xiàn)圖案,其主要的工藝包括刺繡和激光切割。從漢鏡植物紋樣的鑄造工藝角度出發(fā),漢鏡植物紋樣在漢代銅鏡上常以淺浮雕的形式出現(xiàn),環(huán)繞中心鏡紐形成一個略凸起的平面,或四周環(huán)繞陽刻線,或內部有寶石鑲嵌,半平面應用較另外兩種方式在還原漢鏡植物紋樣的鑄造工藝上更具有優(yōu)勢。其中刺繡的半平面視覺效果主要取決于輔料的選擇;絲綢面料易皺、不耐磨損,因此不宜在面料上頻繁分割,使用激光切割工藝時要格外注意毛邊的處理,如仿照蕾絲編織方法在毛邊處進行刺繡包邊,這樣也能使得圖案的視覺語言更為多樣化。立體應用主要是指以立體裁剪的方式,在絲綢服飾中加入漢鏡植物紋樣的形態(tài)特征,如領型、門襟、下擺處加入四瓣紋的形態(tài)等,使絲綢服飾呈現(xiàn)立體的圖案肌理。

      根據(jù)上述實踐理論,本文以西漢中后期四瓣紋為設計元素,通過分解重構、色彩轉化等設計方法的結合設計出了新的單元紋樣,并以數(shù)碼印花工藝為主[12],繪制了漢鏡植物紋樣在當代絲織床品與絲綢服飾中的兩組設計實例(圖10)。

      4結語

      中國古代制鏡、用鏡歷史悠久,漢鏡作為銅鏡發(fā)展鼎盛時期的代表之一,其鏡背的植物紋樣雖然類別較少,但整體簡潔抽象,極具氣韻,是中國本土紋樣的自然觀演化的見證,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研究漢鏡上的植物紋樣,不僅要分析研究其視覺表征,更要用現(xiàn)代的審美意識、設計思維將它融入本土服飾設計產品中去,一方面能提升現(xiàn)代服飾設計承載的文化底蘊,另一方面現(xiàn)代服飾設計又反哺漢鏡植物紋樣,讓優(yōu)秀傳統(tǒng)更好地回歸生活,得以延續(xù)。

      參考文獻:

      [1]張曉霞. 天賜榮華中國古代植物裝飾紋樣發(fā)展史[M]. 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0: 14.

      ZHANG Xiaoxia.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Patterns of Plant Motifs [M]. Shanghai: Shanghai Culture Publishing House, 2010: 14.

      [2]劉道廣. 所謂“柿蒂紋”應為“侯紋”論辨[J]. 考古與文物, 2011(3): 5861.

      LIU Daoguang, An argument that ‘Shidi motif should be called as "Hou" motif [J]. Archaeology and Cultural Relics, 2011(3): 5861.

      [3]梁鑒. 也談西漢草葉紋鏡[J]. 收藏家, 2004(4): 3842.

      LIANG Jian. On grass blade mirror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J]. Collectors, 2004(4): 3842.

      [4]張朋川. 宇宙圖式中的天穹之花:柿蒂紋辨[J]. 裝飾, 2002(12): 45.

      ZHANG Pengchuan. Flower of the sky: he lotus pattern [J].ZHUANGSHI, 2002(12): 45.

      [5]李零. “方華蔓長, 名此曰昌”: 為“柿蒂紋”正名[J].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 2012(7): 3541.

      LI Ling. A note on renaming persimmon calyx pattern based on inscriptions on two bronze mirrors dating to warring states period [J]. Journal of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2012(7): 3541.

      [6]徐忠文, 周長源. 漢廣陵國銅鏡[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3: 34,21,85.

      XU Zhongwen, ZHOU Changyuan. Han Guangling National Bronze Mirror [M]. Beijing: Cultural Relics Publishing House, 2013: 34,21,85.

      [7]王綱懷. 漢鏡銘文圖集:上冊[M]. 上海:中西書局, 2016:20,106,153,178.

      WANG Ganghuai. Hanjing Inscription on the Atlas Volume 1 [M]. Shanghai: Chinese and Western Book Company, 2016:20,106,153,178.

      [8]王綱懷. 漢鏡銘文圖集:下冊[M]. 上海:中西書局, 2016: 120, 308, 391.

      WANG Ganghuai.Hanjing Inscription on the Atla Volume 2 [M]. Shanghai: Chinese and Western Book Company, 2016: 120, 308, 391.

      [9]許大海. 漢代工藝設計思想[M]. 蘇州: 蘇州大學出版社, 2011: 6465.

      XU Dahai. Han Dynasty Craft Design Thought [M]. Suzhou: Soochow University Press, 2011: 6465.

      [10]萬軒, 劉琪, 孔曉燕. 設計構成[M]. 北京: 中國電力出版社,2008:2025.

      WAN Xuan, LIU Qi, KONG Xiaoyan. Design Composition [M]. Beijing: China Electric Power Press, 2008: 2025.

      [11]嚴加平, 李卉, 陳欣. 揚州寫意繡花鳥題材在中式毛呢服裝中的應用[J]. 毛紡科技, 2017, 45(6): 4852.

      YAN Jiaping, LI Hui, CHEN Xin. Application of Yangzhou freehand embroidery flowerandbird subject in Chinese woollen clothing design [J]. Wool Textile Journal, 2017, 45(6): 4852.

      [12]王巧, 宋柳葉, 王伊千. 數(shù)碼印花圖案及其在絲綢服裝設計中的應用路徑[J]. 紡織導報, 2019(3): 8285.

      WANG Qiao, SONG Liuye, WANG Yiqian.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digital printing in silk garments [J]. China Textile Leader, 2019(3): 8285.

      收稿日期: 20190430; 修回日期: 20191126

      基金項目: 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15AG004);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項目(文非遺發(fā)〔2017〕2號);江蘇省社科項目(16YSB007)

      作者簡介: 唐揚(1996),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服飾文化。通信作者:張毅,教授,zy519@hotmail.com。

      猜你喜歡
      圖案設計傳統(tǒng)紋樣
      工匠理念下圖案設計課程教學研究
      淺談服飾圖案設計中的數(shù)學化
      青年時代(2017年4期)2017-03-10 21:54:13
      圖案之于空間:概念性圖案設計課程教學實踐
      傳統(tǒng)紋樣在當今服飾設計中的運用
      廣彩傳統(tǒng)紋樣與現(xiàn)代服裝設計的詩意化整合
      紡織導報(2016年12期)2017-01-06 12:25:47
      裝飾圖案技法創(chuàng)意在教學實踐中的探索與研究
      傳統(tǒng)紋樣融入現(xiàn)代圖案設計教學研究
      中國傳統(tǒng)吉祥紋樣在現(xiàn)代室內設計中的運用
      試分析傳統(tǒng)紋樣對平面設計的影響
      戲劇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19:47:17
      淺議傳統(tǒng)紋樣與現(xiàn)代標志設計的碰撞與交融
      藝術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8:15:43
      玛曲县| 通海县| 长子县| 水城县| 青铜峡市| 白水县| 湟源县| 锦州市| 东乡县| 廊坊市| 南安市| 呼伦贝尔市| 平乡县| 响水县| 得荣县| 承德县| 伊春市| 贡觉县| 河东区| 仙居县| 玉环县| 凤城市| 永靖县| 偏关县| 元江| 勐海县| 颍上县| 临泉县| 雷州市| 鹤岗市| 克东县| 湖北省| 滨海县| 鲁山县| 仙桃市| 喜德县| 景洪市| 淮阳县| 蓬安县| 五家渠市| 嘉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