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琦蓮
(南京市高淳人民醫(yī)院 211300)
宮頸疾病屬于臨床婦科常見病與多發(fā)病,對患者的健康、生活危害嚴重。早期診斷宮頸疾病的類型與病癥程度對后續(xù)治療意義重大。目前臨床多以病理分析作為疾病診斷的金標準,但是此方式對患者造成傷害,操作不便利[1]。TCT 細胞學檢測是近幾年廣泛使用的宮頸疾病診斷方法之一,其全稱為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測,區(qū)別于傳統(tǒng)巴氏涂片法檢測,準確性更高,且對患者不造成傷害。本文以2019.1-2019.12 我院收治120 例疑似宮頸疾病患者為例,探究TCT 檢測方法的應用價值,內(nèi)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時間范圍為2019 年1 月-2019年12 月,抽選于我院接受宮頸疾病篩查的疑似患者120 例作為研究對象,年齡最小為22 歲,最大為79 歲,平均年齡(41.5±1.5)歲,其中95 例患者表現(xiàn)為白帶異常,17 例患者表現(xiàn)為接觸性出血,59 例患者表現(xiàn)為宮頸糜爛。此次研究所有患者均自愿配合參與,簽署同意書,且該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許可。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選擇TCT 細胞學檢測,首先指導患者采取膀胱截石位,固定雙腳后將擴宮器置入陰道內(nèi),適當擴張后置入窺陰器觀察宮頸具體情況,需保證能夠清晰觀察到患者宮頸的全貌。確定位置后將TCT 專用采集刷置入,對宮頸周圍的脫落細胞進行粘附,采集完畢后將另一把TCT采集刷通過平行角度置入宮頸內(nèi),在此過程中要保證刷毛進入到宮頸內(nèi)部,在推進刷子本體時一定要注意動作的輕柔,確認送入后開始緩慢旋轉采集刷,大約轉動5 圈至10 圈時輕輕將其取出,并將粘附的細胞置入專用保存液內(nèi)。要求將采集刷的刷毛全部推入保存液內(nèi),并快速旋轉,以此保證粘附的宮頸細胞能夠充分脫落。完成細胞保存后旋緊保存液瓶蓋,標記患者個人信息,并開展細胞學檢驗。如患者檢查結果為陽性,則需進一步采取活檢的方式復查[2]。
1.3 觀察指標 以病理分析結果作為金標準,對比TCT細胞學檢測與病理分析的準確率。TCT 細胞學檢測結果異常情況主要包括:ASC-H(宮頸不典型鱗狀上皮細胞-不除外高度鱗狀上皮內(nèi)病變)、ASC-US(無明確意義的非典型細胞的改變)、LSIL(低度鱗狀上皮內(nèi)病變)、HSIL(高度鱗狀上皮內(nèi)病變)。癌前病變CIN II、CIN III。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整理研究結果后錄入SPSS 18.0 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利用%、x±s 分別表示計數(shù)與計量資料,通過卡方值、t 值驗證,以p<0.05 表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次經(jīng)TCT 細胞學檢驗共發(fā)現(xiàn)陽性患者18 例,各異常情況診斷準確率與病理分析結果無明顯差異(p>0.05),具體見表1。
?
根據(jù)現(xiàn)代臨床研究顯示,我國宮頸病變的發(fā)生率逐年提高,不僅嚴重危害女性自身的身體健康,同樣也使得部分女性的生育能力受到影響。通常情況下宮頸病變即是指宮頸組織和周圍相鄰部位的病變,發(fā)病率較高的則包括炎性病變、腫瘤、外部損傷等,最嚴重的疾病便是腫瘤惡化的宮頸癌,不僅對患者宮頸功能造成嚴重影響,如未及時治療還可能累及周圍組織,甚至威脅到其生命。
目前國內(nèi)診斷宮頸病變的方法有很多種,其中應用時間最長的為宮頸刮片法,即利用宮頸刮片收集宮頸周圍和宮頸內(nèi)脫落的細胞,雖然具有一定效果,但不僅受外界分泌物影響較大,而且還會因操作問題造成宮頸黏膜損傷。液基薄層細胞(TCT)檢測是現(xiàn)代臨床推薦的方法之一,其是在宮頸刮片基礎上對采集器械進行革新,利用當下先進的制造技術獲得質地更為柔軟的毛刷采集器[3]。利用毛刷不僅可以增加與脫落細胞的接觸面積,且質地柔軟,不容易發(fā)生損傷宮頸組織的情況。同時采取細胞學檢測技術相較于傳統(tǒng)的巴氏涂片法準確率更高,且可重復性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