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久生
一憶起故鄉(xiāng)的水,竟感到是那么親切,那么歡樂。
我的故鄉(xiāng)在贛南紅土地上。是一個幾千人口的磨形村,寧靜而又充滿生機。村的周圍東有木塘河,南有唐江河,北有沙溪河,還有一條磨形河從村前流過,更有許許多多叫不出名字的溝溝、汊汊。不必多說,水是非常豐富的。水不僅多而且好,無論多深總能清澈見底。陽光折射出層層漣漪細細碎碎,美輪美奐。每到雨季,溝滿河淌,灣、河、溝連成一體,浩浩淼淼,儼然水鄉(xiāng)澤國。
幼年時,我經常到河畔溝邊拾青草喂魚。渴了,掬幾捧甘甜爽口的河水滋心潤肺;累了,跳到河塘里扎幾下猛子神清氣爽。水中鯽、鰱、鰍、蝦、蚌,應有盡有。因為水多,魚蝦也多,在物質生活貧乏的年代,能有魚蝦打打牙祭,也是件愜意之事。
父母離世,回鄉(xiāng)的次數屈指可數,但偶爾回故鄉(xiāng),我總要去看水。特別近年來,回去一次,水便少了一些。先是磨形河干了,再是木塘河也快干了。小河干了,它就被填平,零散種上了農作物。為了造地產糧,人們把靠近磨形河的責任田逐步向河里推進,使磨形河變得越來越窄,直至由窄到無。為了取水澆田,把磨形河和木塘河圍堵,再越挖越深,水越抽越少。僥幸的是,磨形河因靠近村莊,人們的生活還得用得著它的緣故被保存下來,盡管它越來越窄,越來越淺,已不再是河,只能勉強稱得上是一條小溪。今年春節(jié)前夕,難得回鄉(xiāng)慶賀同學喬遷新居,三十多年過去,我懷著急迫的心情再去瞻仰木塘河時,竟已是不堪入目、臭不可聞的小河污水。不見了緩緩流過的清清河水,不見了岸邊辛勞洗滌的姐和嬸……不見了開心戲水的頑童,更不見了悠哉游哉的魚蝦,不禁一股凄涼、一縷悲哀涌上心頭。
為了改變面貌,家鄉(xiāng)到處蓋起了新樓房、家具廠,只三十年的光景,故鄉(xiāng)的水從大到小,從小到無,從無到污,付出的代價是昂貴的。
如今,浩淼的、靈透的故鄉(xiāng)的水只能從記憶中找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