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劍平 編輯/甄知
近期,和醫(yī)務人員一樣,全體小伙伴們正面臨著一場突如其來、日益焦灼的戰(zhàn)斗。而這場戰(zhàn)斗,往大了說,就是人類和某種新型病毒之間的又一次對決。歷史追溯到公元前1100多年,古印度或古埃及第一次出現了因為天花病毒而造成的人類瘟疫。而在之后的3000多年的時間里,人類和病毒之間產生了無數的交集。每一次病毒帶來的災難,都讓人類世界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病毒是什么?病毒又在哪里?有哪些病毒?病毒如何致病?今天和大家分享與人類之間“剪不清、理還亂”的拜拉絲——病毒(VIRUS)。
事實上,病毒存在于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里。無論揮之與招之,它永遠都在。病毒很“懶惰”,且十分依賴宿主(各種生命體)。因此,它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才會具備生命特征。離開了宿主,它靠自身無法完成任何生命過程,既不能代謝養(yǎng)料,也不能產生能量,更不能作為其他生物的食物。因此,對于病毒而言,它生存的唯一方式就是感染宿主,然后利用宿主細胞的資源不斷地擴增自己的數量。
病毒,英文名Virus,音譯為“拜拉絲”,是一個介于生命體及非生命體之間的神奇物種。令人詫異的是,病毒既不是生物,亦不是非生物,更不在五界(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和動物)之中。
病毒顆粒很?。ㄒ约{米為量),大約是細菌大小的百分之一;結構簡單、寄生形態(tài)各異。只能通過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
結構上,病毒是由一個核酸分子(DNA和RNA二者只能選其一)與蛋白質構成的非細胞形態(tài)。病毒幾乎可以感染所有具有細胞結構的生命體,并通過感染進行自我復制。但有趣的是,病毒無法獨立生長和復制。
離開宿主細胞,病毒能以無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狀態(tài)存在,但會長期保持其侵染活力。遇到宿主細胞它會通過吸附、進入、復制、裝配、釋放子代病毒而顯示典型的生命體特征。部分病毒核酸還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組中,并誘發(fā)潛伏性感染。與所有生物一樣,具有遺傳、變異、進化的能力。
病毒進入宿主后是否能夠致病,取決于病毒數量、致病毒力以及宿主自身的抵抗力。根據不同的排列組合,可以分為以下幾種表現。
由于侵入機體的病毒數量較少、毒力較弱或機體的抵抗力較強,病毒在宿主細胞內增殖,但機體不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稱為隱性感染。隱性感染可使機體獲得對該病毒的特異性免疫,保護機體免受該病毒的再次感染。隱性感染雖不出現臨床癥狀,但病毒仍在體內增殖并向外界傳播病毒,成為重要的傳染源。
由于侵入機體的病毒數量較多、毒力較強或是機體的抵抗力較弱,病毒在宿主細胞內大量增殖,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稱為顯性感染。顯性感染根據感染持續(xù)時間長短,分為急性感染和持續(xù)性感染。
(1)急性感染。病毒侵入機體后,其潛伏期短、發(fā)病急、病程數日至數周,病后??色@得特異性免疫力,機體可通過自身的免疫機制把病毒完全清除出體外,如甲型肝炎病毒。
(2)持續(xù)性感染。病毒侵入機體后,在體內持續(xù)存在數月、數年,甚至數十年,機體可出現臨床癥狀,也可不出現臨床癥狀而長期帶有病毒,成為重要的傳染源。持續(xù)感染按病程、致病機制的不同,可分為三種。①慢性感染。病毒侵入機體后,長期存在于血液或組織中,機體可出現癥狀,也可不出現癥狀。在整個病程病毒均可被查出,如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肝炎。②潛伏感染。原發(fā)感染后,病毒基因潛伏在機體一定的組織或細胞中,但不復制增殖出具有感染性的病毒,此時機體既沒有臨床癥狀,也不會向體外排出病毒。在某些條件下病毒可被激活而急性發(fā)作,并可檢測出病毒,如單純皰疹病毒。③慢發(fā)病毒感染。經顯性或隱性感染后,病毒長時間潛伏在機體內,潛伏期可長達數月至數年,此時機體無癥狀也檢測不出病毒。一旦發(fā)病,則呈亞急性進行性加重直至死亡,如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
說一千,道一萬,真正能保證我們健康的是人類擁有一個完善的防衛(wèi)系統(tǒng),它不斷地監(jiān)視和清除來襲的病毒等病原體,如果這個系統(tǒng)出現問題,人體就會變得弱不禁風,這個防衛(wèi)系統(tǒng)就是免疫系統(tǒng)。
在過去的數千年中,各種病毒造成的疾病流行對人類世界產生了極為嚴重的影響。
公元前1100多年前,古印度或古埃及出現急性傳染病天花。公元前3世紀一前2世紀,印度和中國流行天花。公元165一180年,羅馬帝國天花大流行,1/4的人口死亡。6世紀,歐洲天花流行,10%的人口死亡。17、18世紀,天花成為歐洲最嚴重的傳染病,死亡人數高達1.5億。19世紀中葉,中國福建等地天花流行,據說清朝康熙皇帝小時候也感染了天花病毒。1900一1909年,俄國因天花死亡50萬人。15世紀末,歐洲人踏上美洲大陸時帶去了天花, 2000—3000萬原住民在約100年后只剩下不到100萬人,被史學家稱為“人類史上最大的種族屠殺”。
直到18世紀70年代,英國醫(yī)生愛德華·琴納發(fā)現了牛痘,人類也終于能夠抵御天花病毒。
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即將結束之際,一場流感奪去了2000萬到4000萬人的性命,這就是上世紀人們聞之色變的“西班牙流感”。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是人類歷史上最致命的傳染病,在1918年至1919年曾經造成全世界約10億人感染,2500萬到4000萬人死亡(當時世界人口約17億人);其全球平均致死率約為2.5%一5%,和一般流感的0.1%比較起來較為致命。其名字的由來并不是因為此流感從西班牙爆發(fā),而是因為當時西班牙有約800萬人感染了此病,甚至連西班牙國王也感染了此病,所以被稱為“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
1981年美國發(fā)現了首例艾滋病病例。目前,全球有超過3千萬名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2007年約有200萬人死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侵入人體后直接侵犯人體免疫系統(tǒng)。艾滋病病毒的迅速變異能力也給目前特效藥和疫苗研制工作造成了極大困難。
2002年底,中國廣東等地出現了多例原因不明的、危及生命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隨后,越南、加拿大和香港地區(qū)等地也先后報道了類似病例。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此類疾病命名為“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征(SARS)” 。隨后世界各國的實驗室都致力于發(fā)現這種疾病的病原體。香港大學最先于2003年3月22日宣布分離出一種未知的冠狀病毒。2003年4月16日,WHO在上述各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正式宣布一種前所未知的冠狀病毒,為導致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征的病原體,并命名為SARS冠狀病毒(SARS Coronavirus,SARS-CoV)。
世界衛(wèi)生組織于2003年7月5日宣布SARS流行結束,但后來又出現了一些散發(fā)病例和4次小規(guī)模爆發(fā)(其中3次爆發(fā)與實驗室傳播相關),世衛(wèi)組織宣布的最后一起SARS爆發(fā)于2004年5月18日結束,此后再未發(fā)現SARS冠狀病毒人間感染。SARS流行期間,在全球五大洲的26個國家導致至少8096人發(fā)病,其中774人死亡,病死率高達9.56%。
2004年初,禽流感席卷美國和亞洲部分國家,中國、日本、越南等國上百萬只家禽染病死亡,多人因感染病毒而去世。禽流感多發(fā)于鳥類中,主要由禽類傳播給人。目前,全球共有15個國家和地區(qū)的393人感染禽流感,其中248人死亡。中國從2003年至今有31人感染禽流感,其中21人死亡。至2005年,禽流感已造成全球超過1.5億只禽類被撲殺,63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00億美元。范圍波及至農業(yè)、旅游業(yè)等行業(yè)。世界銀行預言禽流感將造成全球經濟損失達8千億美元。
眼下,我們正在經歷的這場“新冠病毒”無疑會在這份不完全記錄上留下一個濃墨重彩的篇章。疫情終將被戰(zhàn)勝,但愿疫情之后,所有人懂得愛護自己,珍惜健康,讓人類與病毒之間的對決越少越好!回顧這一段段人類與病毒之間席卷全球的戰(zhàn)斗,這一次的新冠病毒注定不會是最后一次,只是希望下一次來得越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