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星,于新文*,張旭,李凡,劉燕,歐陽萱,文永志
(1. 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資源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91; 2. 陜西省漢中市留壩縣林業(yè)局,陜西 漢中724100)
根據第8次全國森林清查報告結果,我國人工林面積約占全國森林面積的1/3,承擔著重要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支撐和景觀文化服務功能。但是截至目前,我國人工林面臨著質量下降、生態(tài)功能退化、天然更新差等問題[1]。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有學者提出了人工林多功能經營技術[2],然而經營方法中模型的建立與驗證及經營方案的調整、經營效果的分析及動態(tài)監(jiān)測等都需要高時效性的林業(yè)數據作為支撐。為了滿足這些高時效性的林業(yè)數據的需求,無線傳感器網絡(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技術被用于林業(yè)中[3-5]。
WSN由微型控制系統(tǒng)、無線通信和數字電子融合而成的無線傳感器節(jié)點所構成,這些節(jié)點能夠通過傳感器感知周圍環(huán)境,并進行計算和通信[6]。常用的4G、Wi-Fi等無線通信技術由于高功耗原因不適宜在林業(yè)WSN中應用[7]。因此目前在林業(yè)WSN中應用較多的通信技術為低功耗的ZigBee技術。然而ZigBee通訊距離比較短,難以滿足大范圍覆蓋場景的需要[8-11]。
為了滿足低功耗、遠距離的物聯網需求,低功耗廣域網(low power wide area network,LPWAN)應運而生,LoRa(long range)為其代表協(xié)議之一,具有工作在非授權波段上、通信覆蓋范圍大、功耗低等特點,在農林行業(yè)WSN的應用中展現出巨大的潛力[12-17]。目前已有許多關于LoRa信號傳輸的研究。一些研究關注于LoRa自身的物理參數如載波頻率、發(fā)射功率、信號帶寬、天線高度、方向等對LoRa信號傳輸的影響[18];另一些研究則關注于環(huán)境因素如溫濕度[19]、坡度[20]等對LoRa信號的影響。
由于上述因素的影響,在城市環(huán)境中LoRa信號的傳輸范圍為5~10 km[21-22],在海洋環(huán)境中則為15~30 km[23]。而在一些植被覆蓋豐富的環(huán)境中,LoRa的通訊距離顯著下降,如在東南亞熱帶雨林中為200 m[24],在美國西部農場為300 m[18]。LoRa信號的傳輸能力在不同環(huán)境中表現出巨大的差異。
為了給基于LoRa的WSN在人工林中的合理部署打下基礎,有必要研究LoRa信號在人工林中的傳輸特性。桉樹(Eucalyptusrobusta)作為我國南方主要的人工林樹種,在廣西得到了大面積的種植[25],為此,在廣西選取桉樹人工林作為南方人工林的代表,測試LoRa信號在桉樹人工林中的傳播特性,探討天線高度、樹齡等因素對LoRa信號傳輸的影響,為基于LoRa的WSN在桉樹人工林中合理、高效部署提供基礎數據。
本次試驗選擇的區(qū)域為廣西東門林場(107°15′E~108°00′E,22°17′N~22°30′N),東門林場是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直屬的大型國有林場,場部位于崇左市扶綏縣東門鎮(zhèn),地形以丘陵臺地為主,地勢東南向西北傾斜,平均海拔400 m,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光熱充足,年均氣溫20~25 ℃,年降雨量1 000~1 200 mm,全場森林蓄積量251.6 萬m3,場內經營面積2萬hm2,場外造林面積超過22 000 hm2,是亞洲最大的桉樹基因庫、全國最大的桉樹苗木科研和生產基地。為了減小地形對試驗的影響,本次實驗選取的試驗點均為地形變化起伏較小、地勢較平坦的地區(qū)。
本次試驗使用的設備為成都惠利特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WIFI_LoRa_32產品,主要由ESP32控制芯片、SX1276 LoRa芯片、SSD1306 LED顯示屏、433MHz彈簧天線、鋰電池等部件構成。其中:ESP32為主控芯片,主要負責控制LoRa芯片;SX1276為LoRa芯片,主要負責LoRa信號的發(fā)送與接收;SSD1306為顯示設備;433 MHz彈簧天線的駐波比≤1.5,天線增益為3 dBi;電池容量為1 000 mAh,負責為整套設備供電。
由于433 MHz是我國常用的ISM(industrial scientific medical)免費頻段,而且相較于868 MHz,433 MHz載波頻率在林區(qū)環(huán)境具有更大的通訊范圍[26]。因此本研究采用的載波頻率是433 MHz。為了減小LoRa物理參數對試驗結果的影響,本試驗在參考他人研究結果下固定了LoRa物理參數[18],試驗所采用的LoRa物理參數如表1所示。本研究選擇小尺寸彈簧天線,以減小天線方向對試驗結果的影響,選擇了在溫濕度日變化較小的5月進行試驗,以減小溫濕度對信號傳輸的影響。在本試驗中選擇1.5 m天線高度和2.0 m天線高度兩種天線高度評估天線高度對信號傳輸的影響。
根據設備功能的不同,將設備分為發(fā)射端和接收端,并各自編寫了不同的處理程序:發(fā)射端設備每2 s發(fā)送一次數據,數據內容為1個從0開始的數值,每次發(fā)射成功后該數值加1;接收端設備則負責接收數據包并從數據包中提取信號強度指示值(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RSSI),然后將接收到的數值以及RSSI在OLED屏幕上顯示出來。
圖1 試驗環(huán)境 Fig. 1 Experiment environments
試驗選取了3種不同的環(huán)境:開闊環(huán)境、3 a林齡桉樹人工林、5 a林齡桉樹人工林(圖1)。在3林齡桉樹人工林中,桉樹的種植密度約為1 667株/hm2,平均胸徑為10 cm,平均樹高為15 m;5 a林齡桉樹人工林中桉樹的種植密度與3 a林齡一致,平均胸徑為12 cm,平均樹高為18 m。
在開闊環(huán)境中,將發(fā)射端固定,記錄天線高度和GPS坐標,然后移動接收端遠離發(fā)射端,并且固定接收端的天線高度為1.5 m,記錄移動端與發(fā)射端的水平距離以及RSSI。由于RSSI在前200 m內衰減很快,所以每隔20 m記錄1次,超過200 m后每50 m記錄1次,直到信號消失。每1個點測量10次,然后選擇平均值作為這個點的RSSI值。在開闊環(huán)境中選擇兩條方向相反的路徑進行了試驗,得到兩組實驗結果,分別用于模型的建立和驗證。
在桉樹人工林環(huán)境中,兩條路徑的方向相同,路徑之間的間隔約為20 m,同時與桉樹林人工林行向有約為45°的夾角,其他操作則與在開闊環(huán)境下一致,試驗示意圖如圖2所示。不同環(huán)境中的試驗路線圖如圖3所示。
圖2 桉樹人工林環(huán)境中試驗示意圖Fig. 2 Experimental schematic diagram in eucalyptus plantation
注:第1行為1.5 m天線高度時的路線圖,第2行為2 m天線高度時的路線圖;圖中點代表試驗中間隔一定距離選取的點,不同顏色代表兩組測試。圖3 不同試驗環(huán)境中的試驗路線圖Fig. 3 The test route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根據試驗得到的不同距離下RSSI變化數據,繪制在不同環(huán)境下RSSI隨距離變化的散點圖,如圖4所示。
圖4 不同環(huán)境中的實測RSSI Fig. 4 RSSI measured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無線信號強度從發(fā)射源開始隨著距離的增大而逐漸減弱,這一衰減過程是非線性的,損耗模型是反映信號衰減過程的分析方法,常用的理論模型為Shadowing模型[27],如式(1)所示:
(1)
式中:d為發(fā)射端到接收端的距離,m;d0為參考點與發(fā)射端的距離,m;P(d)為接收端接收到的信號強度,dBm;P(d0)為參考點處接收到的信號強度,dBm;n為路徑損耗指數,也稱衰減系數,是一個由環(huán)境定的值;ε為高斯隨機變量,其平均值為零,常予以忽略。
P(d0)主要受發(fā)射功率的影響,即在發(fā)射功率一定的條件下,P(d0)為一個定值。在ZigBee等信號測試中,d0一般選取為1 m,然而由于LoRa信號傳輸較遠,本研究選取的參考點距離為20 m,在開闊環(huán)境、3 a林齡桉樹人工林環(huán)境下、5 a林齡桉樹人工林環(huán)境下測得的P(d0)分別為-70,-71和-68 dBm,與理論一致。
當發(fā)射功率固定時,P(d0)可以看作一個固定值,由公式(1)可知:n值越大,信號在傳播過程中的衰減越大,傳播距離越近;n越小,信號傳播的衰減速率越小,傳輸距離越遠。
根據公式(1),將試驗數據代入到公式中利用SPSS軟件對路徑損耗模型進行擬合,結果如表2所示。在3種環(huán)境中, LoRa信號的RSSI隨著距離的增大而不斷減小,信號的衰減都符合Shadowing模型,模型的R2介于0.886~0.982。在開闊環(huán)境,1.5 m天線高度時模型的R2值最大為0.982,在5林齡桉樹人工林環(huán)境,1.5 m天線高度模型的R2值最小為0.886。環(huán)境越復雜,傳播路徑上受到更多因素的影響,致使RSSI產生波動。這與2.4 GHz無線信號的傳輸情況一致[28]。
表2 不同環(huán)境下模型n值以及模型精度Table 2 The value of n and the precise of the model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為了驗證上述模型,利用試驗中獲取的另一組數據對模型精度進行評估。計算反映實測數據波動大小的均方根誤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和決定系數R2,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環(huán)境下實測數據與預測模型計算結果比較Table 3 Result comparison between measured and computed data for different environments
驗證數據表明,模型的RMSE值為3.522~6.872,R2為0.780~0.961,在開闊環(huán)境中,2 m天線高度時的R2最小,為0.780。出現這一結果的可能原因是距離太長導致距離的測量誤差較大,從而造成了模型精度較低。
根據表3和公式(1)繪制了1.5和2.0 m兩種天線高度下,開闊環(huán)境、3 a林齡桉樹人工林、5 a林齡桉樹人工林3種不同環(huán)境中LoRa信號的路徑損耗模型,如圖5所示。從圖5可以看出,在兩種不同天線高度下,3種環(huán)境中LoRa信號的RSSI均隨距離的增大不斷減小。當天線高度為1.5 m時,LoRa信號在開闊環(huán)境下、3 a林齡桉樹人工林和5 a林齡桉樹人工林中的傳輸距離分別為1 300,950和800 m;而當天線高度為2.0 m時,傳輸距離分別為1 600,950和800 m。
開闊環(huán)境中LoRa信號的傳輸距離最遠,即路徑損耗模型中的n值最小,信號衰減得最慢。開闊環(huán)境中的路徑損耗指數n可以作為當地氣候條件當前LoRa PHY參數所對應的理論傳輸n值。而在3 a林齡桉樹人工林與5 a林齡桉樹人工林的傳輸距離要明顯低于開闊環(huán)境中的傳輸距離,即路徑損耗模型中n值要明顯大于開闊環(huán)境中的n值,信號衰減更快。
比較圖5中開闊環(huán)境1.5 m天線高度和2.0 m天線高度的路徑損耗模型曲線可以看出,在開闊環(huán)境中,當天線高度為1.5 m時,傳輸距離為1 300 m;而當天線高度為2.0 m時,傳輸距離增大到1 600 m。這說明當天線高度增大時,路徑損耗模型中的n值減小,信號衰減速率減慢,傳輸距離更遠。
圖5 兩種天線高度下不同環(huán)境中的路徑損耗模型 Fig. 5 Path loss model at two antenna heights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比較桉樹人工林環(huán)境中,兩種不同高度的路徑損耗模型曲線,發(fā)現它們幾乎重合,所求的模型n值也相差不大,信號衰減速率較一致;在相同距離上,1.5 m天線高度與2.0 m天線高度上的RSSI相差不大,且最終傳輸距離也相同。
LoRa信號的傳輸受到LoRa自身物理參數與環(huán)境的多重影響,傳輸情況隨著環(huán)境以及不同的參數設置而異。
在桉樹人工林中,LoRa信號的傳輸距離要明顯低于在開闊環(huán)境中的理論傳輸距離,說明LoRa信號的傳輸受到桉樹人工林環(huán)境的影響,驗證了LoRa信號傳輸受傳播介質影響這一結論[20,24,29],體現了本研究的必要性;研究發(fā)現LoRa信號在桉樹人工林中的傳輸距離要大于在熱帶雨林環(huán)境中[29],主要是由于桉樹人工林環(huán)境中林下植被較少,且天線選取的高度均位于樹干部位,受植物冠層的影響要小于在熱帶雨林環(huán)境中,而在熱帶雨林環(huán)境中,林下植被較多,且多為闊葉樹種,樹葉對信號遮擋作用較強,信號衰減得更快。
在開闊環(huán)境中,選取1.5和2.0 m天線高度時,隨著天線高度的增加,傳輸距離增加。這與在海洋等開闊環(huán)境下取得的試驗結果一致[23]。造成這一結果的可能原因是:隨著天線高度的增加,減小了地面因素對信號傳輸的影響,導致n減小,信號衰減減弱,傳輸距離也得到了增加。在開闊環(huán)境中,在500及900 m處出現較大峰值,這表明信號傳輸收到了較強的干擾,具體原因尚不明確,猜測可能與實驗場地中行駛汽車的干擾有關。
在桉樹人工林中,1.5和2.0 m天線高度情況下,隨著樹齡的增加,n值越大,信號衰減更快、傳輸距離也更短,而天線高度的變化對信號傳輸的影響則不明顯。這種現象的可能原因是:在桉樹人工林環(huán)境中,LoRa信號傳輸主要受到樹干的影響。當天線高度相同時,在不同林齡林分中,由于林齡較小的林分樹干平均直徑較小,樹干的遮擋作用也較弱,因此信號衰減速度較慢,傳播距離也更遠。當天線高度不同時,由于1.5和2.0 m處桉樹人工林樹干直徑變化不大,遮擋作用相似,信號傳輸情況也較一致,導致天線高度對LoRa信號傳播影響較小,因而不同天線高度情況下信號的衰減與傳輸距離變化較小。
在實際應用中,當在與本研究環(huán)境類似的廣西桉樹人工林環(huán)境中進行LoRa無線傳感器網絡架設時,可以直接使用本研究得到的環(huán)境因子n,同時測量得到參考點處的RSSI值(與發(fā)射功率有關),再根據接收端所能接受到的最小RSSI,利用路徑損耗模型來估算出LoRa信號的最大傳輸距離,從而確定出LoRa節(jié)點之間的有效通信距離。
本研究主要針對南方桉樹純林中相同密度不同林齡、不同天線高度的LoRa信號傳播進行研究,而在人工林無線傳感器網絡LoRa節(jié)點的部署中,必然涉及南北方不同優(yōu)勢樹種、不同種植密度、不同林下環(huán)境、不同坡度、不同溫濕度等問題。而且由于疏伐等原因,人工林栽植密度要大于成熟期密度,因此有必要針對南北方差異以及不同樹種、不同密度、不同林下環(huán)境、不同坡度、不同生長期的林分進行無線信號的傳播特性研究,從而為人工林無線傳感器網絡LoRa節(jié)點部署提供更可靠的依據。
為了解LoRa信號在人工林的傳輸情況,為LoRa節(jié)點在人工林中的部署打下基礎,對LoRa信號在桉樹人工林中的傳輸特性進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1)LoRa信號在桉樹人工林中傳播時,相較于其在開闊環(huán)境下,路徑損耗模型中的路徑損耗指數n更大、信號衰減更快,最大傳輸距離更短,桉樹人工林對LoRa信號的傳播有明顯的阻礙作用。
2)當天線高度位于1.5與2.0 m天線高度時,LoRa信號在桉樹人工林環(huán)境中進行傳輸時,天線高度對其傳輸影響較小,而受桉樹樹齡的影響較大。
3)桉樹樹齡越大、樹干直徑越大,LoRa信號受到的阻礙越嚴重,信號衰減更快,傳輸距離也更短。
4)在與本研究所類似的環(huán)境中進行LoRa無線傳感器網絡建設時,可以使用本研究所得到的路徑損耗指數n,快速、便捷地搭建林業(yè)物聯網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