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為什么以“京”稱之呢?“京”最初是一個地名,后來才用來指稱國都、首都。這一點為現(xiàn)代語言學家楊伯峻所發(fā)現(xiàn)。他在所編著的《春秋左傳注》中說:“京本周祖公劉所居之地名,《詩·大雅·公劉》‘篤公劉,于京斯依是也。其后鎬京、洛邑俱亦稱京。”“京”,初有二意:其一,從字義看,“京”為高地;其二,作為地名,“京”為豳地的一個地方。綜合二意,“京”為豳地的一個高地。周武王滅商后,定都鎬,也稱“鎬京”。此后,“京”逐漸由一個地名演變?yōu)閷Χ汲堑囊话惴Q呼。
世界如此未知
科學發(fā)展到今天,我們看世界完全像盲人摸象一樣,我們看到的世界是有形的,我們自己認為它是客觀的世界。其實我們已知物質的質量在宇宙中只占4%,其余96%的物質的存在形式是我們根本不知道的,我們叫它暗物質和暗能量。
那么盲人摸象般地認識世界是科學嗎?一定是科學。每個人摸的都是客觀存在的,只是我們不知道摸的是象的后背,還是尾巴,還是耳朵。我認為人類的認知極限就在于,我們是一堆原子,我們處在宏觀世界,但我們希望隔著兩個世界去看超微觀世界。那是一個最美好的、極其美妙的世界。
古代“圖書館”
是個啥樣
2019年是國家圖書館建成110周年。中國古代雖然沒有近現(xiàn)代意義上的圖書館,但是藏書機構卻早已有之。據記載,周代的藏書機構叫“藏室”。西漢的“藏書樓”有石渠閣和天祿閣。學者劉向曾對天祿閣的藏書進行校正整理。其子劉歆在父親研究的基礎上編出了第一部國家藏書目錄《七略》。魏晉時代,社會動亂,但圖書搜集、整理仍有推進。晉元帝時,著作郎李充造《四部目錄》,確立了經、史、子、集四分法體系。唐代,隨著雕版印刷術的發(fā)明,圖書進入了大發(fā)展時期,藏書機構不斷擴大。北宋初年,最大的藏書機構是史館、昭文館和集賢院,宋太祖時藏書4萬多卷。明清時期,紫禁城里的皇史宬、文淵閣等處都收藏古籍?!端膸烊珪肪幊珊螅逋⒃谌珖鞯匦藿耸詹亍端膸烊珪返酿^閣,它們和紫禁城的文淵閣合稱“七閣”(文淵、文津、文源、文溯、文宗、文匯、文瀾)。這一時期,私人藏書也達到高峰。明代寧波范欽的藏書樓天一閣是現(xiàn)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機構,建于嘉靖末年,原有藏書7萬多卷。清代珍藏《四庫全書》的幾座館閣,都是以天一閣為模板修建的。
豐子愷說“豐”
在一次宴會上,有位錢莊商人到豐子愷面前問:“貴姓?”豐子愷回答:“敝姓豐。咸豐皇帝的‘豐?!鄙倘寺牶蟛唤?。豐于是又補充說:“五谷豐登的‘豐!”商人仍茫然。
豐先生見此情況,只好取筆寫在紙上。商人一看恍然大悟:“啊!不錯不錯,匯豐銀行的‘豐!”
豐先生自我調侃說:“不錯不錯,匯豐銀行確實比咸豐皇帝時髦,也比五谷豐登通用。以后別人再來問我姓時,我便這樣回答?!?/p>
聶守信改名聶耳
聶耳原名聶守信。他的音樂感覺相當敏銳,同事們說,從他耳朵進去的,沒有不能從他嘴里唱出來的。久而久之,大家都叫他“耳朵”了。
有一天,聯(lián)華影片公司開同學會,聶守信表演了一個三十六行無所不包的節(jié)目,逗得大家大笑。會后,聯(lián)華總經理送了他兩件禮物,落款把他稱作“聶耳博士”。
從此以后,聶守信才知道“耳朵”這個名字是叫定了。他說:“他們硬要把一只耳朵送我,也好,也好,四只耳朵連成一串,不是像個炮彈嗎?”從此,他的名字改成了“聶耳”。
李四光添“光”
地質學家李四光,原名李仲葵。他在14歲時便以優(yōu)異的成績獲準公費留學日本,可是他在填寫登記表時誤將年齡“十四”填入了姓名欄內。由于表格不好換,他急中生智,將“十”字加上幾筆改成了“李”字,“四”字卻無法再改。但是叫“李四”這名字不好聽又沒有意義。怎么辦?
他一抬頭,看到中堂大匾上有“光被四表”四個大字,這四個大字是形容盛德善行遠播四方的,于是他靈機一動,在“李四”后面加上一個“光”字,后來便叫李四光。
從“知行”改“行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名陶文俊,他年輕時信奉王陽明“知是行之始”的哲學思想,于是改名陶知行。后來,他通過教育實踐認識到自己年輕時信奉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錯誤,轉而篤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于是把名字改為“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