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空間,既是學校的硬件也是軟件,對外展示形象,向內滿足學習需求,只有開始沒有結束。一個空間在建造意義上的告一段落,恰恰是全新的開始,即“生長”思維。教育空間中自古以來就有“非正式學習”,而現代學校中“非正式學習空間”更重視在公共空間規(guī)劃更多的設施設備,以滿足社交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的不同需求。
【關鍵詞】學校建筑;非正式學習空間;最美的生長
【中圖分類號】G627【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6009(2020)10-0044-02
【作者簡介】朱燕芬,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湖塘橋第二實驗小學(江蘇常州,213161)校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
一所有靈魂的學校,處處充滿著生命的律動,建筑關照到人性,才能與文化融合,才會高度契合學校的教育哲學、教師的職業(yè)追求和學生的身心發(fā)展。
學校空間由正式學習空間、非正式學習空間以及混合空間(包括對話交流空間)整合在一起。所以,對我們的感官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不管是墻面的色彩,還是光源的品質,空氣的質量和溫度,有完美的非正式學習空間的學校,具有靈活性,能順應多種教學模式、學習方式和組群規(guī)模,能從學習空間的角度、學習空間的搭配以適應不同學習的需求,從而帶給學生最生態(tài)、最直接、最舒適的體驗。
1.非正式學習空間,教育哲學的落地生根。
校長的空間領導力,詮釋了教育哲學的落實與變遷。筆者對建筑設計一向比較敏感,很喜歡日本的民宿,干凈、整潔,小巧而精致,很有設計感,因此欣賞日本建筑大師安藤忠雄的建筑設計理念———讓美麗的光線與生活的體貼等元素融入建筑空間。所以,在校園空間改造的時候,融入這種與自然的息息相通的理念,彰顯學校的教育哲學———“教育即生長”,讓校園建筑空間能夠敘說校園生活的動人情節(jié),讓學生獲得秩序感、場所感、參與感,在不經意間打動人心,從而影響一個人,或者一所學校的品性。
2.非正式學習空間,育人目標的直觀體現。
建筑在本質上是視覺和空間的符號,它以各種方式組織內外空間,并以自身的客觀實體和外在表現折射出對學?,F實生活的理解和認識。我校由于最初的建筑布局的固定化,在改造空間時,基于“活潑潑”這個育人目標,將整個學校打造成學習社區(qū),靈活的家具元素以及允許學生移動家具的規(guī)定,可以滿足學生按自己的需求,設置個性化的學習空間。學生在這里,可以找到或者互動,或者安靜,或者專注的學習環(huán)境。
3.非正式學習空間,校園地域的文化表達。
2016~2017年,學校在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啟動了學校停車場的改建,真正實行人車分流的同時,辟出秘密花園,從而享受晨曦和黃昏中的一路花香,豐盈內心;改造校園,補充經典故事,提供三四年級學生大課間活動空間,拓展內心視野;改造五樓閣樓,創(chuàng)建一個觀摩教室和一個烙畫工作坊,豐富動手實踐;創(chuàng)建“拾光里”,師生交流研討,從而發(fā)現最美的生長,豐潤內心世界;投入較大經費改造整個學校網絡,創(chuàng)建“E學習空間”,隨時隨地無時空學習,豐富學習生活。
學校重點打造3大空間,重在重設、變革和對學生的長期影響。滿足5個元素:師生共為設計者,支持建構與創(chuàng)造,自然合作與協(xié)同,無處不在的分享與展示以及安靜與自主,從而讓每一個空間都具有生長性、存在感。
1.變“過渡空間”為“專業(yè)學習社群”。
如今,學生的學習不再是簡單的信息記憶,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造力和有效溝通等素養(yǎng)成為學習的重點,這種深層次學習意味著教師要放棄控制權,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空間替代以教師為中心的學習教室,這就使得我們需要關注學習者的空間需求,讓學生走出教室,讓學習隨時隨地發(fā)生。其實,良好的非正式學習空間也可以營造更好的學習氛圍,改善教學形式,為學習者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提供客觀條件。
2.變“個體娛樂行為”為“群體娛樂行為”。
20世紀70年代,大部分學生的娛樂方式是和同齡孩子一起玩,一起消磨休閑時間,在共同玩耍過程中獲得娛樂的體驗。20世紀80年代,電子游戲逐漸進入普通家庭,和學生近距離接觸,到如今,學生的娛樂時間,已經大量使用Ipad、互聯網來進行娛樂與玩耍,而這過程中,學生的社交能力在弱化。今天的學校都在不斷壓縮學生的娛樂空間,安全性已經成為我們必須要考慮的問題。獨生子女政策變大家庭為小家庭,使得群體娛樂的可能性減少。
3.變“嚴肅學習”為“詩意混搭”。
設計可以超越現實。校園空間的改造,可以率先突圍,逆推教育變革。如今的社會,信息、創(chuàng)新、網絡早已顛覆了舊的生產方式,教育也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個體發(fā)展,不同的教學模式對校園空間有著不同的需求。素質教育要求校園空間有判斷的多標準和功能的多元化,對話式教育對校園空間有更高的要求,研究性課程要求整合正式學習空間和非正式學習空間,將學習區(qū)、研究區(qū)、交流區(qū)、展示區(qū)、故事區(qū)等統(tǒng)整在一起,形成“多項互動學創(chuàng)結合”的詩意混搭。
4.變“固定場所”為“講述學校生命故事”。
學校馬莉老師是一位英語老師,是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有激情,有理想,有創(chuàng)意,她的筆名叫田字格。學校為她裝修了一間童詩工作坊,七彩靚麗的窗簾,炫紫夢幻的甜甜圈,整墻充滿想象的童詩,讓她在詩的田字格里盡情遨游,帶著學生每天寫,在微信圈時刻交流,一有靈感,一有收獲,一有創(chuàng)意,就跑來和筆者交流分享,筆者也感受到她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