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毓琴
摘?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注意力與教學效率密切相關.小學生活潑好動,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長時間如此,就會使小學生養(yǎng)成不好的學習習慣。對此,教師需要提高低年級學生的課堂注意力,針對其特點,發(fā)揮相應的指導作用,使用多元化的教學風格,激發(fā)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本文分析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吸引低年級學生注意力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活躍氛圍;鞏固所學;提高學習效率;運用于生活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01-048-2
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由于學生的年齡較小,難以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聽課,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重視學生傾聽習慣的培養(yǎng),要注重從多方面、多角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每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文學習的活動中。
一、小兒歌、手指操,活潑的語言活躍氛圍
小學低年級的孩子天性好動,若想讓他們40分鐘都跟著老師的思路走,很難做到。怎樣才能做到讓孩子對于枯燥的語文學習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并愿意自己進行主動的學習呢?我想,只有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才能讓孩子迅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
《小猴子下山》是部編版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中的一篇童話故事。在教學導入的時候我采用做做手指操來引出課題?!靶『矧T車騎得歡,跨過了河,翻過了山,前轱轤扁,后轱轆彎,一下撞上了電線桿?!被顫娪腥さ氖种覆僮尯⒆釉谏险n前先動起來,活躍了課堂的氛圍,讓他們有了一個較輕松的學習氛圍。同時《小猴騎車》這節(jié)手指操同課文中的“小猴”可以相聯(lián)系,讓這只“小猴”走出課本,直接來到我們的課堂中。這樣一來對于接下來小猴子下山所發(fā)生的故事,孩子們就會更有興趣去了解、去學習。
這篇課文雖然結構清晰,內容簡單,但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篇幅較長,且課文中有部分生字比較難記。其中有一個重難點就是要孩子能夠清楚地了解“掰、扛、扔、摘、捧、抱”的意思,能夠對這些動作有一個較好的區(qū)分。在教學過程中我就采用讓孩子將小猴子做動作的圖片與文字進行連線,并配上好記的順口溜:“兩手分開掰掰掰,掰玉米”、“放在肩上扛扛扛,扛玉米”、“手心朝上捧捧捧,捧桃子”、“雙手包住抱抱抱,抱西瓜”。字、圖、做動作相結合,不僅讓他們能夠感受語文課堂的趣味,同時也能夠更好地來記憶這些字。課堂氛圍輕松活躍了,孩子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在課堂中對于課文及漢字的印象也就加深了。教授這些動詞,配上圖片及動作也能夠讓孩子認識到,雖然都是拿東西,可卻因為物品的大小、長短不一樣,我們在使用的時候會用上“扛、捧、抱”等不同的動詞,這也讓孩子們認識到中國漢字的博大精深,激勵著我們的孩子要努力學好漢語,繼承并發(fā)揚中國文化。
二、唱唱歌、畫畫圖,多樣的形式鞏固所學
低年級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夠強,對于課文中一些詞語的理解通常不夠透徹,對于文中情感的把握也不夠到位,若是一味地由老師進行口述灌輸,孩子無法真正的感受,但若是換成孩子所喜歡的方式來教學,學習效果會更好。
古詩《小池》,作者楊萬里細膩地描寫了小池周邊自然景物的特征和變化,一首小詩卻宛如一幅精致的彩墨畫,不僅寫出了水的靈動、荷與蜻蜓的和諧,更顯出了一份生機,寫出了作者對于此情此景的喜愛之情。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日常課堂中的讀、想、說,我更試著讓孩子將詩畫一畫,比比看,誰筆下的小池更吸引人。在畫之前,我先拋出幾個簡單的問題讓孩子們想一想:“在你的腦海中這里的荷是怎么的荷?”“蜻蜓會怎么飛?”“它們各自的位置是什么樣的?”在畫圖的過程中,孩子對于小池中的景物就有了更深的了解:泉水從洞口流出是一股細流;池塘邊有一棵大樹,樹蔭遮在了小池的上方,水中會有著淺淺的倒影;這時池塘中的荷葉不是盛夏時圓圓的、大大的荷葉,而是初夏時剛剛才從水中冒出來的小嫩芽,頂端尖尖的、葉片蜷起小小的;小小的蜻蜓猶如一架小飛機輕巧地立在荷尖的頂端……對于古詩中描寫的事物就在這一筆一畫中,讓孩子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學完整首古詩之后,我還找來了唱古文中的《小池》,讓孩子們閉上眼睛靜靜地欣賞,輕輕哼唱,感受文字中的美。古詩成了一首動聽的歌曲,讓古詩隨著孩子的哼唱直接從口中溢出。適時地唱唱歌、畫畫圖,語文課堂形式多樣,內容變得豐富多彩起來,也讓孩子的注意力都在課堂上,利于課堂教學。更能夠通過孩子喜歡的方式幫助他們鞏固課文中的所學到的知識。
三、查字典、交流學,合作中提高學習效率
葉圣陶先生曾說:“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教師在讓學生掌握語文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學習語文的方法。自從學完音序查字法之后,每個孩子的身邊都有一位“無聲的老師”陪伴著,那就是字典。因此,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查字典的習慣,讓他們能夠學會接觸字典來認識更多的字,學會自主學習。
部編版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中,每課生字大概在7個左右,二會字在10~12之間。而有一點令人感到驚喜的是,書本中的二會字,編者在編寫的時候不僅用上了帶“*”符號,還特別用藍色顯示,讓人能有更加清晰的認識。但是在詞語中碰到多音字,到底應該選擇哪一個讀音才對呢?我們就要學會據(jù)意定音。例如在語文園地六中出現(xiàn)了一句諺語“早晨下雨當(dàng)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焙⒆觽冊谧x這一句的時候習慣性的將“當”讀成了第一聲,而偏偏書上卻給它標上了第四聲,這是為什么呢?有些孩子有些無法理解了。這時我就讓他們開始翻閱自己手中的字典,尋找兩個讀音的不同含義。“dāng”:①充任、擔任;②掌管、主持;③正在那時候或那地方;④面對著……“dàng”:①合宜;②抵得上、等于;③在同一時間;④吃虧、受騙;⑤抵押……面對著這么多的意思,有孩子立馬眼睛一亮,小手舉得高高的。“我知道了,因為早晨下雨的話,今天雨就會停的,所以它表示的是在同一時間。它后面還有詞語的:當日、當年?!蹦憧?,這下子孩子們不僅鞏固了查字典的方法,明白了這句話中要讀“當dàng”的原因,更從中收獲了成功的喜悅。趁熱打鐵,順帶著也讓孩子小組合作,一起翻閱字典,查找了下“朝”“好”等多音字,讓他們在小組內說說自己的理解,講講選擇某個讀音的理由。要讓他們能夠真正的讀懂一個詞語,不僅僅是去生硬地記憶,更要放手讓孩子去查找、去交流,合作學習能夠通過同伴間的交流與溝通,讓同學之間能夠相互進行學習并共同進步,合作共贏。
四、談生活、放手做,課堂所學運用于生活
俄國文藝理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曾經(jīng)說過“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边@句話告訴我們在藝術中,若是沒有了生活的原型和現(xiàn)象,那就不會有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頭和靈感,同樣的這句話也適用于語文中。語文教學離不開生活,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語文。
在《吃水不忘挖井人》中,對于村中缺水的情況,對于毛主席帶領戰(zhàn)士們挖井的艱辛,文中僅用“村子里沒有水井,鄉(xiāng)親們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毛主席就帶領戰(zhàn)士和鄉(xiāng)親們挖了一口井?!眮砻枋?,對于現(xiàn)在的孩子來講那是一個久遠的年代,他們習慣了自來水,對于井水已經(jīng)了解的不多了,更別說是挑水、挖井了。因此,我這樣引導學生:鄉(xiāng)親們需要挑著水桶走上大半個小時,甚至更久。而所走的都是崎嶇的山路,泥濘的小道,平時人空身走路已經(jīng)不易,更別說挑著兩桶水了。走得時候還要特別用心,不然兩桶水到家就剩不了多少了。毛主席帶領戰(zhàn)士和鄉(xiāng)親們挖井的時候會碰到什么困難呢?沒有工具怎么辦?挖到大石頭怎么辦?怎么保證泥土不會往下掉呢?讓孩子從生活中的經(jīng)驗去想象當時條件的簡陋,想象挖井過程的艱辛,從而更好地理解挖井之后老百姓的喜悅與感激。
《文具的家》中丟三落四的貝貝更是如同我們身邊的孩子一樣,每天都有人的鉛筆、橡皮會弄丟。我又結合小朋友的親身經(jīng)歷,讓他們談談自己丟了東西回家是怎么跟媽媽說的?媽媽又是怎么回答的?這樣才能讀好媽媽的話語。同時也對自己進行反思,為什么會丟?怎么才能把保管好自己的文具?比一比,誰是班中“最佳小主人”。只有結合自身的經(jīng)歷,孩子們才能真正的學會整理、保管好自己的文具。
在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有采用多樣的形式,營造輕松的氛圍,才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體會到課堂的樂趣。只有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中,才能讓孩子有所收獲。
(作者單位:蘇州市吳中區(qū)光福中心小學,江蘇 蘇州21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