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重視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將多媒體廣泛運用到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這就使得教師開始忽視教材的重要性。有時從新課的講解到練習題的鞏固,學生都不會翻開課本進行閱讀,而只是看著屏幕進行思考,這樣的教學形式很難讓學生理解透徹。如果教師不重視數學教材的閱讀,學生就不會去閱讀,更不會去閱讀課外的數學書籍,這樣不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使得學生不會審題,審不清題。通過對相關中考數學題的總結與歸納,我們發(fā)現,如今考查學生計算能力的題目在逐年減少,而更多的是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綜合解答能力。這就需要學生可以認真閱讀題目、仔細分析題目,從而理清題目中的各個數量關系,進而提高解題正確率。
首先,數學學科是一門語言學科。數學語言具有抽象的特點,但它也很簡潔。在實際的閱讀過程中,需要認真閱讀數學符號、圖形符號等數學語言的內容,在理解具體數學術語的過程中理清數學題目。數學符號看似簡單,但綜合起來就會構成一個較為復雜的數學定義或定理,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數學語言的難度。其次,在閱讀相關數學信息的過程中,數學材料以歸納或是演繹的方式呈現出來時嚴謹性很強。因此,在閱讀數學題目時,需要具備較高的邏輯思維能力,需要學生對數學資料進行總結、歸納、聯想、理解等活動,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閱讀效果。當然,在出現新的定義時,教師一定要要求學生反復進行閱讀,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理解,從而了解出現的數學符號和數學術語。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知識的獲得過程就是學生興趣激發(fā)的過程,只有學生主動地探究知識獲取的過程,才可以真正參與其中。然而,如果學生對閱讀數學資料不感興趣,那么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就不會很高,閱讀的效果就不會提高上去。那么,如果教師可以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比如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來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問題情境等。本文將主要闡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進行閱讀。
比如,在講解《點和圓、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太陽剛剛升起的畫面,在海平面上緩緩升起,然后向學生提問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有幾種?通過觀察這個動態(tài)的畫面,就可以很簡單地回答這個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問學生,哪些線段的數量關系可以決定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在問題的激發(fā)下,學生會主動通過畫圖的形式去探究并啟發(fā)自己的思維。這種具有懸念的教學問題,可以使學生在認知上發(fā)生沖突感,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閱讀效率與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之間具有十分緊密的聯系。數學閱讀教學的重點就是為了讓學生可以更加快速地理解數學問題,提升學生對新舊知識的轉換能力,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當學生可以將問題理解清楚時,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構建屬于自己的數學知識體系,在閱讀材料的基礎上進行專業(yè)術語的分析,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那么,在實際的數學閱讀培養(yǎng)過程中,教師有必要通過實際的訓練來提高閱讀速度,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數學學習效率。在真正實施閱讀教學策略之前,教師可以對數學材料中的重點以及難點進行引導,從而啟發(fā)學生進行問題的思考。例如,提問學生,“新知識與舊知識的聯系是什么?”“新知識的學習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本節(jié)內容容易混淆的數學概念是什么?如何進行有效的判斷”“本節(jié)內容的結論是什么?”等,這些問題都可以激發(fā)學生進行閱讀,從而形成數學知識網絡,方便日后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
總而言之,在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數學教師需要明白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那么,在實際的教學課堂上,要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付諸實踐,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數學閱讀習慣為宗旨,提高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為核心,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為目標,使得數學教學效率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