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華,李 鳳,邵珅菲,宮武旗
(1.西安科技大學 能源學院,西安 710054;2.西安交通大學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西安 710049)
風機是通風工程中的核心設備,其中對旋風機因流量大、壓升高等特點被廣泛應用到礦山隧道等領(lǐng)域[1]。對旋風機噪聲較大,是風機應用的主要問題之一[2],因此研究對旋風機的噪聲特性對控制噪聲具有指導意義。研究表明氣動噪聲是風機的主要噪聲源[3-4],對旋風機葉頂及葉片前緣和尾緣是主要氣動噪聲源[5-6],對旋風機噪聲由寬頻噪聲和離散噪聲構(gòu)成,其噪聲峰值主要分布在中低頻段[7-8],更多對旋風機的噪聲特性研究可見文獻[9-12]。不同輪轂比[13]、軸向間隙[14-17]、風機轉(zhuǎn)速[18-19]、葉片角度[20]、前后葉輪葉片數(shù)[21]條件下對旋風機噪聲特性也有研究。有關(guān)風機的研究多針對已有翼型,對葉片形狀的研究主要針對其對氣動性能的影響[22-24],對旋風機葉片形狀對其噪聲影響的研究幾乎未見報道。
為適應軸流風機反風要求,李超俊等最早提出“反向?qū)ΨQ翼型”[25](S翼型),試驗發(fā)現(xiàn)該新型風機正反風性能基本相同[26]。李景銀等[27]對比2種不同翼型為原始翼型的S翼型,研究翼型頭部形狀對阻力系數(shù)和升力系數(shù)的影響。反向?qū)ΨQS翼型用于對旋風機的研究很少,且?guī)缀鯖]有正向?qū)ΨQ翼型用于對旋風機的報導[22-23]。本文設計1臺功率為55kW的高效對旋風機,采用雙頭正向?qū)ΨQ思想,在原始C-4翼型基礎上同時改變?nèi)~片前緣和尾緣形狀,即雙頭尖葉形和雙頭鈍葉形,對比研究以這2種新葉形和原始翼型為葉片的3種對旋風機正反風性能和噪聲特征。
本文采用平面葉柵設計方法[24]和等壓分配原則,設計3種葉形葉片對旋風機如圖1所示,其中原始翼型葉片前緣半徑為1.2 mm,后緣半徑為0.06 mm。正向?qū)ΨQ葉形是指以C-4原始翼型中間弦長處為對稱點,葉形前后緣相互對稱的翼型。設計流量Q=44 000 m3/h,轉(zhuǎn)速n=2 950 r/min,出口靜壓P=6 400 Pa,工作輪外徑Dt=800 mm,輪轂比d=0.7,葉片數(shù)Z1=15、Z2=10,功率為55 kW。對3種葉形對旋風機采用大渦模擬和PISO算法進行非定常流場和噪聲計算。
圖1 原始翼型葉片及2種修改葉片形狀
原始翼型前后排葉柵如圖2所示。
圖2 原始翼型前后排葉柵
對原始翼型風機進行網(wǎng)格無關(guān)性驗證,研究發(fā)現(xiàn)當對旋風機單流道內(nèi)網(wǎng)格數(shù)由70萬增加到145萬時,對旋風機性能參數(shù)幾乎不變?nèi)鐖D3所示,由此確定單流道網(wǎng)格數(shù)為145萬。2種修改葉形對旋風機網(wǎng)格數(shù)量,均以此為參考標準。
圖3 網(wǎng)格無關(guān)性驗證
對旋風機的正反風運行性能是評價風機性能好壞的重要指標,本文首先采用定常計算,研究了3種葉形對旋風機的正反風運行性能,在此基礎上分析其噪聲特性。
圖4示出3種葉形的對旋風機整機正風性能曲線。從圖4可以看到,雙頭尖葉形的整機性能曲線向大流量方向偏移,性能高于原始翼型風機,但在小流量區(qū)域,雙頭尖葉形風機內(nèi)效率低于原始翼型和雙頭鈍葉形風機;雙頭鈍葉形風機整機功率和壓力略低于原始翼型,但差別不大。設計流量下,2種修改葉形的內(nèi)效率值均高于原始翼型。正風運行時,雙頭尖葉形與其它2種葉形相比進口處氣流沖角小,使得氣流在葉片表面邊界層分離損失和沖擊損失較小,從而使葉片獲得較高性能,葉輪效率高,原始翼型和雙頭鈍葉形則相差不大。
圖4 3種葉形風機整機正風性能曲線
圖5 示出3種葉形對旋風機整機反風性能曲線。反風量由規(guī)范查取可知,取60%設計流量為性能曲線變化的起始流量。雙頭尖葉形和雙頭鈍葉形風機整機反風性能功率和全壓相差不多,均優(yōu)于原始翼型,雙頭鈍葉形風機內(nèi)效率平均高于原始翼型風機約6%,雙頭尖葉形與原始翼型風機內(nèi)效率相差不多。
反風運行時,葉片的頭尾倒置,氣流的入口沖角變大,葉片表面氣流分離,使反風性能大大降低。比較而言雙頭鈍葉形氣流能較好的貼合葉片表面,其它2種葉形葉片表面氣流分離較大,使得其反風效率不如雙頭鈍葉形。
圖5 3種葉形風機整機反風性能曲線
噪聲特性是評價風機性能的重要指標之一,為進一步了解3種葉形噪聲特性,在設計流量下,先進行非定常計算,在此基礎上再計算3種葉形風機噪聲,具體結(jié)果如下。
3種葉形對旋風機遠場噪聲監(jiān)控點位置一致,圖6分別示出在對旋風機進出口軸線上,離風機進、出口0.5,1 m處各布置2個點(進0.5 m、進1 m、出0.5 m、出1 m);在與進出口軸線呈45°角方向且離進出口中心1m,垂直軸線圓周面上分別均勻布置 4個點(如圖 6(b)和 6(c):進 1,2,3,4 和出 1,2,3,4)。
圖6 對旋風機遠場噪聲監(jiān)控點位置示意
原始翼型、雙頭尖葉形、雙頭鈍葉形在進出口各噪聲監(jiān)控點處的A聲級分別見表1~3??梢钥闯鲭p頭鈍葉形進出口總聲壓值最低,雙頭尖葉形聲壓值高于原始翼型。3種葉形在對旋風機軸線布置的噪聲監(jiān)控點的聲壓值,出口均比進口高約4 dB。在軸線45°方向且距進出口中心距離為1 m的截面上,原始翼型平均出口聲壓值高出進口4.7 dB,雙頭尖葉形平均出口聲壓值高出進口3.07 dB,雙頭尖葉形平均出口聲壓值高出進口2.07 dB,距離聲源越近的點接收的噪聲聲壓值越高。
表1 原始翼型進、出口監(jiān)控各點A聲級
表2 雙頭尖葉形進、出口監(jiān)控各點A聲級
表3 雙頭鈍葉形進、出口監(jiān)控各點A聲級
雙頭尖葉形與原始翼型風機對應進出口監(jiān)控點A聲級差值見表4,可以看出除出口1和出口2點外,其他監(jiān)控點處雙頭尖葉形風機聲壓級均高出原始翼型風機,差值在進出口軸線處較大。在進口和出口外1 m球面監(jiān)測點上,雙頭尖葉形較原始翼型風機聲壓值略有增大,分別平均增大1.8,1.0 dB,均不超過 2 dB。
表4 雙頭尖葉形與原始翼型進出口監(jiān)控各點A聲級差值
雙頭鈍葉形與原始翼型風機對應進出口監(jiān)控點A聲級差值見表5??梢钥闯鲈诟鞅O(jiān)控點,雙頭鈍葉形風機比原始翼型風機聲壓值均有所降低(0.75~6.7 dB),在出口處雙頭鈍葉形聲壓降低幅值大于進口處。在進口和出口外1 m球面監(jiān)測點上,雙頭鈍葉形較原始翼型風機聲壓值平均分別降低2.2和4.27dB,顯示出雙頭鈍葉形具有良好的降噪效果。
表5 雙頭鈍葉形與原始翼型進出口監(jiān)控各點A聲級差值
氣動噪聲是對旋風機的最主要噪聲來源,氣動噪聲包括離散噪聲和寬頻噪聲,氣動噪聲由上述噪聲相互疊加而構(gòu)成。由風機氣動噪聲理論可知,離散噪聲主要由動葉旋轉(zhuǎn)與空氣產(chǎn)生周期性擾動產(chǎn)生;寬頻噪聲主要由葉尖渦流和葉片尾跡漩渦脫離、湍流邊界層、不均勻來流等因素導致的隨機脈動而引起。
為進一步分析對旋風機噪聲分布特點,將其外場各監(jiān)控點聲壓的時域信號,經(jīng)過快速傅里葉變換(FFT)得到其聲壓頻譜。對流場外不同觀測點噪聲進行A記權(quán)1/3倍頻程(1/3-Octave Band/Hz)分析,其中橫坐標為1/3倍頻程(1/3-Octave Band/Hz),縱坐標為壓力A聲級(dBA/dB),風機軸旋轉(zhuǎn)頻率為49.17 Hz,兩級葉輪的葉片通過頻率分別為 737.55,491.7 Hz。
圖7和8分別示出3種葉形對旋風機在進出口監(jiān)控點噪聲頻譜,噪聲分布頻譜顯示出連續(xù)的寬頻噪聲特征。在兩級葉輪的葉片通過頻率疊加頻率1 229.25 Hz附近區(qū)域,3種葉形的A聲級值在整體頻率范圍內(nèi)均最高,其中雙頭鈍葉形噪聲最低,A聲級值分別低于原始翼型和雙頭尖葉形約3和7dB。由圖7可以看出,原始翼型、雙頭尖葉形、雙頭鈍葉形在進口處進0.5 m點的最高聲壓值分別為 103.5,112.2,96.1 dB;進 1 m 點的最高聲壓值分別為94.3,103.8,87.4 dB;進1點的最高聲壓值分別為97.2,100.1,89.1 dB。
進口監(jiān)測點,在50~200 Hz低頻區(qū)域雙頭鈍葉形噪聲最低,A聲級值分別低于原始翼型和雙頭尖葉形約10 dB和15 dB,雙頭尖葉形的A聲級值最高。在200~1 000 Hz范圍內(nèi),3種葉形噪聲相差不大。在1 000~2 500 Hz范圍內(nèi),雙頭鈍葉形噪聲最低,原始翼型和雙頭尖葉形相差不大,3種葉形的A聲級值平均相差4 dB左右。從2 500 Hz開始頻譜線逐漸降低,3種葉形噪聲A聲級值在此頻率范圍相差不大。
圖7 3種葉形進口外各監(jiān)控點1/3倍頻程譜
圖8 3種葉形出口外各監(jiān)控點1/3倍頻程譜
如圖8所示,在風機出口出0.5 m點的最高聲壓值分別為 103.4,105.4,99.9 dB;出 1 m 點的最高聲壓值分別為93.2,97.1,88.7 dB;出1點的最高聲壓值分別為95.1,98.6.1,93.1 dB。
在出口外監(jiān)測點,整體而言雙頭鈍葉形噪聲依然最低,雙頭尖葉形的A聲級值最高。在50~200 Hz低頻區(qū)域雙頭鈍葉形噪聲最低,A聲級值分別低于原始翼型和雙頭尖葉形約8和10 dB,雙頭尖葉形的A聲級值依然最高。在200~1 000 Hz范圍內(nèi),3種葉形噪聲相差不大。在1 000~2 500 Hz范圍內(nèi),雙頭鈍葉形噪聲最低,比原始翼型平均約低10 dB;原始翼型次之;雙頭尖葉形除在出0.5 m點噪聲大于原始翼型外,其他監(jiān)測點噪聲與原始翼型接近。
由上可知,總體上雙頭鈍葉形風機的A聲級最小,雙頭尖葉形相比其他兩種葉形的A聲級較大。其中低頻區(qū)雙頭鈍葉形A聲級值分別低于原始翼型和雙頭尖葉形10 dB左右;中頻區(qū)3種葉形噪聲相差不大;高頻區(qū)雙頭鈍葉形噪聲最低,進口和出口監(jiān)測點噪聲分別比原始翼型平均約低4,10 dB,原始翼型和雙頭尖葉形相差不大。
由于風機在低頻段降噪難度較大,對低頻噪聲消聲器消聲效果不明顯,而在低頻區(qū)域雙頭鈍葉形A聲級值分別低于原始翼型和雙頭尖葉形10 dB左右,可知雙頭鈍葉形在低頻區(qū)噪聲降低明顯,有利于實現(xiàn)對旋風機降噪。
風機氣動噪聲產(chǎn)生機理復雜,主要有與葉片通過頻率有關(guān)的離散噪聲,以及由于脫落渦、葉尖渦等形成的寬頻噪聲。計算發(fā)現(xiàn)在兩級葉輪干涉面處,原始翼型和雙頭尖葉形的脈動幅度大于雙頭鈍葉形。在第二級葉片出口處,雙頭尖葉形的壓力值最高,雙頭鈍葉形的平均壓力略低于原始翼型。3種葉形兩級葉輪的葉頂間隙處,葉片頭部壓力脈動最大值的頻率均與兩級葉輪的通過頻率基本一致,第一級葉輪的葉頂間隙處為發(fā)生氣流振動的主要部位,其中雙頭尖葉形在此處的脈動值最高,原始翼型次之,雙頭鈍葉形最低;第二級葉輪葉頂間隙處氣流經(jīng)過反轉(zhuǎn)擾動加劇,雙頭尖葉形在高頻處仍有較高脈動值。這些可能是造成雙頭尖葉形噪聲較高,而雙頭鈍葉形噪聲較低的主要原因。
在Y=0平面上以兩級葉輪中間軸心位置為圓心,半徑為2.21 m的圓上,從出口方向0°開始,每隔10°布置一個點,得到整個圓周上的全部監(jiān)測點。圖9示出3種葉形對旋風機的噪聲指向性特性。從圖9可看出,雙頭尖葉形的聲壓值最高,原始翼型次之,雙頭鈍葉形聲壓值最低。3種葉形的指向性分布均在0°(即對旋風機出口方向)聲壓值最高,180°(即對旋風機進口方向)是聲壓值第二高處,從最高值點開始,聲壓值向兩側(cè)方向逐漸減小,且3種葉形均在120°附近和240°附近聲壓值最低。由此可見,3種葉形對旋風機的外聲場輻射具有偶極子特性。
圖9 3種葉形對旋風機噪聲指向性特性
(1)3種葉形對旋風機正反風性能良好,本文葉形設計效果良好,能夠滿足對旋風機正反風運行要求。
(2)正風運行時,雙頭尖葉形的整機性能曲線向大流量方向偏移,性能高于原始翼型風機;雙頭鈍葉形風機整機性能與原始翼型差別不大。反風運行時,雙頭鈍葉形風機內(nèi)效率平均高于原始翼型風機約6%,雙頭尖葉形與原始翼型風機內(nèi)效率相差不多。
(3)利用噪聲數(shù)值模擬對3種葉形葉片對旋風機的噪聲特性進行研究,分析發(fā)現(xiàn)對旋風機外聲場,在進口和出口外1 m球面上,出口處雙頭鈍葉形聲壓降低幅值大于進口處,雙頭鈍葉形較原始翼型風機聲壓值平均在進口外降低2.2 dB和在出口外降低4.27 dB;雙頭尖葉形風機聲壓值較原始翼型風機聲壓略有增大,但增大值不超過2 dB,顯示出雙頭鈍葉形具有良好的降噪效果。
(4)在兩級葉輪的葉片通過頻率疊加頻率1 229.25 Hz附近區(qū)域,3種葉形的聲壓值在整體頻率范圍內(nèi)均最高,其中雙頭鈍葉形噪聲最低,聲壓比原始翼型低約3 dB,比雙頭尖葉形低約7 dB。
(5)風機在低頻段降噪難度較大,對低頻噪聲消聲器消聲效果不明顯。而在低頻區(qū)域雙頭鈍葉形聲壓比原始翼型低約8 dB,比雙頭尖葉形低約10 dB,可知雙頭鈍葉形在低頻區(qū)噪聲降低明顯,有利于實現(xiàn)對旋風機降噪。
(6)噪聲指向性特性顯示,3種葉形對旋風機的外聲場輻射均具有偶極子特征,雙頭尖葉形的聲壓值最高,原始翼型次之,雙頭鈍葉形聲壓值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