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志闊 田家軍 張丹 黃鑫 何東旭 周先建 劉茜 王勛(南京天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朗德鵝是原產(chǎn)于法國的大型肉鵝品種,生長速度快、適應性強,尤其是優(yōu)良的肥肝性能使得它備受我國水禽業(yè)的青睞。但雛鵝成活率較低,雛鵝容易感染鴨傳染性漿膜炎(以下簡稱“鴨漿膜炎”)或混合感染鴨漿膜炎是雛鵝成活率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鴨漿膜炎又稱鴨疫里默氏桿菌病,是由鴨疫里默氏桿菌引起的一種高致病性、接觸性傳染病,呈急性或慢性敗血癥。近年來,鴨漿膜炎廣泛流行于一些地區(qū)鵝群,主要侵害l~7周齡鵝,由于病原菌血清型眾多,易產(chǎn)生耐藥性;同時,雛鵝中大腸桿菌病極易交叉感染,造成雛鵝較高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
目前,預防鴨漿膜炎的主要方法是用鴨傳染性漿膜炎滅活疫苗進行免疫接種,但雛鵝免疫接種7天后往往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如出現(xiàn)采食量下降、扭頸、癱瘓、注射部位腫脹、疫苗不吸收等癥狀甚至出現(xiàn)死亡,對鵝群造成一定的危害。
本研究針對朗德鵝免疫鴨傳染性漿膜炎滅活疫苗,以評估疫苗的免疫保護效果和一些相關副反應,對漿膜炎的診斷治療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表1 首免14天情況
1.材料。鴨傳染性漿膜炎二價滅活疫苗、禽流感H5疫苗,3日齡朗德鵝。
2.實驗方法。
(1)抗體陰性鵝篩選。采集3日齡朗德鵝血樣,篩選傳染性漿膜炎抗體陰性健康朗德鵝40只,飼養(yǎng)至7日齡用于實驗。
(2)實驗分組及方法。將7日齡朗德鵝40羽進行編號,每組10羽。接種疫苗分為3組,具體為A組1次單劑量接種(0.5毫升)頸部,B組單劑量(0.5毫升)接種右側腿部肌肉,C組禽流感H5單劑量(0.5毫升)接種左側腿部肌肉,并設置對照組。隨后連續(xù)觀察14天、30天有無臨床癥狀和發(fā)病死亡情況,14天、30天后進行解剖觀察,無菌取肝臟、心臟等部位樣品進行細菌接種培養(yǎng)觀察。
1.首免14天情況(見表1)。結果顯示:首免14天時,對照組無死亡,無腫塊,不做統(tǒng)計;A組10羽無異樣;B組中5羽腿部有腫塊,占50%;C組10羽無異樣。解剖腿部異樣鵝,可見淡黃色干酪樣硬物。
2.首免30天情況(見表2)。結果顯示:首免后30天,對照組無死亡,無腫塊,不做統(tǒng)計;A組中3羽出現(xiàn)頸部腫塊現(xiàn)象,占全部總數(shù)30%;B組中4羽出現(xiàn)了硬腫塊;C組無異樣。
3.檢測分析。所有組別雛鵝全部解剖,B組臨床表現(xiàn)無法站立雛鵝進行剖解可見腿部有小的干酪樣物質,有包心包肝的現(xiàn)象,氣管有黏液、氣囊渾濁癥狀。選取肝組織和腦組織進行細菌分離,挑單菌落純培養(yǎng)。革蘭氏染色和PCR鑒定結果顯示,有鴨疫里氏桿菌感染。
腿部注射0.5毫升漿膜炎疫苗或頸部注射0.5毫升鴨漿膜炎疫苗以后,14日齡時疫苗吸收沒有影響,但30日齡時出現(xiàn)腫塊,14日齡腿部和頸部腫塊率分為50%和0%,30日齡腿部和頸部腫塊率分別為50%和33.33%;注射禽流感疫苗對疫苗吸收沒有影響。
頸部注射14日齡無腫塊,隨日齡增長30日齡出現(xiàn)腫塊。試驗組出現(xiàn)鴨漿膜炎感染,可能與疫苗沒吸收,不能產(chǎn)生抗體有關。
表2 首免30天情況
鴨漿膜炎疫苗注射頸部吸收明顯好于腿部,腿部注射會出現(xiàn)腫塊現(xiàn)象。腫塊與佐劑無關,可能與鴨疫里氏桿菌有關,需要進一步試驗驗證。
綜上所述,通過鴨傳染性漿膜炎滅活疫苗免疫朗德鵝試驗可得出,不同的免疫部位對疫苗的吸收有影響,其中頸部皮下免疫的效果較腿部肌肉免疫的效果好,但兩種免疫部位均未產(chǎn)生有效保護力,故慎重考慮鵝群使用鴨傳染性漿膜炎滅活疫苗來預防漿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