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良1,李 達,馮振宇,閆建玲,袁長玲,楊園園
冠心病穩(wěn)定型心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是在冠狀動脈狹窄、痙攣或循環(huán)血量減少的基礎上受勞累、情緒激動、飽食、寒冷等因素刺激,使心肌負荷增加引起心肌急劇、暫時缺血、缺氧的臨床綜合征,以胸部悶痛為主,常伴氣短、心悸、自汗等癥,是冠心病最主要和最常見的類型[1]。中醫(yī)書籍中雖無冠心病心絞痛一詞,但根據(jù)胸痛、胸悶、心悸、氣短等臨床癥候,歸屬于中醫(yī)學“胸痹”“心痛”等范疇。胸痹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靈樞·本藏》,漢代醫(yī)家張仲景《金匱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病名,認為心陽不足或痰濁、瘀血、寒凝等陰邪阻滯脈道而致胸痹,創(chuàng)立“陽微陰弦”理論[2]。近年來,有臨床試驗結果表明,血管內皮功能、炎癥反應在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中具有重要意義[3-4],一氧化氮(NO)、白細胞介素-1(IL-1)、白細胞介素-6(IL-6)、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已成為當前備受關注的冠心病穩(wěn)定型心絞痛標志物,可能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和發(fā)展。但NO、IL-1、IL-6、vWF水平與冠心病穩(wěn)定型心絞痛(陽虛脈阻證)相關性研究較少。本研究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山西省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心內科住院診斷為冠心病穩(wěn)定型心絞痛(陽虛脈阻證),并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的病人81例,探討冠心病穩(wěn)定型心絞痛(陽虛脈阻證)病人NO、IL-1、IL-6、vWF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相關性?,F(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山西省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心內科住院診斷為冠心病穩(wěn)定型心絞痛(陽虛脈阻證),并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的病人81例。根據(jù)冠狀動脈病變程度分為冠狀動脈病變組及冠狀動脈正常組。其中冠狀動脈正常組31例,男21例,女10例;年齡(53.64±11.06)歲;體質指數(shù)(BMI)(23.90±1.73)kg/m2;心率(72.00±8.91)次/min,收縮壓(132.79±10.83)mmHg(1 mmHg=0.133 kPa);舒張壓(83.75±6.36)mmHg。冠狀動脈病變組50例,男40例,女10例;年齡(58.78±7.89)歲;BMI(23.45±1.78)kg/m2;心率(72.80±10.38)次/min;收縮壓(133.96±9.29)mmHg,舒張壓(85.44±6.07)mmHg。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冠心病穩(wěn)定型心絞痛診斷標準參照《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5],由運動或其他增加心肌需氧量情況下誘發(fā)短暫胸痛發(fā)作,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疼痛可消失。心絞痛CCS分級參照加拿大心血管病學會(CCS)勞累性心絞痛分級標準。
1.2.2 中醫(yī)辨證標準 胸痹陽虛脈阻證參照《中醫(yī)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主癥:胸悶(憋氣),胸痛、痛有定處;兼癥:氣短,心悸,汗出,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腰酸無力;舌脈:舌質淡胖,或舌質紫暗或舌下脈絡紫脹,苔白,脈沉細或沉弱或脈澀。具有主癥及兼癥2項或以上,參考舌脈,即可診斷。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1.3.1 納入標準 ①年齡40~79歲;②符合冠心病穩(wěn)定型心絞痛CCS分級Ⅰ級、Ⅱ級、Ⅲ級;③符合胸痹陽虛脈阻證辨證標準;④病人簽署知情同意書。
1.3.2 排除標準 ①急性冠脈綜合征或其他心臟疾病、重度神經(jīng)官能癥、更年期癥候群、膽心病、甲狀腺功能亢進、胃及食管反流、頸椎病所致胸痛者;②心絞痛分級為Ⅳ級者;③有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心肺功能不全,腫瘤等疾病終末期,嚴重貧血,精神病病人;④半年內曾患腦血管意外,嚴重創(chuàng)傷或重大手術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⑥依從性差,難以完成觀察者。
1.4 方法
1.4.1 NO、IL-1、IL-6、vWF的測定 病人均于入院24 h內抽取3管空腹靜脈血4 mL,分離血清,分別采用人NO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ELISA)檢測試劑盒、IL-1 ELISA檢測試劑盒、IL-6 ELISA檢測試劑盒、vWF ELISA檢測試劑盒96T進行測定。
1.4.2 冠狀動脈嚴重程度評分 由我院心血管科有經(jīng)驗的2名以上主任醫(yī)師于導管室完成冠狀動脈造影術,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狹窄部位近心端正常血管直徑-狹窄處直徑)/狹窄段近心端血管直徑×100%,根據(jù)冠狀動脈受累血管數(shù)量及狹窄程度進行評分。采用Gensini評分標準[7]:正?;驘o異常計0分,冠狀動脈狹窄1%~25%計1分,26%~50%計2分,51%~75%計4分,76%~90%計8分,91%~99%計16分,完全閉塞計32分。不同節(jié)段動脈評分系數(shù)如下:左前降支遠段(×1),中段(×1.5),近段(×2.5),左主干(×5),左回旋支近段(×2.5),左回旋支遠段(×1),右冠狀動脈近中遠段(×1),第一對角支(×1),第二對角支(×0.5)。每個病人根據(jù)冠狀動脈狹窄積分乘以相應的系數(shù),最終之和即為每個病人的Gensini評分。分析NO、IL-1、IL-6、vWF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相關性。
2.1 兩組Gensini積分比較 冠狀動脈病變組Gensini積分顯著高于冠狀動脈正常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Gensini積分比較(±s) 單位:分
2.2 兩組NO、IL-1、IL-6、vWF水平比較 冠狀動脈病變組NO水平低于冠狀動脈正常組(P<0.05);IL-1、IL-6、vWF顯著高于冠狀動脈正常組(P<0.05)。詳見表2。
組別例數(shù)NO(pg/mL)IL-1(μmol/L)IL-6(pg/mL)vWF(%)冠狀動脈正常組3161.53±2.0622.62±1.39164.59±3.80132.74±7.12冠狀動脈病變組5059.46±3.0523.83±1.62166.47±4.21137.41±7.00P<0.05<0.05<0.05<0.05
2.3 Gensini積分與NO、IL-1、IL-6、vWF水平的相關性分析 以Gensini積分為應變量,以NO、IL-1、IL-6、vWF為自變量進行多重線性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Gensini積分與IL-1、IL-6呈正相關,與NO呈負相關(P均<0.05)。詳見表3。
表3 Gensini積分與NO、IL-1、IL-6、vWF水平的相關性
冠心病穩(wěn)定型心絞痛病人的冠狀動脈造影顯示有1支、2支或3支冠狀動脈直徑減少>70%的病變者各占25%,此外5%~10%的病人有左冠狀動脈主干狹窄,其余約15%的病人無顯著狹窄,其發(fā)病機制非常復雜,主要與脂代謝紊亂、內皮損傷、炎癥反應等學說有關[8]。NO作為血管擴張活性物質,除了能導致血管擴張外,還可抗凝、抗氧化、抑制平滑肌細胞增殖、抗凋亡、抗血栓[9]。本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冠狀動脈病變的加重,NO水平降低,并呈負相關;NO的降低往往會進一步加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展。IL-1β參與調節(jié)血管功能,包括促進血管平滑肌增生,促進白細胞黏附于內皮,調節(jié)低密度脂蛋白代謝,增加促凝活性等。本研究發(fā)現(xiàn),冠狀動脈病變組病人血清IL-1β濃度顯著高于冠狀動脈正常組,且呈正相關,與盧小卓等[10-11]研究結果一致。冠狀動脈內膜炎癥反應發(fā)展過程中,IL-6作用較大,參與各種免疫炎癥反應,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中起重要的作用[12]。冠狀動脈病變病人血清IL-6水平顯著高于冠狀動脈正常者,且呈正相關,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展與IL-6的升高密切相關。冠心病穩(wěn)定型心絞痛病人嚴重狹窄的冠狀動脈病變使冠狀動脈血流處于一種高剪切力狀態(tài),而在高剪切力狀態(tài)下升高的vWF水平更容易引起血小板聚集[13-15]。本研究冠狀動脈病變組病人年齡偏大,危險因素較冠狀動脈正常組多,短時間內發(fā)生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較高,冠狀動脈病變組病人vWF水平明顯高于冠狀動脈正常組。但并未發(fā)現(xiàn)vWF水平高低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有相關性,考慮與冠心病心絞痛是否發(fā)病有關。既往也有研究證實vWF水平的升高是短期內發(fā)生心血管事件的預測因子[16]。
綜上所述,冠心病穩(wěn)定型心絞痛(陽虛脈阻證)冠狀動脈病變組病人NO水平顯著低于冠狀動脈正常組;IL-1、IL-6、vWF水平顯著高于冠狀動脈正常組。vWF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無相關性;而NO、IL-1、IL-6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存在一定相關性,其水平高低可作為判斷冠心病穩(wěn)定型心絞痛(陽虛脈阻證)病人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的參考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