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笑松 王影 郭鵬鵬
自我教育或自主成長是教育領域里持久的熱點主題。近些年,心理科學的動機領域的一些新的研究進展,能夠為自主教育提出深刻的科學證據和理論啟示。
自主教育的心理基礎
心理學家班杜拉的社會認知理論揭示了自主教育的幾種心理基礎。第一,未來思維。人類區(qū)別于低等動物的特征之一是,人類能前瞻未來,然后根據未來利益需要去謀劃當下行為;第二,觀察學習。人通過觀察別人的行動或選擇,及其與后果的關聯(lián),從而能夠設定自己的目標和計劃;第三,自我調節(jié)。人有能力持續(xù)判斷自己當前狀態(tài)與目標狀態(tài)之間的差距,及時作出自我調整,并根據效果產生自豪感或內疚感來進行自我強化。發(fā)展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研究都發(fā)現,上述心理過程在人類童年就已出現,并在青春期前后快速發(fā)育接近成熟,為自主性的行為奠定了基礎。
自主性需求的缺失抑或滿足
自主需求受到壓抑會導致哪些問題?自主需求的滿足會帶來什么收益?人像動物一樣有物質需要和生理需要。但與動物不同的是,人類還有更復雜的心理需要。
自我決定理論創(chuàng)始人德西和瑞恩認為,人有三種基本心理需要,分別是自主性、勝任感和關聯(lián)性。自主性是指人需要去做他想做的、愿意做的事情,而不是一直去做被動的、不得不做的事情;勝任感是指人需要去做他認為努力后能做好的事情,而不是一直去做他難以勝任的事情;關聯(lián)性是指人需要感受到自身行動對于他人的意義,而不是孤軍奮戰(zhàn)。
當前中小學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成人過高的期望和過多的控制導致學生沒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沒時間去培育自己的特長和滿足自己的興趣,沒時間參與社會實踐和志愿活動,沒時間參與社團活動和同伴閑暇娛樂活動,不得不用透支了的努力把自己升入一個可能是高于自己真實能力的上一級學?;驅嶒灠嗬?,把同伴視為競爭威脅而不是合作伙伴。這種氣氛不利于學生自主性、勝任感和關聯(lián)性需要的滿足。
夢想追尋者與痛苦逃避者。接納承諾療法創(chuàng)始人海耶斯指出,人類有兩種生活模式。一種是追尋目標實現,另一種是努力躲避痛苦。就像是草原上的一頭獅子在追一只兔子,二者都很疲憊,但感受完全不同。獅子是在追逐夢想,而兔子是避免痛苦。學校里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和作業(yè)活動都很辛苦,但是他們的辛苦是不同的,有一些學生是在追求自己的夢想,另一些學生只是在逃避被批評、受鄙視、受懲罰。
學生需要有目標感和使命感,才會過一種向上成長的生活。這種目標和使命感必須指向能力成長、服務別人、貢獻社會,把個人的人生理想融入時代和社會的發(fā)展大潮。缺乏目標感和使命感的學生就會陷入一種持續(xù)努力去避免痛苦的消極生活模式。
自主教育就是要向學生呈現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多種多樣的人生追求,讓學生通過觀察學習,從而為自己設定大大小小的目標,過一種向上追尋的生活。
從迷茫者、空想者到探索者和追尋者。心理學家威廉戴蒙把青少年的人生狀態(tài)分為四類:既沒有目標也沒有行動的“迷茫者”;只有夢想卻沒有實際行動的“空想者”;雖然沒有明確目標,但是卻在通過各種行動努力去擴展自己的經驗,有利于未來生成目標的“探索者”;既有目標感又有行動投入“目標追尋者”。戴蒙把最后一種做了細致的劃分,一種只是為了實現個人的目標;另一種是超越自我的范疇,擴展到為親友、同伴、集體、社會、國家、世界做出貢獻。自主教育,應該是為了引發(fā)學生的目標驅動的自我導向行為。所以人生目的感和使命感的培養(yǎng)在自主教育中占據重要地位。有目標感和使命感的人不會為生活瑣事煩惱,因為有一幅更為壯麗美好的畫卷展現在他們的眼前。
追尋沉浸體驗。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的沉浸體驗理論(也稱心流模型)認為,存在著一種能力和挑戰(zhàn)幾乎平衡的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里行動者做事會感到很痛快、過癮,比如孩子剛學會騎自行車的時候,剛學會各種棋類、球類運動的時候,或者舞蹈家在音樂里、足球運動員在球場上的時候。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認為,這種狀態(tài)下人會感覺沉浸其中,全力以赴,忘記自我,不能自拔。他把這樣的狀態(tài)稱之為flow,翻譯為沉浸,即沉浸到某件事中。如果教育者更多地滿足學生的自主性,讓他自己能勝任目標,沉浸體驗才發(fā)生。學生會在他在乎的事情上動用他所有的能量,包括人際溝通,克服各種困難阻礙,發(fā)揚好品格,調動積極思維模式等。
自主教育的內涵
當人的發(fā)展水平達到較清晰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的水平時,人能有目的地自覺地影響自己的發(fā)展。自主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它不是學校教育的附屬品,不是作為學校教育的一種手段,而是一條與學校教育相并列的新途徑。自主教育是學生個體提出、追求和實現自我發(fā)展目標的教育,自主教育的內涵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自主選擇、自主決策。自主教育是學生從自我發(fā)展的需要出發(fā),主動體驗承擔后果的經驗。因為在教育過程中是后果教育人,而不是人教育人;學生們只有在選擇的過程中才能學會選擇,在錯誤的過程中學習承擔后果。
學生自主認識、確定目標,選擇方法,制訂計劃。自主教育中的目標形成于學生個體內部,是由學生自己制定的。學生自主地思考、認識和確定目標,從而保證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能動性,并且學會設置目標。例如,在實際學校生活中,高年級的學生為低年級的學生分享每個階段學習和生活中的活動和注意事項;低年級的學生可以觀察高年級同學表現出的多種行為,這些行為都可以作為他們自主設定目標或計劃的參考依據。計劃是學生對某一段時間內自主教育活動的科學安排與設想,是學生思維、創(chuàng)造的成果。
總結、反思。在具體的學習情境中,學生需要綜合使用多種方法來實現目標。同時,為了達到預期的目標,他們需要對自身進行省察、認識和反饋。
自我監(jiān)控與調整。學生遵循自己設定的目標,積極主動地、及時有效地控制周圍環(huán)境的誘惑、干擾,控制不合理欲望,把遠離目標的行為重新調整回正常的軌道上,與目標的要求相一致,保證活動的順利進行。
沉浸的體驗。當挑戰(zhàn)與技能平衡,學生就會進入沉浸狀態(tài)??刂?、注意力集中、好奇心、內在興趣都是沉浸的要素。隨著目標的不斷推進,挑戰(zhàn)、困難、挫折、失敗會此起彼伏地出現。這就需要學生進入沉浸狀態(tài),正確面對困難、敢于克服困難,克服消極情緒體驗,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
人生觀、價值觀、意義感、使命感的呈現。學生在從事創(chuàng)造性工作的時候,也是在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在此過程中,人生觀、價值觀、意義感、使命感得以呈現。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們收集身邊的人或事,例如學生、家長、校友等的積極人生故事。將他們的人生故事寫出來,挖掘其中體現人生觀、價值觀、意義感和使命感的部分,建設資源庫。
自主支持的策略與途徑
教育目的就在于使人成為他自己,變成他自己。這就需要理想的課堂來實現。理想課堂有三個評價標準:
溫暖。教師的教育理念不斷地更新,知識儲備逐漸豐富,他們對教育工作的熱愛始終如一,對學生的愛,讓學生能感受到溫暖。
結構化。提供結構化的時候,教師采納一種以過程為導向的態(tài)度,同時提供建議、策略和幫助。調整任務的難度水平與學生的技能一致,在任務完成期間和之后提供積極的信息反饋。這些結構化的組成部分可以更直接地培養(yǎng)學習者的勝任感以使學生能提高效率感。
自主支持。教師提供給學生一種相對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思考空間,傾聽學生的想法,理解學生的觀點。當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是教師自主支持而不是教師控制時,學習是一個積極的過程且學生對學習的參與度和吸收效果更好。